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第十一中学2009级高中新生入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本试卷上一律无效。答题卡上所有的作答必须使用蓝黑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
?
积累和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2分)
A.记律 言简意赅 中流抵柱 飞扬跋扈
B.悠久 神州七号 张驰有度 班门弄斧
C.繁琐 独出心裁 集思广益 漠不关心
D.广袤 文过是非 责无旁贷 入不付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到二十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家作客,他们夫妇俩对我举案齐眉,客气万分。
B.记者注意到,在解释“和谐世界”这一理念时,李肇星引经据典,多次举起随身携带的《联合国宪章》宣读其中的内容。
C.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影《南京!南京!》仅制作费投入就达8000万元。影片刚刚上映,已经被各大媒体炒得满城风雨。
D.搞经济开发区占一点地,也在情理之中,可这个镇的领导借开发之名行卖地营私之实,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就使农民难以忍受了。
3.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 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基座上。四周的石砌边缘内, 着匀称的海滨卵石。碑石 “耳”字形,有如 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
A.雕 铺 呈 贴 B.塑 铺 像 画
C.塑 摆 像 贴 D.雕 摆 呈 画
4.古诗文默写。(12分)
(1)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 ,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陶渊明《饮酒》诗中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 。
(4) 在即将到来的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将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表达这种喜悦心情的一句话是“ , ”。
(5) 杜甫是唐代大诗人,他见证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青年时代,身处开元盛世的他有着“ , ”(《望岳》)的远大抱负;安史之乱时,他以博大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想。
5. 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必须修改,请根据要求写出修改意见。(3分)
2002年8月6日至9日①,全国中学生文学社研究中心在珠海市进行了第九届年会②,来自全国各地③的百余名左右④师生代表总结并交流⑤了文学社团的活动经验。与会代表还通过⑥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怎样进一步繁荣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⑦等问题进行了研讨⑧。
修改:(1)将第 处的 改为 。
(2)将第 处的 改为 。
(3)将第 处的 改为 。
6.在下列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4分)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 ,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 , ,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7. “雪藏”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2分)
(1)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_________________
(2)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 _________________
?
阅读(73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27分)
闲情记趣(节选)
沈复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冷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众议未定。芸笑曰:“明日但各出杖头钱,我自担炉火来。”众笑曰:“诺。”众去,余问曰:“卿果自往乎?”芸曰:“非也。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妾先烹调端整,到彼处再一下锅,茶酒两便。”余曰:“酒菜固便矣。茶乏烹具。”芸曰:“携一砂罐去,以铁叉串罐柄,去其锅,悬于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亦便乎?”余鼓掌称善。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芸问曰:“今日之游乐乎?”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
(1) 殊无意味 ( ) (2)但各出杖头钱( )
(3)明日看花者至( ) ⑷众咸叹服 ( )
⑸或坐或卧 ( ) ⑹果腹而归 ( )
⑺既而酒肴俱熟 ( ) ⑻担者即为买米煮之( )
9.翻译下列句子。(7分)
(1) 妾见市中卖馄饨者,其担锅灶无不备,盍雇之而往。(4分)
(2)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3分)
10.请简要概述故事内容,注意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6分)
起因:
经过:
结果:
11.“是时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沈复诗意的描述,令人神往。请展开想象,描述作者看到的美丽景致。(6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6题。(24分)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⑴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⑵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别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⑶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⑷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⑸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⑹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⑺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⑻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⑼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⑽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⑾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⒀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⒁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⒂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选自《南方周末》2004.12.23
?
12.看着《四郎探母》,我85岁的老父亲为什么老泪纵横?(5分)
?
?
?
?
13.“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
?
?
14. “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是 使“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2分)
?
15.“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请简要概括“我”懂得了什么?(6分)
?
?
?
16.简要回答下列两个问题:(8分)
(1)看《四郎探母》时,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请说说你对“只好”一词的理解。
?
?
?
(2)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说“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请结合全文,简析“柔弱”和“强韧”的含义。(4分)
?
?
