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ks5u.com
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各句的空缺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秦始皇的严酷统治下,百姓轻易不敢言,只能________。秦皇驾崩,________者众多,但天下都表现出哀痛姿态。秦始皇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矛盾的人物,历来对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________。
A. 侧目而视 弹冠相庆 首鼠两端
B. 道路以目 额手称庆 莫衷一是
C. 侧目而视 额手称庆 首鼠两端
D. 道路以目 弹冠相庆 莫衷一是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侧目而视”意思是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或误解为"尊敬”。含贬义,形容愤怒、不满或畏惧的样子。“道路以目”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出自《史记·周本纪》。前文有“在秦始皇的严酷统治下”,故用“道路以目”;“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因此将得到援引,有官可做,也互相祝贺。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含贬义。“额手称庆”意思是指把手放在额头上,表示感到庆幸。此处语意是:实行暴政的秦始皇驾崩,百姓们感到庆幸,故用“额手称庆”;“首鼠两端”犹豫不决、动摇不定。“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使用时,主语不能是某一个人。前文是“历来对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主语是人们,故用“莫衷一是”。故选B。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基层干部应该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杜绝懒政惰政的情况,否则的话,不仅民生得不到保障,自己也会因此断了政治生涯。
B. iPhone Ⅹ的问世没有一处无不展现了苹果公司的创新精神,它会是苹果公司进入新纪元的标志。
C. 美国总统特朗普访日,不仅吸引了美日民众的关注,中国人民也同样密切关注。
D. 为了赚点小钱,皇家海军毫不吝啬地将相对低端的31型护卫舰推向国际市场,这就是T31e出口型护卫舰方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语序不当,“不仅……也”后边内容应倒置,属于范围的层进;B项,否定失当,“没有一处无不”,应该为“没有一处不在”;C项,偷换主语,前边主语是“美国总统特朗普访日”,后边“中国人民也同样密切关注”主语变为“中国人民”,为确保主语一致,应改为“美国总统特朗普访日,不仅吸引了美日民众的关注,也同样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密切关注”。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下列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
①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
②虽然它是“无用”的,然而一切都有痕迹
③它内在的文化含量并没有因表面的“无用”而打折扣
④我们沉重的肉身会因某些时刻“无用”的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⑤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无用”的阅读给人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
⑥但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
A. ①⑥③②④⑤
B. ①③⑥⑤②④
C. ⑤②①④③⑥
D. ⑤②④①⑥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义的连贯性。根据语段的内在逻辑关系来判断,本段的中心思想是讲述“无用”阅读的作用。根据原文中的“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一句,我们可以确定原文的行文思路是先解释“无用”的阅读,再讲“无用”的阅读的作用。②⑤两句解说“无用”的阅读,根据关联词“虽然”可知,②在⑤之后,排除A 项;根据关联词“但”可知,⑥放在①之后,排除B、C 两项。所以选D。
4.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 贾政长女元春被册封为妃,皇帝恩准探亲。荣国府为了迎接这一大典,修建极尽奢华的大观园,又采办女伶、女尼、女道士,出身世家、因病入空门的妙玉也进了荣府。
C. 在给秦可卿送丧途中,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回来后宝玉立马把这串念珠送给了湘云。
D. “史大妹妹”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很有男儿气概。她心无城府,曾在大家对长得像林黛玉的戏子“笑而不言”时脱口而出“是像林姐姐的样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对《红楼梦》中人物的特点和相关的事例进行选择。本题中,C项,“回来后宝玉立马把这串念珠送给了湘云”错,宝玉本来要送给黛玉,但黛玉说是臭男人的东西,不要。故选C。
5.整本书阅读《儒林外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云片糕事件。
B. 张铁臂,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
C. 牛浦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D. 周进,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整本书阅读《儒林外史》: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儒林外史》中人物的特点和相关的事例进行选择。本题中,D项描述的不是“周进”,是“成老爹。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瘳、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授棘矜,非锸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B.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C.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 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或招致)
7.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
A.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
B.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8.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过秦”的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史论”。
B.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国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
C. 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比喻论证,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民心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D. 分析概括陈涉起义三个不利的方面依次是:战斗力低下,人员少,武器差;一个有利的方面是深得民心,最终造成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所以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3)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秦晋殽之战》)
【答案】6. B 7. C 8. C
