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当差,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赐郑姓,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郑和传》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指出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宣扬国威)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西洋一、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成祖朱棣时期)先后7次规模浩大每次出海2.7~2.8万人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郑和下西洋概况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15-16世纪中西方主要航海活动比较表一、郑和下西洋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特点1:历时长特点3:规模大特点2:次数多特点4:范围广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猜猜郑和的船队可能到过哪些地方? 郑和到达占城(越南) 郑和到达阿拉伯 郑和到达非洲泰国 三宝公寺云南 郑和公园印尼 三宝庙纪念郑和的邮票三宝庙(印尼爪哇岛)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一、郑和下西洋(1)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4)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材料四 郑和,回族,出身于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2、明成祖的大力支持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1、明朝国力的强盛,提供了雄厚的基础。3、造船技术的提高
指南针的运用
地理知识的进步4、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议一议明政府的支持
造船技术的发达
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和
勇于探索的精神
和平外交政策……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 明朝皇帝宣布:下西洋为一大“弊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销毁殆尽……83年后,葡萄牙的迪亚士的船队到达了好望角。
87年后,西班牙的哥伦布的船队到达了美洲。
93年后,葡萄牙的达·伽马的船队到达了印度的
古里和非洲的索马里。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郑和下西洋,费钱银十数万,军民死者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与国家何益。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
——《明史·郑和传》 分析三幅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明朝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此时明朝对外关系会呈现什么特点?1.国际环境:
(1)以葡萄牙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为追求财富和传播宗教
的目的,来到了东亚。
(2)亚洲的日本国内动荡,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士成为海
盗,不断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武装抢夺。2.时代特征:
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世界形成“地球村”。3.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
努力发展对外关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组织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来自海上的,不但有朋友,还有…… 官庾民舍焚劫,驱掠少壮,发掘墓冢。树婴孩杆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为胜负饮酒,积骸如陵。
——《明史纪事本末?沿海倭乱》?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
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 童谣日本倭寇什么是倭寇?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倭患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思考:为何明朝中期,在中国沿海出现严重的倭患?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 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武装抢劫,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时称“倭患”。倭寇损害了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破坏了我国的主权。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军事家,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先后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读了戚继光的诗句,你有何感想?材料 ……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
结果: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二、戚继光抗倭抗倭形势图台州九捷福建、广东《抗倭图卷》1.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次什么性质的战争?
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台州登州福建广东结果: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九战九捷性质: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凯歌》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戚少保年谱耆编》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诗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诗句: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二、戚继光抗倭根据以上两则材料以及本课所学的戚继光抗倭的史实,说说你对戚继光抗倭及其本人的评价。戚继光抗倭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反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战争;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材料二: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 ——《明史》材料三: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 材料一: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满千船。
——《倭变事略》史料分析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得到明朝政府和当地军民的支持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
1、抗倭的正义性。
2、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3、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4、戚继光杰出的指挥才能。思考题“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2.这句话体现他什么高尚的品德?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精神 1.“海波平”指的是什么?扫清倭寇,使海防得以巩固,沿海人民
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谁说的?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的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自1840年至1940年的一百年间,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470余次之多,较大规模的入侵达到84次,入侵兵力达47万人,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50多个。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启示: 弱国无外交
综合国力决定外交关系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明朝的对外关系和平交往:冲突:国力强盛国力衰落封建制度走向衰败1.电影《苏禄国王 与中国皇帝》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郑和大航海时代,当时的中国皇帝应该是 ( )
A.宋太祖 B.元世祖 C.明成祖 D.明太祖
2.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镇南关大捷 D.戚继光抗击倭寇
3.“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 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CBA随堂检测4.(2016·河南模拟)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写道:“明永乐三年到明宣德八年,郑和奉永乐皇帝之命七次出使西洋。”永乐皇帝指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建文帝 D.崇祯帝
5.右图中的“三宝庙”位于马来西亚,是为纪念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访问马六甲而建。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主要原因是( )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B B 6.2019年是郑和下西洋614周年,该壮举发生在公元纪年年代尺(下图)中的哪一时段( ) A B C D 7.某电视台准备制作一期“纪念郑和下西洋,传承郑和精神”的节目,打算重走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他们不可能到达(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美洲B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