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自学目标
1. 了解经济重心南移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表现;知道经济重心南移是在南宋时期完成的。
2.重难点:南方商业的繁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基础自学
1. 自 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从 至 时期,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2. 南方的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由越南传入 稻。宋朝时,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当时, 和 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3.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 地区丝织生产发达。北宋兴起的江西 ,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南宋时, 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 。?
4. 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
是 和 ,人口多达百万。?
5. 宋朝的 也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南宋的 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商港有 、 。?
6. 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 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 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前期, 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三、分析探究
1.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3.我们应该怎样评价“交子”?
四、知识体系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1.农业:水稻、茶树、棉花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区域的变化
2.手工业:纺织、制瓷、造船业技术的提高和发展区域的变化
3.商业:都市、海外贸易的发展和纸币的出现
二、经济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生产经验和大量的劳动力
2.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
4.政策倾向:宋代统治者政策的推进
三、经济发展的结果: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五、拓展测评
1.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稣”,这是因为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的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汉代 D.隋朝
2.两宋时期,一行业在南方兴起并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中的一个重要行业。这一行业是( )
A.丝织业 B.棉纺织业
C.造船业 D.制瓷业
3.宋朝“神舟”是中国宋代为使节出使外国而专门建造的大型豪华海洋客船,显示出宋朝卓越的造船成就。下列对当时中国造船业的评价最准确的是( )
A.领先于日本 B.落后于欧洲
C.居世界前列 D.比阿拉伯发达
4.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通判
C.户部 D.枢密院
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指( )
A.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B.从长江流域转移到黄河流域
C.从长江流域转移到珠江流域
D.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6.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行列
B.宋代社会商品经济活跃
C.宋代茶盐企业已采取现代管理制度
D.银企之间票据流通频繁
7.宋朝政府对市区交通实行“限速”制度,除非有紧急公事,任何人不得在城市街巷快速策马、驾车,否则,给予“笞五十(打五十板)”的刑罚。这是因为宋朝都市( )
①坊和市严格分开 ②商业活动非常繁荣 ③人口众多 ④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两宋时期,“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1)材料一图一《耕获图》反映了南方农业的发达,当时南方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重要的粮仓在哪里?
(2)图二是泉州出土的宋代商船,宋代政府为发展海外贸易采取了哪些措施?世界上建造最早船坞建立在哪里?穿越时空,作为南宋时期的一名船员,你又可以跟随船队达到哪些地方?
(3)图三是精美的宋代瓷器。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哪些制瓷窑口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哪一地方在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哪一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六、知识拓展
交 子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成为了真正的纸币。
随着交子影响的逐步扩大,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的需求也日益突出。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咏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16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了政府认可。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
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货币,交子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具备了现代纸币的各种基本要素,将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远远抛在后面。据清《续通典·食货》,交子三年一届,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即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