9. (1)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2)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3)秦伯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向军队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使你们受委屈了,是我的罪过。”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在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B项“爱”应解释为“吝惜”。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这是在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A项,第一个“之”,代词,它们,指兵器,第二个“之”,他;B项,第一个“为”,表被动,第二个“为”,治理;C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难道,第二个“其”,还是。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对文章内容以及相关文化常识的掌握,解答本题。本题中,C项,“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比喻论证’错,后半部分主要运用的是对比论证。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厌”,满足;第二句中 “作难”,起义,“隳”,毁灭,“为天下笑者”翻译成被动句:被天下人耻笑。(3)句中,“素服”,穿着没有文采的衣服,“孤”第一人称我,“孤之罪也”翻译为判断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办天宇之间,囊括四海的意图,并统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地、蜀地,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赵国宋国、卫国、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就有宁越、徐尚、苏秦、苏秦、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尊贵于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宋国、卫国、中山的国君;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这是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三、古诗词鉴赏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1)上阙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全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试论述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案】(1)暮春时节,女子禁受不住寂寞小院的沉闷,独立桥头用一枝杨柳来捕捉春光。诗歌描写了一个天真、可爱的惜春女子的形象。
(2)全词表达作者对光阴、青春的眷恋。首句写庭院之感:沉抑。次句写画桥东之感: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尾句又回到庭院:品尝充满愁绪的风雨之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上阙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然后依据诗句明确主人公的身份,再依据诗句的内容概括其特点。从诗中来看,这个主人公是一位女子,第一句“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 因春天的到来池水更加碧青,花栏中即将败落的花朵依然挂着残红。此句中暗含了女子看见残红心生沉闷之意。“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意思是:她独自站在画桥东,手握一枝杨柳幻想拴住春风这行动是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儿腰”的柔柳和“独立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人陶醉。。这一句表达了女子惜春之意。所以该词的上阕描写了一个天真、可爱的惜春女子的形象。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②分析景语。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作者在表情达意构思时,运用了双线结构;一是场景的转换:院中——桥头——院中。二是情感的转换:首句: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色。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的春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次句“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意思是;“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该句中女子所玩味的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再次句:“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鹊绊游丝是无意的,蜂拈落蕊是有意的。春天不管人和物的有情与无意,它走了,留下一片空无走了。尾句:“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愁闲绪雨声中”,在从庭院回到小窗之下,女子又要品尝充满愁绪的风雨之声了。本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这是一个常见主题。在美人惜春的背后,也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
【点睛】解答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目,首先要明确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如直接对人物的言行举止进行细节描写,可以借助环境和他人进行侧面衬托。然后要把握答题的模式:概括形象的总体特点,用两个四字词语或四个两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的特征,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有手法要点出手法,诗歌中哪些具体词句,具体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特征。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感情、理想、追求等,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2)__________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3)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________________,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6)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8)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1). 澄江一道月分明 (2). 出师一表真名世 (3). 羽扇纶巾 (4). 赢得仓皇北顾 (5). 万里归船弄长笛 (6). 镜中衰鬓已先斑 (7).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8).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默写时应注意以下字词;“澄”“纶”“仓皇”“鬓”“斑”“尊”“酹”.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黄梅时节
吴组缃
①去年在家里,也正是阴历五月的时候,我的哥哥由北平放暑假到了家,他说:“北方的天气真好,下雨的时候非常少;即便下,也是干干脆脆地下一场。下过后,只在原有的畅爽的气氛上添了一点清新,那情味更好受。那会像我们南方!——你看这两天简直糟糕到什么样子!”