?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22分)
苦竹
⑴窗外,几竿苦竹朝夕相伴。
⑵在万千植物中我独钟情于竹。那婆娑清瘦的倩影,那风梳翠叶的清音都是我最为熟悉的。在月筛清影的幽光下,我独享着清凉的静谧。在竿竿滴翠的雨中,我欣赏它那出浴后的清新。在落日余晖的朦胧里,我目睹它的宽厚,听任着寄居蓬雀的喧嚣。在霜操凛凛的寒冬,我钦佩它在一片凋零中的容颜依旧。
⑶我喜爱晨光下的静竹。
⑷踏过顶着一层露珠的草坪我走向它,身后留下两行深绿。幽幽沉寂之中,它纹丝不动,似在默默沉思。微倾的身子显出得体的谦恭,斜伸下来的枝叶似乎在等待着你的吻手礼。
⑸面对这柔弱纤纤的一身净绿,我感受到一种毫无矫饰的本色清纯与不存心机的随分安详。这清韵深深地感染了我,渐渐地抚平了我一颗浮躁的心,使我趋于松静宁和、脉稳气匀,与娴静的竹韵逐渐融合。此时竹入我心,我附竹魂,似有一点化入自然、与天地六合浑为一体之感。
⑹我喜欢竹的独特。
⑺竹是最有个性的植物。它以独特的思维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自己。它似乎跟任何植物都难以联宗。说它是树,可它内空外实、大通节目,跟哪种树都没共同之处。说它像草,它又擎天拔地,长成大片竹林。
⑻它太独特了,谁都不把它看作自己一伙。它的婉约自重、风姿卓群够让人看着碍眼的了。它偏偏还不肯随大流,反而这么大胆地亮出自己的风格,未免太不合群了。好在一般说来,植物要比动物宽容,头上各有一孔天,脚下自有一方地,各有各的活法,并不强求一律。佛语,“一花一世界”,生活方式和思想都不能穿制服。
⑼我喜欢竹的聪慧。
⑽文人看竹总爱赋与它一些人文气质,“高节”、“虚心”、“不可一日无此君”。实际上,竹是文理兼通的。
⑾它知道抗挠强度与直径成正比。为了尽可能地扩大直径,它把自己有限的材料构筑成中空结构,并用竹节来增强这种抗挠效果。
⑿它巧妙地运用了拓朴学原理,一颗笋就是一棵压缩了的竹茎,它们在数学上是“拓朴同构”的,犹如压紧的弹簧,春雨时节适时“弹”开,就成了一竿竹,活像收音机的“拉杆天线”,多么简便,多么迅捷,从而获得了植物王国中最高的生长速度。从这点看,竹倒像是“胎生”。需知,动物中只有最高级的物种才可能胎生。
⒀我敬重苦竹刚柔相济亦柔亦刚的不屈性格。
⒁大自然毕竟还有残酷的一面。文静纤弱的竹子遭遇过太多的风,其中也有不少恶风,有的飞沙走石,有的卷带暴雨,有的夹冰压雪,还有更可怕的,那些走洲过海横扫大地的残虐飓风。
⒂每遇狂暴袭来,文弱无助的竹以弱制强的惟一办法只能是充分地利用自身的弹力,顺势倾伏,缓解风力。风愈烈、弓愈甚,将风对它的正面压力减少到最低程度。很有点像太极拳理,注重一个“化”字:“腰转化劲,顺势取之”。这种顺势弓曲有效地化解了风力,使得劲风只能缘根而上,故难伤其毫发。倘若迎风引颈,如刮逆鳞,恐难保全。风势减、弓渐浅,一俟风静,竹又挺立如初,依然故我。
⒃竹拥有时间。它知道:是风总要停的,强制终难持久,劲风总有止期。哪怕它扬言要吹上一百年,竹不相信它真有这么大的底气。果真如此,那还叫风吗?
⒄弹性与刚性同样是力量的体现。面对强暴,竹刚柔相济、一身正气,从来没有被征服过。它也从来没有迷失过自己的本性。它知道,只要不被折断,它仍旧会再挺立起来的。这种不屈不挠的坚韧同样地体现了生命力的顽强。
⒅人们不该无端地指责竹的为风所曲。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竹遭受过太多的恶风摧残。风紧时更是年年吹、月月吹、天天吹。狂虐的飓风几乎每隔几年就要刮一次。一个草木之躯,无遮无靠如何能挺身硬抵。须知道,风总是不受惩罚的,遭非议的常常是它所造成的弯曲。
(选自《散文》)
17.标题为“苦竹”,你认为“苦”表现为:(4分)
⑴
?
