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1 13:0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11课 元朝的统治
一、自学目标
1. 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和回族的形成,掌握元朝行省制度建立的史实;知道西藏在元朝时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知道元朝加强对台湾等地区的管辖。
2.重难点:元朝的疆域;行省制度的影响;认识到元朝对于扩大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作用。
二、基础自学
1.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      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2. “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    和    。今天的新疆、    、云南,东北广大地区,    及      ,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3.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    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        制度。在地方,创立    制度。?
4. 在澎湖岛设置了       ,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5. 设置      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6. 对西藏地区行使      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      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三、分析探究
1. 想一想:与汉唐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的疆域有什么拓展?

2. 元朝对我国历史的贡献?

3. 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说一说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四、知识体系
一、元朝的疆域
1.疆域空前辽阔,版图历史上最大
2.民族交融:回族的形成
二、行省制度
1.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2.地方:行省制度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2.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五、拓展测评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封建政权是(  )         
A.北魏 B.元朝
C.宋朝 D.辽朝
2.“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在元朝时融合形成的新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苗族
C.回族
D.白族
3.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什么机构来负责监察事务(  )
A.中书省 B.行省
C.宣政院 D.御史台
4.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设置管辖今台湾地区的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市舶司
5.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注重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元朝时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而设置了(  )
A. 宣政院
B. 安西都护府
C. 北庭都元帅府
D.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6.比较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重视农业生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从根本上说元朝能统一中国并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
C.重用“汉人”“汉法”,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劾者曰“御史台”。……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徼之事者,则置宣尉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
——引自《元文类》卷四十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元朝统一全国后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即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南海,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北到鄂霍次克海。其疆域之广,居中国各朝之冠。与汉、唐极盛时期的疆域相比,元朝不仅在面积上大大超过了它们,而且在控制程度上也远胜于它们。
(1)材料一中的“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哪些地方?

(2)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有何作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3)与前代比较,元中央政府与西藏、台湾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六、知识拓展
回  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回回”最初为他称,后来才演变为自称。“回回”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指唐代以来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葱岭以西部分地区)一带的“回纥”人(“回鹘”人),“回回”可能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或俗写。南宋时,“回回”除包括唐代的“回纥”“回鹘”外,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一些民族,这都和现在所说的“回回民族”不同。13世纪初叶,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我国来。他们主要以驻军屯牧的形式,以工匠、商人、学者、官吏、掌教等不同身份,散布在我国各地,被称作“回回人”,是当时“色目人”的主要部分,后来他们也就以“回回”自称了。
回族也有一些他称。宋元时期,蒙古民族的官方文书将回族先民称为“撒尔塔兀勒(Sartqul)”;元代将Musulman(穆斯林)音译为“木速蛮”和“木速鲁蛮”,意思等同于汉文中的“回回”,此种情形也见于明代的《回回馆杂字》(汉语、波斯语分类词汇)、《高昌馆杂字》(汉语、维吾尔语分类词汇)。迄今,在不同地区,各个民族语言中对回族还有各种的他称。藏族将回族称为“卡西(Kace)”,可能因为西藏部分回族来自克什米尔;蒙古族称回族为Hotun,据说当地回族来自和田;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则将回族称为“东干(Tung’gen或Tung’gan)”,据说因为当地回族来自潼关,也有将Tung’gan解释为“留下来居住”;因回族中马姓较多,四川彝族地区将回族称为“马家(Majia)”;云南的佤族和傣族将回族称为“帕西(Basi)”,意为来自波斯的人。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出回族和众多民族杂居的情形,也反映了回族来源的多元性,以及职业和迁徙的特点。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其主要聚居区,全区拥有回族人口186.25万,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20万以上的地区还有: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河南、云南、甘肃和新疆等。以东、中、西三大地区来看,回族人口在西部地区最多,占其总数的60.75%。其次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最少。从南北来看,回族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区,南方分布的回族人口较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在56个民族中,回族按省区市显示出的人口分布离散度仅次于汉族和高山族,位居第三,这表明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民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