②五月里是所谓黄梅时节。南方的黄梅天的确糟糕得可以。天,老是阴沉沉地布满厚重的破棉絮似的云,雨是天天下,但下得又不干脆:有时翻江倒海下一个整天整夜,有时竟连绵到三四天。你说如此痛快地下一场就可开朗了吧?谁知偏偏没这样近人情:云,还是不散;雨,还是要下。有时眼巴巴地望到露出青天,不到三两分钟便又飞起鹅毛雨来;有时一边在出太阳,一边又在飒飒淅淅地下着雨。空气又湿又闷,一呼一吸,鼻里喉头都似乎塞着棉花一样。遍处潮腻腻地,衣服摆上三两小时就会上霉,什么东西都放散着霉薰薰的气息。在这时,简直无事可做;即便做,也什么都做不成。头又昏又沉;浑身又酸又软;心里烦燥得只想打人,——就是想抽支烟卷儿,也抽不出半缕烟来!
③就在这种无法对付的时候,听哥哥说北方的天气那么美好,我们顿时都想插起翅膀飞到北平来。
④今年的黄梅时节又到了,而我果然到了北平。北平虽然是到了,可是这儿的天气并不见得和我们去年所想像的附合,一个花一般的梦,眼见得打破了。
⑤近两天一连很下了几次雨,天气虽不完全像南方的那么糟,可是的确不十分畅爽,也未见其清新。在清华,物质的设置比较算完善,尘土也不算多;因下了几次雨,可也是泥泞载道,一种潮腻的感觉,并不减于南方。
⑥昨天晚上热得真够苦人。我们室内睡着三个人,窗户尽管开着,风尽管—丝儿也不吹进来。被窝是不必说,即便毯子也盖不住。露着身睡到天亮,不料半夜里转了冷,今日一醒来,喉头痒痒地,像有三两根毫毛儿在里面搔闪着。鼻子也不通了,泪涕交流,时时要打喷嚏;索性打得出也罢,偏偏张大了口,半个也打不出来。
⑦招了凉,伤风咳嗽,在平常中国人看来原算不得一回事。可是在文化高尚的学府里便不然:大夫说是什么扁桃腺发炎,是—种病菌在那儿作祟。因此事情就严重了。别人和你在一起,自己便觉得不安,话也不敢多说,咳嗽也不敢自由,怕的是自己什么腺上的微菌飞到别人的什么腺上去发炎。要是那个人的医学常识高明一点,你走上去和他说一句话,他就按着口回避你,好像他真看见病菌由自己口里飞向他一样,那更难为情。因此,自己就成了什么党一样,时时犯嫌疑。在家里那里如此:尽管伤风咳嗽,尽管发什么炎,自己都很泰然,别人也不嫌恶。就是要和妻接个吻,她也决不因此拒绝你;喷嚏打多了时,她还会由钮扣上摘下蘸着香水的手帕为你拭鼻子。这样一比,我想回南方。
⑧其次要说到的是苍蝇,蚊子和什么白蛉子。三院里门窗户扇原都重重地安置了纱框,可是白蛉子太小了,大可自由打纱眼里摆进摆出;至于苍蝇蚊子,则因人进人出,门开门关,依然可以瞅空儿溜进来。
⑨苍蝇这东西简直是王八蛋一个!它并不只是传播一点病菌而已,而且还要和你开玩笑。你正襟危坐地在读书,它就在你的腮上,额上百般舐吮;兴之所至,就大模大样抹脸,刷须,泰然自若;有时它竟敢公然约着它的情妇在你脸上卿卿我我,——此可忍孰不可忍!蚊子的可恶处已有人说过,就是它不只来吮你的血,而且还哼哼地大发其正人君子之道,你简直奈何它不得。至于白蛉子那可真阴毒之极,它老“更不打话”地在你身上痛咬一口,放进毒液,使你又痛又痒,无可忍禁。在家里,是没有白蛉子的;苍蝇蚊子虽然是有,然而有法子对付:对苍蝇则可拿一把蝇拍打它个尸骨遍野,大快人心,因为有的是时间;对蚊子则有蚊帐防拦,有妻的鹅毛扇驱赶。因此一比,我想回南方。
⑩昨天妻来信,说南方的黄梅天也到了,“你在北平那种畅爽清新的天气里一定很快乐,我明年也到北平去。”呵,她的美梦还依旧留着在,我祝福她。
一九三○年初夏
12. 文章第一段写哥哥的话,联系全文谈谈,有什么用意。
13. 本文第二段是怎么写南方黄梅时节的,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4. “招了凉,伤风咳嗽……因此事情就严重了。”请简要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15. 请探究作品最后一段的深层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案】12. 1.内容上:表达了哥哥对北方雨天的喜爱和对南方雨天的厌恶。结构上:为下文学“我”对北方雨天的真实感受做铺垫。由此推动了文章的情节发展。哥哥的态度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后文中我对北方雨天的不认可形成对比,更突出了“我”对南方梅雨天的想念。
13. 采用总分形式:开头一句总括:南方梅雨的糟糕。然后分述如何让糟糕:①天老是阴沉,雨天天下,但下得不干脆。②空气又湿又闷,遍处潮腻腻的。③这样的天气让人什么事都做不成,头脑昏沉,烦躁不堪。
14. 此句运用对比手法。把伤风咳嗽在平常人眼中的小事一桩和在清华学府中的大事一件做对比,突出了北方雨天给作者带来的困扰,也表达了作者对南方梅雨天的想念。
