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自学目标
1. 掌握唐文化对日本、新罗的影响,玄奘西行路线图;通过探究对外交往活跃的原因,帮助学生认识唐朝的强盛,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
2.重难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朝对外交往的原因。
二、基础自学
1.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
2.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鉴真在日本传授 ,还传播中国的 、 、 、
、 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 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 。新罗仿唐制建立了 ,采用 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4. 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 首。
5. 初年(唐太宗时)。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 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由玄奘口述、弟子整理的《 》,记载了他所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分析探究
1. 唐朝对周边国家有哪些影响?
2. 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
3.鉴真、玄奘在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
四、知识体系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遣唐使 2.鉴真东渡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2.唐与新罗经济、文化交流
三、玄奘西行
1.玄奘西行及其贡献
2.《大唐西域记》
五、拓展测评
1.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C.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中日两国交往频繁
2.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这一艘艘帆船反映了( )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B.新罗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C.商业贸易繁荣
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3.在与唐朝交往的众多国家中,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的国家是( )
A.日本 B.新罗
C.印度 D.波斯
4.《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艺术原型就是唐朝时期远足天竺、寻求佛教经书的高僧( )
A.鉴真 B.法显
C.玄奘 D.阿倍仲麻吕
5.在古代,中日曾经友好交往。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唐)学习 ②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友好交往 ③中国佛教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中国先进文化 ④日本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的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根本原因是( )
A.对外交通发达
B.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
C.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D.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7. “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 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 ④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 335卷,约1 300多万字。唐太宗亲自为他写了《大唐之藏圣教序》。
材料二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
(1)材料一中的天竺指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中国还与哪些国家有密切的往来?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唐朝和日本、天竺之间的交往史实有哪些?
(3)唐朝文化曾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联系唐朝的发展,你想对今天的改革开放说点什么?
六、知识拓展
鉴 真
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卒于广德二年(763)。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明寺出家,师从智满禅师,当了沙弥。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景龙初年(708),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在长安期间,鉴真勤学好问,不拘泥于门派之见,广览群书,遍访高僧,除佛经之外,在建筑、绘画,尤其是医学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造诣。
开元元年(713),鉴真成为了精通佛教律宗学说的和尚,回到扬州后,任扬州大明寺住持。并以这里为中心,开始了他此后三十年在淮南地区广泛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733年,鉴真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后有四万余人,时人誉其“江淮之间,独为化主”。55岁时,鉴真住扬州大明寺,为众讲律。
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佛教界和政府的委托,延请鉴真去日传戒,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由于海上风浪、触礁、沉船、牺牲以及某些地方官员的阻挠而失败;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恶风怒涛的袭击,在海上漂了14天,最后漂到海南岛的振州(今崖县)。返途时突发眼疾,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天宝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从扬州(今瓜洲镇入江口处)出发,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实现了东渡宏愿。此后鉴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动了十年,传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