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课件+讲义+精练,共1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课件+讲义+精练,共1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2 20:09:45

文档简介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解析:选B 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故选B项。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解析:选C “初税亩”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正确。
3.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在③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焚书坑儒
C.迁都洛邑 D.陈桥兵变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地图显示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可以推测所反映的时空为战国时期,而③为秦国所属地区,故A项正确。
4.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解析:选B “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样做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增加政府的税收和兵源,有利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即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5.战国时期被“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井田制 D.世卿世禄制
解析:选D 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世代享受特权制度,军功授爵冲击了他们的特权,故D正确。
6.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解析:选D 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虽然两者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D项符合题意。
7.中国当代作家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商鞅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相对宽松的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选D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商鞅变法中的“什伍连坐”制突出对民众的控制,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加强控制,倡导法家理论,故A、B、C三项均错误。
8.《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  )
A.秦代农业生产效率高 B.秦代农民税赋较轻
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 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
解析:选D 根据材料“用商鞅之法”“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作者认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造成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贫民生活困苦,故D项与题意相符。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9.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良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次改革性质的依据?请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9分)
解析:第(1)问,“采取措施”回答军功授爵制和财产等级制度即可;对于改革性质的分析,主要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可以作为判断性质的标准。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对两次改革进行比较,然后归纳回答。
答案:(1)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9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前三句话中逐层概括其变法的背景。第(2)问,材料第二段话从三方面论述了其改革的影响,从中总结归纳即可。
答案:(1)背景: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2)效果:变法深得民心;军人勇于战斗;社会安定;秦国逐渐强大。(正确回答三方面的意思即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9分)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归纳其“理念”;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作用回答“效果”。第(2)问,回答时要紧扣材料,从“法无等级”“一断于法”“重金买‘信’”等方面概括。
答案:(1)农战兴国;轻罪重罚(严刑峻法)。秦国国力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取信于民;法无等级(法不阿贵)。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材料三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分)
(2)材料二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7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不农……争权不能自持也……力不足也……”“避农……则粟……少,而兵……弱也……”这两处关键信息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应当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一中“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二中“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应该结合教材所学从“两派”的任一角度选取史实论证;第三小问,重点在于时间限定“当时”,可以结合教材从改革前的矛盾是否解决或缓解、改革的深层目的是否实现等角度思考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财富日益增加”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教材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归纳即可。
答案:(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思想:重农抑商。
(2)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
举例:财产等级制等。
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
理解: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课件11张PPT。
“单元通关演练”见“单元质量检测(二)”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对应学生用书P19
一、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不同点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条件
社会转型刚开始,旧的社会制度刚开始遭到破坏,新兴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刚起步
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性质
奴隶制改革
封建性质的改革
内容
主要改革赋税制度
既有对经济基础的改革,也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并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影响
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不大
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彻底,涉及领域广,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
二、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
背景
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
目的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措施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性质
封建性改革
结果和影响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促进了社会发展
不同点
内容深度
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影响深远
程度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制度不仅对整个战国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
项目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占第一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唯军为荣,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参加中原盟会
傲视群雄,六国合纵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
性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四、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点
1.同
(1)形势:改革前都面临不利的形势。
(2)措施:经济上都涉及土地问题;政治上都涉及等级划分问题。
(3)作用:都促进了本国的富强;都有旧制度的残余。
2.异
(1)时代背景: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2)性质: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3)特点: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改革。