15. ①照应前文和标题,结构严谨。结尾写妻子的“美梦还依旧留着在”,与前文写作者未来北平之前,有一个“花一般的梦”相照应;“南方的黄梅天也到了”照应标题“黄梅时节”。②深化主旨。妻子未远离家乡,不知离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苦,深化了文章主旨。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妻子的美梦“依旧”,她的美梦会继续留存还是会被击碎,引发读者的思考。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事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首段即哥的话这一段的作用,作用题一般从两方面回答:内容和结构。内容上的作用要结合段意作答;结构上的作用,从引起下文,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作答。本题中,内容上,哥哥的话“北方的天气真好,……你看这两天简直糟糕到什么样子!”直接表达了哥哥对北方天气的热爱。结构上, “头又昏又沉;浑身又酸又软;心里烦燥得只想打人”、“这样一比,我想回南方”、“苍蝇这东西简直是王八蛋一个”等情节突出了我对北方天气的排斥,这些情节都在“哥哥喜欢北方天气”的铺垫下形成,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推动了文章的情节发展。尤其是“因此一比,我想回南方”一句,更突出了“我”对南方梅雨天的想念。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段落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应先明确段落结构的一般形式: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等,然后根据文章具体分析属于哪一种,并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本题中,考生可先从整体上阅读文章的第二段开头便指出“南方的黄梅天的确糟糕得可以”,这是总括句;紧接着就对这种情形进行了具体阐述,先说阴云不散,雨不停地下,再说空气湿闷,遍处潮腻腻的,最后说这种天气对人造成的影响,这是分述。考生要注意结合本文具体内容注意分点作答即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需明确分析句子含义时的技巧:1、抓关键词语;2、抓修辞手法;3、抓句式特点;4、抓表现手法;5、抓结构作用;6、抓思想内容。 本题中,画线句主要写的是北方雨天给作者带来的困扰,让人无法忍受。然后通过抓关键词句来分析艺术手法。描写北方雨天时,作者用了“在平常中国人看来原算不得一回事。可是在文化高尚的学府里便不然”一句,明显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作者对北方雨天的厌倦,以及对南方雨天的想念。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一般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一是结尾与前文、标题的关系,二是结尾与主题的关系,三是结尾与人物形象的关系,四是结尾对读者的影响等。从与前文、标题的关系上看,结尾写妻子向往北平的美梦依旧,而前文提到了作者曾有“一个花一般的梦”,这两个美梦相同,另外妻子信中提到“南方的黄梅天也到了”,由此可见结尾与前文和标题相呼应。从主题上看,全文透露出作者的思乡情怀,而结尾妻子却向往远离家乡来北平,更加衬托出了离乡人内心的苦涩。从读者的角度看,结尾妻子说“我明年也到北平去”,她会不会来呢?到北平后她的美梦会不会破碎呢?这不由得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点睛】分析句子含义的技巧: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重点句段作用题:结合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位置来回答。有指定就问题回答,没有指定,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上,内容的充实作用;主题的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结构上,开头,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制造悬念,推动情节发展等。中间,过渡照应,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等。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网络时代的传统文史之学 陈尚君
