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文档属性

名称 蜡烛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10-25 12:13:00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蜡烛西蒙诺夫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开始了长达900天的围困。城内饿死近70万人
战争期间法西斯共毁坏了1710座苏联城市和7万多村庄。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150万人,3000多辆坦克与3000多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由防御转为反攻。这是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 1943年6月5日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大型战役之一。 57600德国法西斯战俘被押送着经过莫斯科。1944年6月17日。摄影:特拉赫曼。 二战法西斯监狱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房“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正门 右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囚犯诺曼底登陆
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喀秋莎火箭炮猛烈发射盟军登陆抢占海滩导入课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就是<<蜡烛>>表现的内容.

1.初步掌握课文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
2.揣摩意蕴丰富,意味深长的语句.教学目标
  
 地 窖   匍 匐
 拂 晓   瓦 砾
 颤巍巍  鞠 躬
 迫击炮   舀jiàopú fúfúlìwēiyǎo jū gōng词语积累(  )(    )(  )(  )(     )(  )(  )pǎi(  )整体感知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阅读课文 这位母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埋葬红军烈士的呢?(请大家跳读课文,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自由朗读,感受老妇人当时的处境.)
炮 火环境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从这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吗?阅读课文 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
故事性和生动性。
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
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
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
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文学常识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
(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抓拍
这个场景的理由.)美点品析透过蜡烛感受老妇人的情感,文中还
有其它地方写蜡烛或烛光的吗?主题升华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
歌颂 教师的奉献精神。 何当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 山夜雨时。
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 意与温馨。 蜡烛有心还 惜别,替人垂 泪到天明。借
蜡烛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 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蜡烛呢?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不分国界、情同母子大海狂啸
长天垂泪
亿万万同胞的愤怒
化作悲痛的世纪挽歌
作为战地记者
亲历炮火
用心作证 用笔控诉
战争罪恶
世纪挽歌
硝烟中为正义呐喊
长夜里为和平奔波
虽然生命潜伏着危险
想不到的是在自己的领地被黑手掠夺
真理何在 
公平何在
罕见的侵略必遭历史谴责 强权扩张的野心昭然若揭
怎能不令人深深思索
愤怒的手啊
举过头顶
悲痛的心啊
不会沉默
听,正义和平的吼声
已汇成滚滚的长江
下 课 啦美点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