(4)结果与影响:梭伦改革不但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激起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但却为雅典走上民主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成功了,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为秦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战国初期,魏国李悝首倡“尽地力之教”,实施平抑米价的平籴法,以免谷贱伤农;同时制定《法经》六篇,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材料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
A.私有制开始确立,盗贼现象普遍
B.小农经济脆弱,农民破产沦为盗贼
C.商人不满平籴法,转而沦为盗贼
D.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礼乐制度崩溃
解析:选B 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判断农民因谷贱破产沦为盗贼,所以以盗法为《法经》首篇,故选B项。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2.公元前594年,鲁国推行“初税亩”,同一年梭伦当选为雅典执政官,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这两次改革认识正确的是(  )
A.都推动了两国社会形态的更替
B.都打破了贵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C.都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发展
D.都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融合
解析:选C “初税亩”客观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梭伦改革倾向于发展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力量,故C正确。
3.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地图,其中在③所示位置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焚书坑儒
C.迁都洛邑 D.陈桥兵变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地图显示了韩赵魏三个国家,可以推测所反映的时空为战国时期,而③为秦国所属地区,故A项正确。
4.史书记载,“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后来“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变化(  )
A.有利于秦国推行残酷的连坐法
B.加快了小农经济在秦国确立的进程
C.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大大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解析:选B “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样做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增加政府的税收和兵源,有利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即小农经济在秦国的确立,故选B项。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5.战国时期被“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冲击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井田制 D.世卿世禄制
解析:选D 世卿世禄制属于贵族世代享受特权制度,军功授爵冲击了他们的特权,故D正确。
6.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B.都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C.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
D.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解析:选D 从材料可知,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不是个人处境,而是看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看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所以A、B、C三项都是正确的。虽然两者总体都是推动历史进步,但由于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体影响不同,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上升时期,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衰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D项符合题意。
7.中国当代作家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商鞅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相对宽松的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选D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商鞅变法中的“什伍连坐”制突出对民众的控制,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加强控制,倡导法家理论,故A、B、C三项均错误。
8.《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则材料反映(  )
A.秦代农业生产效率高 B.秦代农民税赋较轻
C.作者主张恢复井田制 D.作者不认同商鞅变法
解析:选D 根据材料“用商鞅之法”“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说明作者认为商鞅废井田,开阡陌造成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贫民生活困苦,故D项与题意相符。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9.中外历史上的许多重大改革,往往通过限制、冲击原有特权的方式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六级为大良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即双牛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级,称日佣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次改革性质的依据?请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影响。(9分)
解析:第(1)问,“采取措施”回答军功授爵制和财产等级制度即可;对于改革性质的分析,主要从维护哪个阶级的利益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可以作为判断性质的标准。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对两次改革进行比较,然后归纳回答。
答案:(1)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依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
不同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春秋到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商鞅带着李悝的《法经》到秦国见秦孝公,建议孝公顺应当时形势,变法图强。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一些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他们说“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顽固地主张“法古”和“循礼”。商鞅根据历史事实加以驳斥,指出三代以来礼、法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见历史是进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才能使国家富强,成就霸主大业。秦孝公对商鞅的意见很欣赏,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
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商鞅连续出兵魏,夺取大片土地。
——摘编自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二册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社会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的社会效果。(不得照抄材料)(9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中的前三句话中逐层概括其变法的背景。第(2)问,材料第二段话从三方面论述了其改革的影响,从中总结归纳即可。
答案:(1)背景:社会大变动;变法顺应历史潮流;守旧派竭力反对改革。
(2)效果:变法深得民心;军人勇于战斗;社会安定;秦国逐渐强大。(正确回答三方面的意思即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剐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摘编自《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9分)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问,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归纳其“理念”;结合所学商鞅变法的作用回答“效果”。第(2)问,回答时要紧扣材料,从“法无等级”“一断于法”“重金买‘信’”等方面概括。
答案:(1)农战兴国;轻罪重罚(严刑峻法)。秦国国力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取信于民;法无等级(法不阿贵)。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 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材料三 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分)
