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0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1 12:5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一、自学目标
1. 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实施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基本知识以及它的严重恶果;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重难点: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和“闭关锁国”政策;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作用。
二、基础自学
1. 清朝初期,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   也不能改变。?
2. 雍正年间,设立     ,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   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      ,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
3. 大兴文字狱
(1)目的:从   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兴盛:   、   和   三朝。?
4. 文字狱造成了      ,   了人才,致使       从此再不敢过问政治,也不敢表露个人的思想。文字狱的推行,禁锢了人们的      ,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5. 1757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了其他港口,只开放   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
6. 清廷的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
的     和      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分析探究
1. 军机处的作用是什么?它的设立为什么强化了君主专制?

2.文字狱的危害?
3.闭关锁国的影响?

四、知识体系
一、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君权
2.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
二、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1.目的:加强思想、文化控制
2.影响:禁锢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思想、文化的发展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1.贪腐之风在官场、军队蔓延
2.社会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四、闭关锁国政策
1.原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防范外来侵略
2.表现:禁海政策、四口通商、一口通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3.影响:消极自卫、错失机会、逐渐落伍
五、拓展测评
1.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由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
A.锦衣卫 B.军机处
C.中书省 D.六部
2.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丞相制度的改革 D.地方权力的增大
3.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史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明清的君主专制
C.浅议焚书坑儒
D.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4.清朝出现较大的财政危机是在( )
A.康熙时期 B.雍正时期
C.乾隆后期 D.道光时期
5.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特许哪个机构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  )
A.军机处 B.户部
C.市舶司 D.广州十三行
6.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  )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
7.清王朝自认为“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形成这一认识的根本原因是(  )
A.君臣们愚昧无知,自傲自大
B.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
D.政治黑暗腐败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清]赵翼
材料二 盛世康乾,文祸频生,蔽日窒天。例廷龙《明史》,千人入狱;留良《诗集》,七省株连。莫赋“清风”,休言“明月”,断义寻章滴血鞭。罡风起,更销书毁册,火灸文坛。
心寒!学术凋颜,致万马齐喑二百年。叹文人雅士,只穷考据;儒生学者,不法先贤。觇(chān看,窥视)景空谈,闻风畏避,济世英才一夜残。当知也,若精神禁锢,国祚难延。
(1)材料一是清代史学家赵翼对哪一机构中官员职责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在哪个皇帝在位时设置的?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诗词是作者有感于清朝什么现象而作的?
(3)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一时期“文祸频生”的原因是什么?
六、知识拓展
广州十三行
创立于康熙盛世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1757年,随着乾隆皇帝仅留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上谕的颁布,清朝的对外贸易便锁定在广州十三行。作为珠江边上的中外交易场所,十三行口岸洋船聚集,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宫廷来说,在中国大陆南端,出现了一个富饶的“天子南库”。
洋船到港数目,直接影响到粤海关的税收,而海关贸易税收,一向是清廷的可观财源。为此,清帝每年都要过问洋船数目,从而了解进出口货物品种及贸易税收情况。从广东大吏历年进呈的奏折、清单可以看到,十三行年上缴税银超过百万,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皇室的经费开支,通过粤海关输送宫中,而皇室每年开销白银约在60万两左右。据皇家档案记载,皇帝把十三行作为财源滚滚的银库,常亲自审查经费的解交情况,如有出入,便拿粤海关监督试问。雍正年间的杨文乾、祖秉圭及乾隆时期的李永标等,都是因钱粮亏空而被皇帝从粤海关监督这一肥缺职位上革除下来的。
为了广州行商的利益,在制定“一口通商”政策之前,乾隆帝曾试图加重浙江海关关税,以迫使洋船集中在广州贸易。他说:“来浙者多,则广东洋商失利。”然而,该策略并未阻止北上的洋船。于是,乾隆断然实行封关,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其原因既是为维护东南海防,也是为保证广州洋行生意。
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成功的行商,除了有精明过人、能财善贾的商业才干之外,更有迎合朝廷的手段和能力。为了求得外贸特权的稳定,每遇国家大事,行商都会不失时机地向中央政府捐输报效。1787年,他们集体为台湾林爽文之役捐输军需银30万两,随后自1788年到1820年,又以皇帝万寿、廓尔喀军需、川陕剿匪、河南剿匪、黄河河工等名目,共捐银350余万两。这期间,广东行商以各种公益事业为名向政府捐献,平均每年超过10万两白银。行商还通过当时官吏品级商品化的捐纳制度,以捐输报效的巨款,换来许多官衔和职务。 洋行巨头潘氏、伍氏两大家族都曾捐得三品顶戴,这是商捐所能得到的最高官阶,由此,他们成为通达朝廷、既富且贵的官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各帝素以西学和洋货为奇,广州十三行正是处在这段时期,因其特殊的商贸地位,成为宫廷所需各类人才的中转站和奇异洋货的供应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