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五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五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0 20:3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五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自主检测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个小村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________的温存和粗暴。
②茫茫大海,浩瀚似无岸。那远方的神秘,________了靠海的民族遨游海上,从事探险。
③由于经营一家工厂并不容易,伙伴们便相继退出,变成他________经营。
A.给予 诱惑 独力 B.寄予 诱惑 独力
C.给予 蛊惑 独立   D.寄予 蛊惑 独立
【答案】A
【解析】“给予”范围广,“寄予”多指“厚望”等。“诱惑”带有“引诱”的意思,“蛊惑”带有“毒害”的意思。“独力”指单独依靠自己的力量做。本题主要通过①②来排除。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年春节期间,镇里举行了一场别无二致的茶话会,向返乡过节的流动党员们通报了本镇一年来经济发展的喜人形势。
B.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与沿海省份等量齐观。
C.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独出心裁,创造性地采取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民互动的特点。
D.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C.独出心裁:原来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A.别无二致:没有两样,没有区别。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这个词语用于两个对象相比较的语境中。该句的意思是“茶话会不同于以往,有新意”。B.等量齐观: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该句的意思是“去年我省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与沿海省份相差无几或不相上下”。D.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该句的意思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是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深化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公安机关将围绕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整顿互联网安全管理秩序为重点,对各种涉众型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等依法予以打击。
B.按照法律,每个母亲都依法享有被赡养权,但如果赡养的义务要通过法律手段才能得以实现,那么这个社会便缺少了人情味。
C.在缺乏实体证据的情况下,林业厅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反映出存在着工作作风涣散、工作纪律漂浮等问题。
D.在《呼吁书》发表后短短10天里,已有十多个国家的著名学者、教授、记者、报刊领导人以及其他各界人士等500多人签名。
【答案】B
【解析】A项,句式杂糅,删掉“为重点”;C项,“漂浮”“涣散”互换,“反映出”后加“该厅”;D项,并列不当,把“以及其他”删去,“等”放在“各界人士”前。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一读江南的古镇。假若把整个江南比做一部委婉柔美、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个非常精彩的乐段。________。
①古街虽窄小,却并不失于平直简约
②把整个一座古镇宕得一波三折,有了音乐的节律
③有一排房屋干脆就是半间建在河面上的吊脚楼,足见其对水的依偎
④古镇的街道一律临河铺筑,两排挤挤挨挨的房屋把天空夹出细长的一条
⑤一条条幽深的小巷细弄,一头勾连着大街,一头曲曲折折地延伸过去
A.⑤②①④③ B.④③①⑤②
C.⑤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⑤
【答案】B
二、(22分)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两句写出了当时违背准则、取悦别人的严酷现实。
(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
(4)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不能体察民心的语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5)《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表明自己追慕古代圣贤,宁死不失正义)的两句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6)《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两句话是: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7)《离骚》中用反问句表明屈原即使受挫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6.根据语境,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4分)
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月亮,沉淀在江河的激流与浩瀚里,____________________,沉淀在稻谷的光泽与禾香里;也沉淀在文化的博大与风韵里,__________________,沉淀在宋词的悠扬与浪漫里。在任何一个地方掬起一捧水,都会有一个月亮。
【答案】示例:沉淀在湖泊的卵石与氤氲里(沉淀在小溪的潺湲与宁静里) 沉淀在唐诗的飘逸与豪放里(沉淀在汉赋的雄奇与夸张里)
【解析】首先注意选用“沉淀在……与……里”,形成排比句;其次,根据上下文语境的相关词语,再选用与之相类的事物,使上下文语意顺畅。
7.网络上征集“年度汉字”,评选最能代表当年热点或个人生活的一个汉字,借此回顾一年的历程。请写出你推荐的“年度汉字”,并仿照示例加以解释。(4分)
示例:
漂:离开父母,进城读书。“鸿雁不堪愁里听”,大雁南飞是为了寻找温暖,而我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答案】略。
【解析】审题时注意选字或能代表当年热点或能代表个人的生活,仿例解释时能简要概括热点事件或一年的历程,最好有诗文的引用。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诗与直觉
朱光潜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这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