(2)材料二体现了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内容,举一例说明。指出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7分)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一中“不农……争权不能自持也……力不足也……”“避农……则粟……少,而兵……弱也……”这两处关键信息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应当在第一小问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一中“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归纳。 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材料二中“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应该结合教材所学从“两派”的任一角度选取史实论证;第三小问,重点在于时间限定“当时”,可以结合教材从改革前的矛盾是否解决或缓解、改革的深层目的是否实现等角度思考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三中“财富日益增加”这一关键信息,联系教材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归纳即可。
答案:(1)危害: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兵源;难以实现富国强兵,在诸侯争霸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思想:重农抑商。
(2)理念:中庸(或折中、不偏不倚)。
举例:财产等级制等。
影响:缓解社会矛盾,减少变法阻力,推动改革成功。
理解:促进雅典经济的发展,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课件21张PPT。土地私有尽地力之教平籴法法经分封制旧贵族私门请托 地主阶级
“应用·落实体验”见“ 课时跟踪检测(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第1课 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
学习目标 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变化的新气象”,从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2.“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说明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
3.秦国进行改革所面临的历史机遇。
对应学生用书P11
清单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
 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特征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2.表现
(1)经济上:
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日趋活跃,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阶级关系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和新兴地主出现。
(3)政治上:
①战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需要打破。
(4)军事上:春秋时期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则以兼并战争为主,战争更加频繁。
(5)文化上:
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深化认知] 
特殊的社会环境使法家思想的社会地位上升,也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理论支柱,管仲、商鞅都是这一时期应时而起的改革家。                               
清单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
 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时期
春秋
战国
国别




主持者
管仲
李悝
吴起
内容
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发展农业生产,“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变相没收旧贵族的土地;裁官、削俸、养兵和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目的
富国强兵
性质
奴隶主阶级改革
地主阶级改革
[深化认知]
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仅涉及领域更加全面,而且影响也更加深刻。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                                
清单三 秦国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 
1.不利条件
(1)秦国偏居关中,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都要落后。
(2)公元前4世纪初,秦国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但秦国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
2.有利条件
(1)力量对比: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国内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思想基础: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容易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社会风气: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3.历史机遇
(1)三家分晋:公元前4世纪,长期以来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已分裂成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2)招揽贤能:中原地区众多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3)主观因素: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商鞅到了秦国,辅佐秦孝公。
[深化认知] 
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化必然会导致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在中国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时代,各诸侯国内部新旧贵族的斗争直接推动着各国不断前进。不甘落后的秦国必然要奋起直追,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                               
对应学生用书P12
探究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史料探究]
材料一 
(1)材料一的图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哪一新气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新气象: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生了新的阶级力量。
材料二 
(2)材料二的图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什么时代特征?为此秦国采取了怎样的积极对策?
[答案] 特征:兼并战争频繁,分封制走向崩溃。
对策:实行变法。
[结论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经济上
(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
(2)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
(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强大,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度不断遭到破坏,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
(2)社会阶级关系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阶层。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强化地主阶级专政。
(4)富国强兵的改革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成为时代潮流。
3.军事上:诸侯之间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战乱不断,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4.思想上: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探究点二 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一 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1)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
[答案] 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材料二 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
(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
[答案] 平籴法。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材料三 ……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
——《史记》
(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共同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
[答案] 共同作用: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结论形成]
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认识
1.内容
(1)政治上,改善吏治,大大削弱旧贵族的特权。
(2)经济上,逐步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4)法制上,《法经》等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
2.影响
(1)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略有不同。
(2)从总体上看,都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使新兴地主阶级地位得到强化;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巩固了自身统治。
对应学生用书P13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统治中心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选C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故根本性的变化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2.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选A 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
