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1 11:5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周恩来
新中国总理;
第一任外交部部长
习近平: “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签订《马关条约》
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
近代外交的特点:屈辱、不平等、不独立
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
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1949年11月8日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积极、主动,走向世界交朋友
面对不利的外交局势,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
成就:建国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毛泽东应邀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受到高规格接待
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定。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4年缅甸总理吴努对周恩来说:“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尼赫鲁看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很高的国际威望,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
1、两国总理对新中国共同的态度是什么?
2、周恩来是如何打消他们的顾虑的?
1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
互利
和平共处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
互不
侵犯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进一步:1954年周恩来分别与印、缅发表联合声明,成为中印、中缅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大象和羔羊怎样共处?
提出时间
提出者
内容
正式确认
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周恩来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中印、中缅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周恩来总理与印度
总理尼赫鲁会谈
周恩来总理会晤
缅甸总理吴努
基础
保证
目标
材料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设公报中。5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材料二: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
根据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对中国: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对世界:影响深远,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4年步入日内瓦会议会场的周恩来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4月24日)
地位: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总理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方曾有报刊称:“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印度支那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
印度尼西亚万隆市独立大厦
亚非29国
亚非会议
意义
会议特点:
第一次没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参加国家:29个亚非发展中国家
1955年
印度尼西亚 万隆
亚非万隆会议
(1)亚非会议的时间、地点:
(2)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
(3)周恩来提出的外交原则:
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求同存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
会前中国包租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飞离香港后爆炸坠毁。机上中国代表团工作人员等11名乘客不幸遇难。事后经调查,这是台湾特务机关针对万隆会议,以周恩来为目标制造的一起政治谋杀事件。所幸周恩来由于应邀与缅甸、印度和埃及总理会晤,而未搭乘这一航班。
2.美国阴谋
美国极力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关系,人为地制造对中国的恐惧和疑虑。美国的意图是,即使不能阻止亚非会议的召开,也要给会议制造种种难题使其“分裂而瓦解”。
3. 中国的困扰
在参加会议的29个国家中,只有6个国家同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还有很多国家并不了解中国。
4. 美国官员假扮记者搅局
美国无资格参会,却派出了近70人组成的“记者团”。其中有许多人昨天还是国会议员、国务院官员,当天却摇身一变成了记者。
参加会议前的千难万阻
同:
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
求同:共同的发展目的
异:
各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什么是求同存异?
议一议
伊拉克代表
中国是共产主义国家,而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
菲律宾代表
我们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
对于万隆会议上菲律宾等代表的发难,周恩来是怎样应对的呢?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是求同存异。
在万隆的七八天里,周总理平均每天睡觉不超过三个小时。会议期间总理尽可能多的举办一些宴会,也尽可能多的出席一些国家举办的宴会,对待弱小的国家也一视同仁。中国代表团诚挚而友好的举动使中国得到越来越多的信赖和友谊。
万隆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在艾森豪威尔政府看来,这个会议标志着中立国家当中出现“左倾”的动向,国务卿杜勒斯曾一度考虑由美国发起一个“反向的万隆”会议,让倾向西方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其中占上风……在莫斯科,赫鲁晓夫的很多主要助手担心,第三世界领导人正在国际上独立地组织起来,这种情况如果过头,就可能使苏联与当地的共产党更难赢得影响力。 ——文安立《全球冷战》
作用: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
称为“ ”。
万隆精神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
万隆会议
处理国与
国关系的
基本准则
标志外交
政策成熟
求同存异
开创了外
交新局面
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课堂小结
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违背了“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1950年,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
违背了“互不侵犯”的原则
1964年以来,中法相互投资总额从50年前的零投资增长到2012年的160亿美元。
遵守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一、连线题
  它就像一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他就像一位耀眼的明星,受到世人的追捧与尊敬,它就像一首经典的老歌,超越国界和时空被人们传唱。  
万隆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或万隆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中第一个“它”指什么?材料中“他”指谁?材料中第二个“它”指什么?   
二、材料阅读题
因为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万隆会议圆满成功。
  2、一个美国记者评价说:“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肯尼迪夫人杰奎琳:“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1972年2月23日,北京,尼克松总统帮周恩来总理脱下外套。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周恩来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周总理无论是作为政治家,还是作为人,都是出类拔萃的。
外国友人眼中的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