诗的“见”必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为B”公式表示出来。认识A为B,便是知觉A,便是把所觉对象A归纳到一个概念B里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无意义,必须与B、C等发生关系才有意义。我们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须把A当做一块踏脚石,跳到与A有关系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是克罗齐所说的“直觉”。
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崔颢的《长干曲》,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我自己曾经被一位不相识的人认为同乡”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这番话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一种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一个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做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诗。古典派学者向来主张艺术须有“整一”,实在有一个深埋在里面,就是要使在读者心中能成为一种完整的独立自足的境界。(有删改)
8.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
A.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从事物间的联系中概括出来的意义,都不属于“直觉”。
B.“知觉”可用“A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没有意义。
C.“‘直觉的知’的内容”的获得并非易事,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
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
E.在古典派学者看来,“独立自足的境界”应当包含在艺术须有的“整一”之中。
【答案】CD
【解析】C项,信息来源于第2段,“全靠读者的思考与联想来完成”与文中“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将全副精神专注于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现的‘意象’。这种‘觉’就与克罗齐所说的‘直觉’”不符;D项,“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与原文第4段中的灵感是“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相悖。
9.下面对诗的赏析,符合“直觉的知”的一项是(3分)(  )
A.在欣赏《诗经·蒹葭》时,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迭唱的特点。
B.在欣赏曹操《观沧海》时,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
C.在欣赏杜甫《望岳》时,感觉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壮丽。
D.在欣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时,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
【答案】C
【解析】判断此题主要来自第3段内容。A项的“注意到了韵脚变化和重章迭唱的特点”,B项的“领悟到了诗人当时的志向与理想”,D项的“体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都属于“名理的知”。
10.在“诗的境界”形成的过程中,只能有“直觉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5分)
【答案】正确。因为“直觉的知”才是对所觉对象本身形象的感知,这才是对诗的意象的理解,而“名理的知”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就“名理的知”而言,形象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解析】要明确这个问题需结合文本的第2、3自然段来分析,第2段主要阐述“直觉的知”与“名理的知”的区别,第3段主要阐述在“诗的境界”形成过程中,一旦有“名理的知”发生,立刻就从“诗的境界”迁移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
11.“见”升华为“诗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5分)
【答案】①读诗时,诗的“见”必须关注形象本身,必为直觉,即对个别事物的知。②必须经过艰苦思索,并且豁然贯通,即灵感。③此外,诗本身也应该有完整的形象,必须能在直觉中成为一个独立自足的意象。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全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这就有必要概括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筛选出重要信息,切勿遗漏答题要点。
四、(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玻 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阵,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玻璃装嵌,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吃过一壶茶后,我回到了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反复解释他是病了,不能赴约,能否明日上午在德巴街后边的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我说你是王得贵的爹吗,他立即弯下腰,说:我叫王有福。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大娘好好治病。他看四周没人,就解开裤带将钱装进裤衩上的兜里,说:“我请你去喝烧酒!”
我谢绝了。他转身往街的西头走去,又回过头来给我鞠了个躬。我问他家离这儿远吗,他说不远,就在德巴街紧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被酒店此举感动,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肯赔偿,那就是他们理屈,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下午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我选择这家饭店,是要证实他是不是真的在酒店撞伤的。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没请你,你倒请我了!”他说。
“一顿饭算什么!”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你……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一下子人蔫了许多,可怜得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这就好。”我说。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我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就走了?”