3.《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这一记载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 B.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
C.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 D.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
解析:选C 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569年,土地可以买卖。这一时期正是春秋时期,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4.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度
解析:选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不说苟且附和别人的话,不做苟且讨好别人的事。这对于整顿官场风气有着很大的帮助,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都得不到体现。
5.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选D 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而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6.下图是商鞅进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解析:选D 秦孝公痛感于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决心发愤图强,进行变法。主张法治和富国强兵的法家思想最能适应其需要,因此,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从行政区划、军事管理、兵民关系、赋税制度与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以及材料中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答案:(1)内容: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鼓励外贸。
(2)影响: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国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私有制)”。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启用了李悝主持变法。李悝推行“务尽地力”,他指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这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
《史记·平准书》记载了李悝农业政策:“ 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灭世。”商人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市民,造成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为此,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6分)
解析:第(1)问,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和社会大变革的背景角度分析。第(2)问,从改革对土地私有制发展、农业发展、国家实力提升等方面分析。
答案:(1)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剧变;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商业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士人受到重用,参与改革。
(2)作用: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借鉴。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  )
A.统治中心的变化     B.统治方式的变化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思想文化的变化
解析:选C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故根本性的变化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2.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风起云涌,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变法是其中的代表。他们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实现富国强兵 B.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C.发展封建经济 D.推动社会转型
解析:选A B项表述错误,管仲改革只是维持原统治阶级的统治;C项与D项只是客观效果,错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都是有很强实力的诸侯国,管仲、商鞅、吴起等改革者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所以A项正确。
3.《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此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襄公4年(前569年),土可贾(买)焉。”这一记载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在当时土地可以买卖 B.在当时土地禁止买卖
C.在当时土地私有出现 D.在当时农业水平提高
解析:选C 从题干材料可知在公元前569年,土地可以买卖。这一时期正是春秋时期,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土地私有的出现。其他三项与题意不符。
4.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A.废除世卿世禄制 B.整顿官场风气
C.削弱王室的特权 D.废除分封制度
解析:选B 材料的核心信息是:不说苟且附和别人的话,不做苟且讨好别人的事。这对于整顿官场风气有着很大的帮助,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都得不到体现。
5.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解析:选D 材料的大意是:伏羲、神农实施教化而不施行诛杀,黄帝、尧、舜虽然实行诛杀但却不过分,等到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时代,他们各自顺应时势而建立法度,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礼制。据此商鞅主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本题正确选项为D。
6.下图是商鞅进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解析:选D 秦孝公痛感于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决心发愤图强,进行变法。主张法治和富国强兵的法家思想最能适应其需要,因此,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管仲相齐,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摘编自卢泰然《管仲治理齐国的道和术》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改革的历史影响。(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从行政区划、军事管理、兵民关系、赋税制度与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作答。第(2)问,结合材料“以‘法者天下之至道也,圣君之实用也’为指导思想”以及材料中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角度综合分析作答。
答案:(1)内容: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及机构;军事方面,层层编伍,寓兵于农;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统一货币,发展渔盐之利,鼓励外贸。
(2)影响:促使齐国经济繁荣,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坚实基础;加速井田制的瓦解,有利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其重法的思想为战国法家所继承发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魏国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私有制)”。公元前445年,魏文侯即位,启用了李悝主持变法。李悝推行“务尽地力”,他指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农民“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斗);不勤,则损亦如之”。这一进一出,就要相差“粟百八十万石”。
《史记·平准书》记载了李悝农业政策:“ 故庶人之富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灭世。”商人贱价向农民买入,高价卖给市民,造成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为此,李悝又实行了平籴法。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悝实施经济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悝经济改革的历史作用。(6分)
解析:第(1)问,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和社会大变革的背景角度分析。第(2)问,从改革对土地私有制发展、农业发展、国家实力提升等方面分析。
答案:(1)原因: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剧变;铁器、牛耕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商业发展需要社会治理;士人受到重用,参与改革。
(2)作用: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趋势;强化了农本思想,发展了农业;加强了经济管理,提高了财政收入;有利于魏国的发展,使魏国一度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为战国其他诸国提供改革借鉴。
课件16张PPT。
“应用·落实体验”见“ 课时跟踪检测(五)”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第2课 “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
学习目标 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措施,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1.商鞅受到秦孝公重用是商鞅变法成功的主观条件。
