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八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3 00:20: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新知导入

初读感知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对诗人杜甫来说,可能是一种磨砺。公元 760 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歌,古代的一种文体,指铺陈、记叙。题目表明了诗人所叙的主体。


解释题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题目是个被动句式,意为茅屋被秋风吹破。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记准字音
长林梢

juàn
布衾
qīn
cháng
大庇

挂罥
三重茅

沉塘坳


ào

突兀


见此屋
xiàn

chóng
新知导入

初读感知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新知讲解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作者作品
新知讲解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于是杜甫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最后抵达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760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创造背景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深
怒吼
多层茅草
纷纷下坠,散落
挂住,挂着
高高的树梢
茅草飞得低的
沉到(飘落)池塘水中
简析: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层又一层地揭走屋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形,生动细致地描写出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1、译成现代汉语: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2、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 渲染了风的威力?
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3、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5、“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4、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6、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7、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8、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秋风卷茅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竟然狠心这样
动词,做
欺负
公开
跑进竹林
喝止不住
拄着拐杖 ,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
简析: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9、译成现代汉语: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10、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 时的心情怎样?
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也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了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1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12、群童为何抱茅去?
群童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1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14、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总之来讲是诗人的无可奈何。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群童抱茅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 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 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接近
被子
睡相不好
把被里蹬破了
泛指整个屋子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指安史之乱
睡得很少
如何到天亮
简析:诗人由眼前的艰难处境纵向延伸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痛苦经历,又回到“长夜沾湿”
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16、译成现代汉语: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17、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18、环境描写的作用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19、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20、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21、文中的哪两个句子,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秋夜屋漏 
22、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么
宽敞的大屋
全部庇护
贫寒的士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高耸的样子
同”现”,出现
我的小屋
简析: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23、译成现代汉语: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24、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
25、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祈求广厦或:广厦万间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26、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诗人没有对自身的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了普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胸怀天下,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27、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28、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29、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那么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

  例如:怒号----用拟人写出风的猛烈无情,形象有力度。

研读课文
新知讲解
30、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31、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主旨是什么?
  全诗描写作者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并由己及人,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狂风破屋:深秋风号→风卷茅飞→茅高低者皆不可复得
长夜沾湿:风定天黑→布衾不暖→床头屋漏→长夜难眠
期盼广厦:大庇天下寒士→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情议论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胸怀博大
课堂总结

写作思路
群童抱茅:公然抱茅→无力阻止→倚杖叹息

叙事
作业布置
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研读课文
课堂作业
2、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4、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研读课文
课堂作业
2、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3、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名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研读课文
课堂作业
5、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句话的?
两句诗展现了诗人爱及天下的博大襟怀。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也触动了作者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秋风、秋雨的威力,贫困、流离失所的生活,都没能击垮作者。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研读课文
课堂作业
6、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7、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对偶
夸张
比喻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