⑵
?
18.作者喜爱苦竹,是因为它的 、 、 、 这些特点。(4分)
19.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生活方式和思想都不能穿制服。
?
?
(2)从这点来看,竹倒像是“胎生”。
?
?
20.刘桢在《赠从弟》中的诗句“风正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借松柏能挺立风中而不倒来劝勉堂弟。“苦竹”在恶风中,“顺势倾伏,缓解风力。风愈烈、弓愈甚”。你认为做人应该学松柏的“端正”,还是学苦竹的“弯曲”?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字数200字左右)(10分)
?
福州第十一中学2009级高中新生入学摸底考试参考答案
1. C(A. 记律——纪律,中流抵柱—中流砥柱;B.张驰有度—张弛有度,神州七号—神舟七号;D文过是非—文过饰非,入不付出—入不敷出。)
2.B(A.举案齐眉:指夫妻之间相敬。 C.“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一般指坏事。感彩不符。D.换汤不换药:只改形式不改内容。)
3. A
4.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⑷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⑸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5.(3分)(1)将第②处的“进行”改为“召开”或“举行”;
(2)将④处的“百余名左右”改为“百余名”(或“一百多位”)
(3)将⑥处的“通过”改为“围绕”或“就”。(每改对一处得1分)
6.示例:人的一生像木 要充实 内涵须深刻 人的一生像火 要热情 态度须诚挚(4分)
7.(1)搁置不用(2)有意隐藏 (所换词语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均可,代入原句中应该能讲得通顺,没有语法上的错误即可。)
(一)
8.⑴很、非常 ⑵只、仅 ⑶第二天 ⑷都 ⑸有的人 ⑹吃饱 ⑺不久 ⑻马上
9.(1)我看见集市上卖馄饨的,担子锅灶没有不齐备的,何不雇他前往。(“备”“盍”“之”各1分,表达1分)
(2)游人见了无不羡慕我们想得别致。(“莫不”“羡”各1分,表达1分)
10.起因:南园北园的菜花盛开,苦于不能对花热饮。经过:夫人灵机一动打算雇来卖馄饨的人,用他的锅灶煎茶暖酒烹肴。结果:赏美景品佳肴,怎能不令人陶醉?
11.这时春风和煦,艳阳高照,遍地盛开着黄灿灿的菜花,像铺满黄金一样耀眼。(1分)着青衫的男子和着艳装的女子(1分),在田间小路是上行走(1分),身边蜂缠蝶恋(1分),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语言通顺1分,语言优美1分)
(二)
12.父亲在四郎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父亲与四郎产生共鸣)(2分),我的父亲16岁离家,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当同样是遭际坎坷、矛盾重重、家国难全的四郎唱出“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时,他一生都无法遏止自己对母亲的思念。四郎和父亲的共同点是都必须面对亲情纽带撕裂所带来的疼痛(共同点3分)。所以,看着四郎探母的故事,父亲的思乡怀亲之情化作眼泪流出。
13.内容上,写完父亲流泪,还继续写“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谢幕后老人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写完父亲流泪,还写其他老人流泪)(1分)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分)因为这是父亲这一代人的共同的经历,这些老兵们少小离家,由于两岸的对峙,许多人终其一生不能回到故土,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1分)
14.文化或者艺术。(回答其一,即可得满分2分)(只说《四郎探母》这部戏只得1分)
15.艺术可以为灵魂疗伤。(2分)
艺术可以让孤立的个体产生归属感。(2分)
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2分)
16.(1)示例:一句唱腔,灼痛了几十年的老伤疤。作者能够理解父亲—一那个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的痛苦(2分),但此情此景,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于是只好紧握着他的手,用这样一种无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抚慰(2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2分);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归属感(或文化认同)(2分)。
(三)
17.遭恶风的摧残 因被迫形成的弯曲,而遭受非议。
18.静谧、独特、聪慧、刚柔相济(亦柔亦刚)
19.任何事情都不能强求一致 聪慧
20.两种观点均可,只要举例恰当,并能自圆其说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