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45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件(45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0 21:1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猜一猜
请根据以下的图片和文字,猜一猜这个人是谁?
少年时,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青年时,他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
他离去时,十里长街记录下人们对他不尽的思念
他去世时,联合国破例为他降半旗
周恩来
新中国总理;
第一任外交部部长
签订《马关条约》
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

近代外交的特点:屈辱、不平等、不独立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并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恩来如何处理。

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擦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
周恩来的外交故事1
同学们想一想:美国的记者之所以会对周总理进行挑衅,是因为当时美国对中国是什么样的态度?实行什么对华政策?
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政治上不承认
经济上禁运封锁
军事上武力包围威胁
在这严峻的形势下,第一个向新中国伸出友谊之手的国家是?
苏联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毛泽东应邀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受到高规格接待
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当时中国面对的外交环境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
中国
美国
二战后国际形势
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

1950年2月,中苏两国政府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4年缅甸总理吴努对周恩来说:“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尼赫鲁看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
1、两国总理对新中国共同的态度是什么?
2、周恩来是如何打消他们的顾虑的?
1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据中国外交部网站
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趋势
“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
——缅甸总理吴努

建交国家数量
·
“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
——毛泽东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
互利


和平共处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进一步: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缅发表联合声明,成为中印、中缅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大象和羔羊怎样共处?
确认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得到确认。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
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
尊重
平等
和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并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

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意义
提出者
首次提出
内 容
得到确认
影 响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周恩来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分别发表联合声明。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要点归纳一
1954年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的周恩来
印度尼西亚万隆市独立大厦
亚非29国

“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有这一次教训,我当更加谨慎,更加努力。文仗如武仗,不能无危险,也不能打无准备的仗……
——周恩来 1955年4月12日
1.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会前中国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飞离香港后爆炸坠毁。机上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等11名乘客不幸遇难。事后经调查,这是台湾特务机关针对万隆会议,以周恩来为目标制造的一起政治谋杀事件。所幸周恩来由于应邀与缅甸、印度和埃及总理会晤,而未搭乘这一航班。
2.美国阴谋
美国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美国的意图是,即使不能阻止亚非会议的召开,也要给会议制造种种难题使其“分裂而瓦解”。
3.?中国的困扰
在参加会议的29个国家中,只有6个国家同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还有很多国家并不了解中国。
4.?美国官员假扮记者搅局
美国无资格参会,却派出了近70人组成的“记者团”。其中有许多人昨天还是国会议员、国务院官员,当天却摇身一变成了记者。
参加会议前的千难万阻
2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亚非会议
意义
会议特点:
第一次没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参加国家:29个亚非发展中国家
1955年
印度尼西亚 万隆
发言代表国:
伊拉克
菲律宾
泰国
中国
情景再现
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
如何维护民族独立,
发展国家经济,
促进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
发展道路不同
亚非国家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呢?
合作探究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然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
特点
议题
突发状况
转机
结果
1955年
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
因分歧而攻击共产主义,因争吵而陷入僵局
周恩来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要点归纳二
万隆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在艾森豪威尔政府看来,这个会议标志着中立国家当中出现“左倾”的动向,国务卿杜勒斯曾一度考虑由美国发起一个“反向的万隆”会议,让倾向西方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其中占上风……在莫斯科,赫鲁晓夫的很多主要助手担心,第三世界领导人正在国际上独立地组织起来,这种情况如果过头,就可能使苏联与当地的共产党更难赢得影响力。 ——文安立《全球冷战》
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会议后各国代表纷纷请周恩来签名留念
在万隆的七八天里,周总理平均每天睡觉不超过三个小时。会议期间总理尽可能多的举办一些宴会,也尽可能多的出席一些国家举办的宴会,对待弱小的国家也一视同仁。中国代表团诚挚而友好的举动使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信赖和友谊。
万隆精神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2015年4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活动。
万隆精神永不褪色
1955年一年内,到中国访问的使者,有来自世界5大洲的63个国家471个代表团。到1956年,中国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到1959年底,就有尼泊尔、埃及、叙利亚等11个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到中国访问,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的国家增多。与中国建交的亚非国家增多。
中国逐步走上了国际舞台,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为中国外交事业做了哪些重大贡献?
1、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后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1954年,周恩来参加了日内瓦会议,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
3、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要点归纳三
“派克”的来历



“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
周恩来的外交故事2





课堂小结
一项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个外交原则——
一位外交伟人——
一个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
“求同存异”方针
随 堂 练 习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违背了“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1950年,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违背了“互不侵犯”的原则
1964年以来,中法相互投资总额从50年前的零投资增长到2012年的160亿美元。
遵守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一、连线题
  它就像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他就像一位耀眼的明星,受到世人的追捧与尊敬,它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超越国界和时空被人们传唱。  
万隆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或万隆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中第一个“它”指什么?材料中“他”指谁?材料中第二个“它”指什么?   
二、材料阅读题
因为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2、一个美国记者评价说:“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