最近二十多年中国文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在理论创新、方法变化和领域开拓等方面,都有超迈前人的成绩。其间原因很多,我只想指出一点,世界各国的公私藏书都能为学者所阅读利用,即使最传统的经史之学,现在学者能看到的文献较前人不知要丰富多少倍。同时,古籍的大量影印使珍本秘籍成为学者的案头常备书。十多年来,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研究机构和实业人士,投入古籍电子文本或资料库的制作建设,已有的成绩使学者获益巨大,这是众所周知的。
古籍电子文本不仅查阅、剪贴方便,而且能作逐字逐句的检索,改变了传统学术靠记诵和个人资料积累的习惯,必将对文史研究带来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其中如汉语史(特别是文字训诂学)、古籍辑逸和训释,以及古代人事、典籍、制度、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得益最为直接。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有提出重编《全唐诗》之举,只能动员学生一句一句抄卡片,再费大量人力排出,费力多而收效微。我在二十年前作唐诗辑逸,也因《全唐诗》不能检索而留下许多缺憾。现在可以很方便地解决了。相信不要太久,收罗几万种基本典籍的可全文检索的古籍库必能建成,传统国学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的学者因此而断言,做文献资料工作的今后将失去意义,以文本校订、诠释、考证为主的传统文史之学也将逐渐失去价值。对此,我仅表示部分的赞同,即传统文史之络时代的种种便捷,提升学术层次,改进研究方法。而就现状来说,各种古籍电子文本或资料库的建设常见的通病,正在于重视信息技术而忽略学术质量。由于文本遴选未必最佳,校勘未臻精善,校对又常草率,适应一般读者需要而将许多学术层面的内容删去,加上因繁简互换、内码错乱等原因,古籍电子文本虽给大家以便利,但如不复核书本文献,一般还很难为学者放心地引用。许多古籍电子文本还仅停留在可供烹制学术快餐的需求层面上,一些制作者不免有较多出于商业利益方面的考虑。我们在享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不免又有一种忧虑。近年因《四库全书》的普及,现在的期刊论文到各高校博士论文,常不加区分地都用《四库全书》本,其实从文本来说,《四库全书》本有很好的,有的仅可备一本,也有相当部分改窜太多,完全不能用。
古籍电子文本或资料库在进一步大发展后,如不在学术质量上有非常高的追求,很可能造成一场新的灾难。举例来说,《全唐诗》是以明末清初的学术积累为基础仓促编成的一部错误很多的经典大书,学术界对其所作的考订补录极其丰富,问题都弄清楚了,但到现在为止海峡两岸制作的《全唐诗》电子文本已不下十多种,对学术界已有的成绩基本没有吸取,而且多半仅录唐诗白文,学术质量远落后于清刊本。即便是近二十年最好的两部大型断代文学全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全宋诗》,由于仍有相当部分的书缺收,又都是在典籍无法通检的时期编成的,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错失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就此来说,我认为网络文献的普及必将带动传统文史之学的飞跃发展,而古籍电子文本或资料库的建设,尤其应该更多地吸取传统文献考据之学的成绩,与有关学者的工作相结合,上升到更高的境界。由于网络文献独具的动态特征,对新成果的吸取可以更及时,更准确,更便于为多数人了解,不必如书本文献那样一旦付型,轻易不会再版,得到机会修订也是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事了。
还以《全唐诗》为例来说,保存清编本面貌的可以是一种文本,而今本则应做到:1.在文本上,能反映一首诗在历代各种文本中的面貌;2.收诗全备,后出新见的应陆续予以补出;3.前人已有的研究,应能有指示联接。如同杀毒软件不断有升级换代一样,《全唐诗》也可以不断升级换代。
16.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17. 本文多处引用《全唐诗》,试简要分析其引用的目的。
18. 结合全文,谈谈古籍电子文本应该如何发展。
