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1 13:0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自学目标
1. 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重难点: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对重文轻武的正确理解。
二、基础自学
1. 北宋建立 (1)时间:   年。?(2)建立者:     ,即宋太祖。
(3)都城:以    为东京,作为都城。? (4)事件:     兵变。?
(5)局部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       局面。?
2. 宋太祖解除    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    权力过大,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 ?
3. 宋朝注重发展    事业,改革和发展了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    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    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         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    局面。
5. 宋朝的       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       的风气,杜绝了       和        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三、分析探究
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2.“重文轻武”的表现?

3. “重文轻武”的影响?
四、知识体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建立:960年 赵匡胤 开封
统一: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事方面:解除将领对军队的控制权
在中央:采用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和地方官的权力
在地方:任用文官并通过分化事权的方法制约地方官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五、拓展测评
1.据史料记载,1 000年前的北宋都城“人口过百万、富华甲天下”,是当时的世界第一都市。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洛阳
C.开封 D.北京
2.“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此类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3.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  )
A.科举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开明的民族政策
4.宋太祖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十分重视发展文教事业。下列举措最能体现这一治国思想的是(  )
A.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B.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C.分化宰相权力
D.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丞相权力不断削弱
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
6.下列对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中,不确切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C.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D.宋朝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7.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表明当时(  )
A.尚武风气盛行 B.全国读书风气深厚
C.藩镇混战割据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 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 
宋朝科举考试图
(1)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宋朝科举考试的人数大大增加,其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作用?
六、知识拓展
北宋禁军
宋朝禁军是宋代的中央军,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并称三衙,统辖殿前诸班、直及全国禁军。禁军的兵籍和发兵之权则归枢密院。
禁军的番号、编制增减、更迭变化很大。其中,殿前司的铁骑马军和控鹤步兵,侍卫司的龙捷马军和虎捷步兵,是沿袭后周的禁军番号。宋太宗赵光义时,改称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是禁军的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诸军则是中军和下军。禁军一般是百人为都,五都为指挥(营),五指挥为军,十军为厢,厢分左、右,厢上为番号军,分属三衙。统兵官分别为:都头(马军为军使)、指挥使、军都虞候、军都指挥使、厢都指挥使。各种禁军,除殿前司的捧日和天武两军外,其余都要更戍。更戍移屯的名目有三种:一曰“就粮”,即移驻粮草丰足之地,并准许家属随营;二曰“屯驻”,即由京城调出戍边或戍诸州,并临时隶属于诸州;三曰“驻泊”,即移屯诸州但隶属关系不变。屯驻和驻泊均不许携带家属。宋仁宗赵祯时,为加强地方治安、镇压农民起义,就粮禁军开始常驻地方。宋神宗时,改革兵制,实行“将兵法”,将开封府各县与各路多数禁军编成将的组织。将兵3 000人以下设正将,七八千人以上设正、副将。编组为将的禁军,称系将禁军;未编组为将的禁军,称不系将禁军;留驻京城的禁军,称在京禁军。
禁军兵员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兵、乡兵中选拔。北宋禁军逐步扩大,庆历年间增至80余万人。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军队缺额极多。南宋时,担负皇帝宿卫的仍是班、直,各屯驻大军成为中央军主力,统兵官是都统制和副都统制。三衙军实际也成为三支屯驻大军。南宋中期以后,基本由文臣担任制置使、宣抚使,都统制的指挥权逐渐被剥夺。屯驻大军以外的各地禁军主要从事杂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