2.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思想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措施。
对应学生用书P15
清单一 变法的主观条件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
出生于卫国,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弃魏投秦
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受到重用,主持变法。
[深化认知]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总能把自己的命运和社会进步发展紧紧连在一起,推动社会进程的加速发展。商鞅变法,符合战国时期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清单二 经济措施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农民努力耕织,限制工商业。
3.统一度量衡,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深化认知] 
统一度量衡是在经济领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为人们从事经济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清单三 军事、政治及其它措施
 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争取兼并战争的主动权。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2)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普遍推行县制,在全国设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法经》,制订秦律,用法律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深化认知] 
商鞅“燔诗书”的文化高压政策,符合法家思想的主张,在当时一定程度上具有维护秦国统治的作用。但它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对应学生用书P15
探究点一 商鞅变法的内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他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贯彻其“基本精神”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答案] 创新: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
材料二 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
(2)材料反映了商鞅的哪一项变法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答案] 措施:军功授爵制度。影响: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结论形成]
商鞅变法对新兴地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1.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增加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同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
2.“废分封,行县制”。是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迈出的重要一步,是打破“封国”、巩固新的土地所有制的政治保障。
3.“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既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又满足了地主阶级的经济要求。
4.“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探究点二 商鞅变法的特点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特点。
[答案] 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成效大。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答案] 原因: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
[结论形成]
商鞅变法的特点
(1)全面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思想文化、社会习俗乃至日常行为准则,对奴隶制度及其影响进行了全方位改革。
(2)进步性: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建立地主阶级专政为目的,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3)彻底性:以法律形式推行各项改革措施,采取严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严惩守旧势力,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固有传统。
(4)有效性:创建了一系列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推动了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秦国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持久性:商鞅不仅两次大规模推行变法,而且其主要措施一直为秦国所继承和发展,是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对应学生用书P16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④。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   )
A.废井田        B.“初税亩”
C.坊市制 D.“平籴法”
解析:选A 根据“赵”“韩”等诸侯国可判断此时处于战国时期,再根据④处的“咸阳”可知这场变革是发生在秦国,战国时期秦国影响最大的变法就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
解析:选D 据题干信息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本题选D。
3.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
解析:选C 材料中提到“本业”“末利”,在封建社会,“本业”指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材料中对于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要进行奖励,对从事工商业或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人进行惩罚,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
4.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世袭 B.多生产粮食布帛
C.经营工商 D.取得军功
解析:选D 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获得相应地位财富,故选D项;在当时秦国,一个农民不可能依靠A、B、C三个途径晋爵,排除此三项。
5.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解析:选C 商鞅所处的历史环境正值封建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黄宗羲生活的历史时期正值明末清初,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原因是工商业获得一定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
6.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选C  材料中“分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诸子有份”等信息与传统宗法观念不符,故本题选C项。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措施对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结果如何?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8分)
解析:第(1)问,“政治环境”从时代背景、自身实力和所处地理位置来分析;“改革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举措回答即可;“突出表现”从对旧势力和新兴力量的影响上分析。第(2)问,“原因”从发展行业和目的上分析;“结果”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措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
答案:(1)政治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措施: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
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宗室地主势力日益衰落,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秦国统治阶级的主要支柱。
(2)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
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
措施: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8.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8分)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问,从“连坐”“同赏”“同罚”等关键词中总结其内容,从“山无盗贼”“勇于公战”“乡邑大治”等方面总结其效果。第(2)问,从“免而耻”“严刑峻法”“恐惧和贪欲”等方面总结其影响。
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中国古代有一场改革发生于图中的地区④。下列经济措施属于这场改革的是(   )
A.废井田         B.“初税亩”
C.坊市制 D.“平籴法”
解析:选A 根据“赵”“韩”等诸侯国可判断此时处于战国时期,再根据④处的“咸阳”可知这场变革是发生在秦国,战国时期秦国影响最大的变法就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2.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
A.奖励耕织 B.重农抑商
C.维护井田制 D.保护私有财产
解析:选D 据题干信息可知,商鞅变法严禁私自移动田界,这就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所有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故本题选D。
3.商鞅变法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表明商鞅实行(  )