【答案】16. 1.先总述中国文史研究的巨大进步的一点原因:古籍电子文本或资料库的制作建设。然后分述:古籍电子文本给文史研究带来的方便;古籍电子文本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弊端,还需提升境界。
17. 本文多处引用《全唐诗》,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权威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①为了证明古籍电子文本能给文史研究带来巨大的革命行的变化②表明古籍电子文本再进一步大发展后,应在学术质量上有非常高的追求③说明古籍电子文本是可以不断升级换代的。
18. ①古籍电子文本在方便文史研究的信息技术基础上,更要注意学术质量的提升。
②由于网络文献具有动态特征,古籍电子文本应更及时、更准确、更便于为多数人了解地动态更新,应及时修订。
③古籍电子文本应注意不断升级换代。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整合归纳要点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明确议论文的行文结构一般包括: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然后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属于哪一种,并概括每部分的段落大意。本题中,本文整体上运用了总分结构,文章首段写到“十多年来,海峡两岸的许多学者、研究机构和实业人士,投入古籍电子文本或资料库的制作建设,已有的成绩使学者获益巨大,这是众所周知的”,这是总括段,肯定了古籍电子文本或资料库的制作建设的价值所在。然后作者运用并列式,从“古籍电子文本不仅查阅、剪贴方便,而且能作逐字逐句的检索,改变了传统学术靠记诵和个人资料积累的习惯,必将对文史研究带来巨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文史之络时代的种种便捷,提升学术层次,改进研究方法”、“古籍电子文本或资料库在进一步大发展后,如不在学术质量上有非常高的追求,很可能造成一场新的灾难”这些方面进行分述,突出了“古籍电子文本给文史研究带来的方便;古籍电子文本在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弊端,还需提升境界”的观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关于议论文中引用论证的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明确议论文中的引用论证的作用: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为了证明古籍电子文本能给文史研究带来巨大的革命行的变化”;真实可信“表明古籍电子文本再进一步大发展后,应在学术质量上有非常高的追求”;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古籍电子文本应注意不断升级换代”。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文,谈谈古籍电子文本应该如何发展”,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接说明该如何做的内容,如“古籍电子文本或资料库在进一步大发展后,如不在学术质量上有非常高的追求,很可能造成一场新的灾难。”可总结出“要注意学术质量的提升”;“由于网络文献独具的动态特征,对新成果的吸取可以更及时,更准确,更便于为多数人了解,”可总结出“古籍电子文本应及时修订”;从“如同杀毒软件不断有升级换代一样,《全唐诗》也可以不断升级换代。”可提炼出“古籍电子文本应注意不断升级换代”。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七、作文题
19.以“回声”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类、抒情类文章。
【答案】回声
时已至夏,空气里充斥着一种燥热感,就算是坐着也让人直流汗,皮肤上黏腻的感觉让人难受,这种不自在的感觉让我起身出门。
风吹在身上才让我觉得些许放松,头顶上的的蝉鸣声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抬头看到得天空也是浅灰色的。我开始想念老家碧蓝的天空,那片承载着我的童年的土地上方总是一片澄明的天空。我曾今以为我会在那儿安稳的过生活,到我老去,而如今我已然远离。
