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1 12:5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课 明朝的统治
一、自学目标
1. 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重难点: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八股取士。
二、基础自学
1.明朝的建立
(1)建立时间:   年。?
(2)都城:   府(今南京)。?
(3)建立者:     (即明太祖)。?
2.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     和    的权力过大所致。?
3. 朱元璋设     ,明成祖设   。这两个机构合称“   ”。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      ,又      ,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      大为加强。?
4. 明朝提倡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       》为标准,不得自己      。?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   个部分组成,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      ”。?
5.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   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6. 商品经济活跃。   和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   、安徽的   。?
三、分析探究
1.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2.“八股取士”的危害?
3. 唐朝科举制和明朝八股取士的异同 ?

四、知识体系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末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时间:1368年
3.定都:应天府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全面改革官制
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
地方:取消行中书省,推行“三司制”
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2.改革科举制度
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3.设立锦衣卫和东厂
三、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制瓷业和棉纺织业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
3.商业:出现了商业中心,甚至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五、拓展测评
1.“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这段凤阳花鼓词中的“朱皇帝”指的是(  )
2.明初统治者废行省、设三司的举措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
A.通过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的权力
B.提高了地方各级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加强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
D.客观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压迫
3.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4.我国的科举制度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转变为束缚人们思想和阻碍社会进步。这种转变始于(  )
A.设置进士科 B.八股取士
C.开创殿试和武举 D.设置明经
5.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机构 ③考八股文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6.明朝时期,景德镇以陶瓷制瓷业举世闻名。最能体现其高超制瓷工艺的是(  )
A.青瓷 B.白瓷
C.唐三彩 D.青花瓷
7.“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材料中作者认为(  )
A.八股取士方法笨拙 B.秦朝焚书方法巧妙
C.秦明做法本质一致 D.明制便于选拔人才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措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今我朝罢丞相,设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颉颃指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定。
——[明]朱元璋《皇明祖训》
(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丞相的职权。
(2)材料二中朱元璋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3)据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丞相(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实质。
六、知识拓展
明朝为何有北京和南京两个首都
明朝是最后一个汉族人建立的封建国家,和东汉一样,明朝也有两个首都,即北京和南京。众所周知,为了政权的长久之计和财政的稳定,一个国家往往都会有一个首都,那么,明朝为何有两个呢?
明太祖建国之时,由于江南是他的发家地,加之看中了南京地区的繁荣,所以首先定都南京,但是苦于定都金陵的王朝往往短命,所以他就让太子多次出巡,寻找新的都城。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南京在朱元璋在位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都是作为首都存在的。
明成祖只是亲王,不是铁定的太子,他在抢了自家亲侄子的政权后,在南京大肆屠杀忠于朱允炆的臣子。所以在他继位不久,朱棣害怕被刺杀,终日战战兢兢,就以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为由,把都城迁到了北京。自此,明朝的都城由南京转移到了北京,而明朝也开创了天子守边疆的先例。
可是,虽然朱棣把首都迁到了北京,但是南京依然作为陪都存在,还有三省六部等正常的政府办公机构,因为那里是明朝的起家之地,又是明朝的财富重地和中国税收的主要地区。因此,出于政权的长远发展打算,朱棣还是把陪都放在了南京。
其实,南京作为陪都,也是为了预留准备。明朝一直把南京作为它的战略重地,在整个统治时期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就是为了非常时期能够退到那里,做东山再起的打算。后来,清朝入关后,明朝就在陪都南京继续统治,和清朝斗争了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