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 时
第一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成渝地区的地理位置。
2、学会分析成渝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性的方法。
3、读图说出成渝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类型,掌握本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战略地位重要性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经常使用地图的意识。
教学重点
成渝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成渝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中国行政区域的学习中,对四川、重庆、成都的地理位置已有初步认识,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能力、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但他们对图片、音频资料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启发式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讨论、探究。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播放成渝地区地理环境视频,情境教学
【自主学习】(这是最自信的,也是最能证明自己能力的环节,要多表现哦!)
1、阅读教材p33图6.22及图6.23,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完成成渝地区重要地理位置的学习:
成渝地区位于 上游,包括 和_______及周边区域。它北接______,南连______,西通 ,东临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阅读教材34-35,说出成渝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特征。
3、阅读教材35-36图文,找出成渝地区丰富的资源。
(1) 资源丰富,该地区地处 。
(2) 资源丰富,举例
(3) 和 资源种类丰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还有多姿多彩的 景观,如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这是最给力,也是最容易形成能力的环节,要开动脑筋哦!)
探究问题:
成渝地区经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结合教材P37图上所得)
探究所得:认识一个地区经济战略地位重要性应该从 、 、 等方面分析。
课堂小结
重要的地理位置
成
渝
地
区 地形特点
丰富的自然资源 气候特点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 野生动植物资源
旅游资源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P45基础自测1——3。
教后反思
本区域是晋教版新加的章节,但是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析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因此,教学过程顺利,效果很好。但也有不足,教学中应用图片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效果可能更佳。
课 题
6.3 成渝地区——西部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审核教师
授课时间
年级科目
八年级地理
课 时
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成渝地区特色的农林产品,
2、知道本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并说出成渝地区工业分布的特征。
3、了解成渝地区及其周边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及其应对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感受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学会分析气候与农业生产、资源与工业发展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构建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
成渝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
教学难点
成渝地区高速发展的经济。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中国行政区域的学习中,对四川、重庆、成都的地理位置已有初步认识,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能力、理性思考和判断能力,但他们对图片、音频资料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和手段
启发式讲述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讨论、探究。
教
学
过
程
【复习导入】
1、成渝地区位于 上游,包括 和_______及周边区域。它北接______,南连______,西通 ,东临 ,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说出成渝地区有哪些丰富的资源:
【自主学习】(这是最自信的,也是最能证明自己能力的环节,要多表现哦!)
阅读教材41教材内容:
(1)成渝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2)说出应对该区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措施?
【合作探究】(这是最给力,也是最容易形成能力的环节,要开动脑筋哦!)
探究问题:成渝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阅读教材p38图文,探究成渝地区经济高速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战略地位重要。
(2)农业:自古,成渝地区被称_______,主要农产品是什么?
(3)工业:成渝地区工业的特点_________。主要工业中心及部门?
(4)交通运输业:区内重要的两条铁路大动脉_______、__________,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是_________,同时它也是长江上游和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课堂小结
农业
工业
高速发展的经济 交通运输业
成 “双核”城市群
渝
地
区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
自然灾害与生态建设 气象灾害:洪涝、大雾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水体污染、酸雨
课后作业布置
导学P47巩固训练3、P51巩固训练3
教后反思
教学中有的放矢,适当引导,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