在粗大的树干上寻找一只蝉,它的聒噪让我开始安静,安静的想念她——老家。我还记得我在那儿度过的夏天,一排排树木将田间的小数荫蔽,即便是中午,也只有细碎的阳光穿透叶缝掉落在地面上。于是现在,我听着这儿的蝉鸣想念她的蝉鸣。
信步向前,只一眼就瞥见了那个小小的观赏荷塘。我坐下,周围的一切开始安静,无法形容出的一种安静。这一小片的绿色晃了我的眼,让我的眼睛感到一阵酸涩。我想起我回去的是黄陂还见到了老家午后的荷塘,我的手机里还保留着那片碧色。那样的颜色仿佛真的接到了天边,在微风里轻轻摇曳。看见一只白色的鸟从荷塘里飞起,“扑棱”一声又不知躲到了哪朵荷花下边。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声音动听得似一支歌。
我听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不知名的小虫在这里举办演奏会,那声音沾湿了姑娘的裙摆,在空气里大朵大朵地晕染开来.我似乎回到了那枕着蛙声入眠的夜里.声音在静谧的夜里轻轻回响,星星闪着温柔的光,它所有的寒冷都在夏季里被捂热,又亮又温暖.
“滴滴滴,滴滴滴”手机的闹铃响起,我仿佛在风中听见了她的大钟总在整点时敲响,声音顺着风流淌过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听得真切,那声音里有着沧桑,带着古老的气息,振动了空气,一直传到了心底。
所有的声音一瞬间全部湮灭,有一瞬间爆裂,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声接一声,一声接一声,穿透我的耳膜,穿透我的心脏,我听见了她全部的声音,熟悉的疑惑是陌生的,此刻都在我耳畔回响。
我想只有远离,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美好的声音在回忆里响起是,或许就能:静听回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文题,但是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去考虑,其中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我们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按这个题目写下去。我们可以从故乡的某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情境出发,以“回声”为题作文。写作这个题目,重要的是选材,场景、情境不一定要大,但一定是比较典型的,它是进入乡情乡思的切入点。依靠它,可以进入到对故乡的叙述中,而且,这个具体的事物或场景最好是与写作者有些关联的,是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记忆的,这样写出来才有感染力,才能引发人情感上的共鸣。我们写这篇作文,应该把所回忆的事情放在故乡这一大背景之下,写有关于故乡的一些美好回忆,表达对故乡的情感。
参考立意:
1. “回声”的启示
2.静听回声
3.永远的乡音
可用素材:
1. 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一些分别几年才相见的亲人,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外出求学,有的打拼天下,过去,我们常常会觉得,也应该会觉得这是感人的场景,思乡是珍贵的感情,而现在,心理扭曲的世人们往往会予之“作秀”、“炒作”等一系列标签,我们怎么了?是在钢筋混凝土中住得太久,连自己的心也被同化了吗?也许,他们是在嫉妒吧,嫉妒自己为何没有这一份真挚、深切的乡亲。
2. 当年第一批回大陆探亲的台胞们都会带一包土回家。这是他们心灵的寄托。无论你走到哪。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在自己内心为自己留那么一撮“土”。为自己留下一个期盼、一个梦。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总会想起那在故乡牵挂自己的双亲。
3. “儿行千里母担忧。”每一位游子背后都会有一份深切的牵挂与等待。在那会为你在昏暗中留一盏明灯,指引你归途的路。无论你怎样,故乡都是你的本、你的根。
行文结构:
本文可采用类似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双线结构,从行踪和感情的变化来行文。
首先,交代出行的缘由。
然后,叙述途中见闻即内心情感变化。
最后,道出心境:让回声珍藏心底。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