“哗啦一声,我才知道是撞上玻璃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倒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已经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要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那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从怀里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那我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我不是有意的,真是看着什么也没有的,谁知道就有玻璃。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你答应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布告继续贴着,只能使他活得不安生。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上法院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王有福不情愿承认自己误撞酒店玻璃受伤,主要是因为妻子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害怕酒店追究责任,让他赔偿损失。
D.“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E.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答案】(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A项,见于文章第1段,由“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决意再等一等,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可知,“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没有依据。B项,“我”“也有打官司的经验”于文无据。D项,见于文章,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可以暗示此地这类纠纷不少,但“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在文中并没有依据。
1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可从小说的情节发展、表现主要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其作用。
14.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见了晚辈,也要鞠躬,说话谦和;②胆小怕事,有点狡黠;撞了玻璃偷偷溜掉,别人问起也不敢承认;③有点固执,但不失本性善良;怀疑酒店诚意,承认自己的责任,不愿借机发财。(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主要应根据文本中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以及其他评价性语言。先用概括性词语分条概括表述其特点,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5.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案】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为探究型题目,具有开放性。既可肯定王有福,也可对“我”持肯定态度,结合文本,分条作答,进行具体分析。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孕妇和牛
铁 凝
孕妇牵着牛从集上回来,在通向村子的土路上走着。
午后的太阳照耀着平坦的原野,干净又暖和。孕妇信手撒开缰绳,好让牛自在。当它拐进麦地歪起脖子啃麦苗时,孕妇唤一声:“黑,出来。”黑是牛的名字。黑迟迟不肯离开麦地,孕妇就恼了,“黑!”她喝道。
孕妇爱赶集,只为了什么都看看。婆婆总是牵出黑来让孕妇骑,怕孕妇累着身子。黑也怀了孕啊,孕妇想。但她接过了缰绳,她愿意在空荡的路上有黑做伴。她和它好像有点同病相怜,又有点儿共同的自豪感,于是一块儿腆着骄傲的肚子上了路。回来时,孕妇也没骑黑,走快走慢由着黑的性儿,当她走得实在沉闷,才冷不丁叫一声:“黑——呀!”她夸张地拖长声,把黑弄得挺惊愕,拿无比温顺的大眼瞪着孕妇。孕妇乐了,平原顿时热闹起来。
远处,依稀出现了三三两两的黑点,是那些放学归来的孩子。孕妇累了,在路边一个巨大的石碑上坐下来,黑又信步去了麦地闲逛。
这石碑属于一个王爷,后来让一些城里来的粗暴的年轻人给推倒了。石碑躺在路边,成了过路人歇脚的坐物。碑上刻着文字,个个如同海碗大小。孕妇不识字,他曾经问过丈夫那是些什么字。丈夫说:“知道了有什么用?一个老辈子的东西。”
孕妇坐在石碑上,又看见了这些字,她的屁股压住了其中一个。这次她挪开了,小心地坐在碑的边沿。她弄不明白为什么她要这样,从前她歇脚,总是一屁股就坐上去。那么,原因还是胸膛下面这个肚子吧。孕妇对这肚子充满希望,这希望又因为远处那些越来越清楚的小黑点而变得更加具体。孕妇相信,她的孩子将来无疑要加入这上学、放学的队伍,若是孩子也问起这碑上的字,她不能够说不知道,她不愿意对不起孩子。
可她实在不认识这碑上的字啊。
放学的孩子们走近了,她叫住一个本家侄子。向他要了一张白纸和一杆铅笔。
孕妇一手握着铅笔,一手拿着白纸,等待着孩子们远去。她仿佛要背着众人去做一件鬼祟的事。
孕妇将白纸平铺在石碑上。当她打算落笔,才发现这劳作于她是多么不易,她的手很巧,却支配不了手中这杆笔。她努力端详着那陌生的大字,然后胆怯而又坚决地落下了第一笔,她描画着它们,心中揣测它们是什么意思,又不由得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
夕阳西下,孕妇伏在石碑上已经很久了,她的脸红彤彤的,茁壮的手腕不时地发着抖。可她不能停笔。她的心不叫她停笔。她长到这么大,还从来没干过这么累人、又这么不愿停手的活儿。
不知何时,黑已从麦地返回,卧在孕妇的身边。它静静地凝视着孕妇,脸上满是驯顺,像是守候,像是鼓励。
孕妇终于完成了她的劳作。在朦胧的暮色中她认真地数,那碑上的大字是十七个,她的白纸上也落着十七个: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
纸上的字歪扭而又奇特,像盘错的长虫,像混乱的麻绳。可它们毕竟是字。有了它们,她似乎才获得一种资格,似乎才敢与她未来的婴儿谋面。孩子终归要离开孕妇的肚子,而那块写字的碑却永远立在了孕妇的心中。每个人的心中,多少都立着点什么吧。
孕妇将她劳作的果实揣进袄兜,捶着酸麻的腰,呼唤身边的黑启程。
黑却执意不肯起身。它换了跪的姿势,要主人骑上去。
“黑——呀!”孕妇怜悯地叫着,强令黑站起来。
孕妇和黑走在平原上,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女人。黑身上释放出的气息使孕妇觉得温暖而可靠,她不住地抚摸它,它拿脸蹭着她的手,一股热乎乎的东西涌现在孕妇的心房。她很想对人形容心中这突然的发热。她永远也形容不出,心中这种情绪就叫做感动。
“黑——呀!”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嘟囔,声音有点颤,宛若幸福的呓语。
(有删节)
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由于历史的原因,巨大的石碑被推到了,村民们拿它做歇脚的坐物,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
B.孕妇非要等放学的孩子走了以后,才上前去描画那些字,表明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她本来是可以叫会写字的人帮她写的。
C.孕妇努力描画石碑上的字。这些字给了孕妇无限的希望和寄托,她认为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与将要出世的孩子见面。
D.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回家的路尽管漫长,走起来很累,但母牛一路的相伴与温情,让一切变得幸福而轻松。
E.本文中诗意的笔调,在从容淡定的叙述中,传达了一种温馨和谐的人生意味,表现了一个女人将为人母时的幸福和喜悦。
【答案】CE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然后进行分析、概括和整合。A项,“也算是发挥了它的作用”一句分析不当,从文中来看,石碑更是文化、文明、知识的象征。B项,“她是个内敛害羞的人”表述不当。D项,“孕妇在黑暗中小声地嘟囔”是因为她内心的感动,这感动不仅仅是因为母牛一路相伴,更因为她怀着对自己未出世的孩子的希冀。
17.小说中的孕妇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4分)
【答案】①具有善良、温婉等传统的女性美;②有责任心,做事认真;③对人生抱有美好的向往和期待。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回答本题,可结合文本中具体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如对牛的态度、不再坐碑上的字、为孩子描摹碑上的字、对孩子的希冀等。
18.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通过怀孕的牛与孕妇形象的并置,凸显孕育新生命的幸福与喜悦;②通过牛与孕妇之间的亲昵行为,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温馨和谐;③通过牛的形象描述,反衬孕妇作为人具有能动性和理性的追求。
【解析】回答本题可把牛和文中的孕妇进行对照,二者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但要明确写牛是为塑造“孕妇”这个形象服务的。同时,牛的温顺以及它和主人之间的关系也为文章营造了温馨的气氛。
19.孕妇并不认识石碑上的字,也不会写字,却十分努力的描画着它们,后来还感叹:“字是一种多么好的东西啊!”小说这样来写孕妇,有人认为让人感动,也有人认为有些做作。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答案】观点一:这样写让人感动。①突出了孕妇对文化知识的朦胧追求,虽然她不识字,但这不影响她对文化的尊重;②揭示了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女人在将为人母时的责任感,在她看来,学会认这几个字,将来就不担心孩子的提问了;③表现了孕妇认识到文化知识对孩子未来成长的重要性,也表明她在尽可能地弥补自己没有文化知识的不足。
观点二:这样写有些做作。①触动她描画字的原因主要应该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不只是路边一块废旧的石碑;②孕妇自己不会写字,想临摹石碑上的字,可以请放学的孩子帮忙,不必那么费劲,非要自己描画;③作为未来的母亲,孕妇识不识字,其实都不影响她对孩子的责任与爱。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全面把握文意,在全面掌握材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依据文本进行合理评价。
六、(60分)
20.阅读下面一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嫁给幸福
汪国真

请以“追求与幸福”为话题,写一篇议论类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解析】“追求与幸福”是关系型话题,因此要首先明确话题构成的两个要素“追求”和“幸福”的含义。其次要理清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材料可以思考人为什么要追求,追求什么才能获得幸福;还可以思考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追求也会不同;幸福不是等来的,而是追求来的;幸福不在于是否实现了目标,而在于追求的过程……写作时要两者兼顾,揭示出其中的关系;可以重点突出,但不能只写其中的一个方面;避免泛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