A.农商皆本政策 B.奖励耕战政策
C.重农抑商政策 D.中央集权政策
解析:选C 材料中提到“本业”“末利”,在封建社会,“本业”指农业,“末”指的是商业,材料中对于努力耕织、生产粟帛多的人要进行奖励,对从事工商业或因懒惰而陷于贫穷的人进行惩罚,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
4.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A.世袭 B.多生产粮食布帛
C.经营工商 D.取得军功
解析:选D 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并获得相应地位财富,故选D项;在当时秦国,一个农民不可能依靠A、B、C三个途径晋爵,排除此三项。
5.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解析:选C 商鞅所处的历史环境正值封建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而黄宗羲生活的历史时期正值明末清初,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原因是工商业获得一定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
6.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
A.是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选C  材料中“分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诸子有份”等信息与传统宗法观念不符,故本题选C项。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周室微,诸侯力政,争相并。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狄遇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秦国面临的政治环境,商鞅提出怎样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措施对旧制度的冲击突出表现在哪一方面?(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结果如何?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8分)
解析:第(1)问,“政治环境”从时代背景、自身实力和所处地理位置来分析;“改革措施”结合商鞅变法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举措回答即可;“突出表现”从对旧势力和新兴力量的影响上分析。第(2)问,“原因”从发展行业和目的上分析;“结果”依据所学从政治、经济、军事的角度分析;“措施”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概括。
答案:(1)政治环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秦国偏远落后,不被中原各国看重(政治、外交地位卑微)。
措施:军功爵制(军功授爵制度)。
表现: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地主势力上升;宗室地主势力日益衰落,新兴的军功地主成为秦国统治阶级的主要支柱。
(2)原因: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经济实力,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
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秦国的政治威望,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优势。
措施:政治上废除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经济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8.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8分)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4分)
解析:第(1)问,从“连坐”“同赏”“同罚”等关键词中总结其内容,从“山无盗贼”“勇于公战”“乡邑大治”等方面总结其效果。第(2)问,从“免而耻”“严刑峻法”“恐惧和贪欲”等方面总结其影响。
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学习目标 本课主要介绍商鞅变法的结果和影响,学习本课应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变法的结果是“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2.商鞅变法的意义。
3.商鞅变法的历史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7
清单一 变法的结果
 商鞅之死 
1.商鞅死因
(1)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的利益,一开始就受到贵族的强烈抵制和抗拒。
(2)严刑重法打击了违法的旧贵族,树立了变法的权威,得罪了旧势力。
(3)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下令捕杀商鞅。
2.变法结局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深化认知]
判断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的命运为依据,而要看改革是否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否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商鞅变法一方面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因而商鞅虽死,但变法却取得了成功。                                
清单二 变法的意义
 富国强兵的秦国 
1.性质
是一次较为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2.意义
(1)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新制度。
(2)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3.表现
(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许多措施得以长期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2)经济上:废除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深化认知]
改革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有光明的前程。                                
清单三 变法的不足
 变法的历史局限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3.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深化认知] 
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特点、变法领导者和推行者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对应学生用书P18
探究点一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战国策·秦策》记载: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1)材料中的“人”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其对变法的态度如何?“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的结果又说明了什么?
[答案] 利益:没落贵族的利益。态度:反对变法。说明:改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
材料二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2)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评论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
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
[结论形成]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与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时代要求相一致,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措施全面且互相配合。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符合秦国的实际,确保了变法的实效性。
(3)注重舆论宣传的效果。法家思想的传播和商鞅与守旧贵族的论战,奠定了商鞅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4)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秦孝公坚持变法图强,重用商鞅并大力支持其变法活动,成为变法的坚强后盾。
(5)处于有利的社会环境中。秦国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民风质朴和尚武精神充斥等因素,为变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6)态度坚决且取信于民。严厉打击了守旧贵族的抵制活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使变法内容得以深入人心。
探究点二 商鞅变法的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材料一是从哪些角度看待商鞅变法的?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
[答案] 角度: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肯定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积极影响。矛盾: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
材料二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作为战国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中国古代史资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答案] 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材料三 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仰天而叹曰:“嗟夫!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盐铁论·非鞅篇》
(3)材料三认为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从商鞅个人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 弊病:法律过于严酷。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注意民众的可接受程度。
[结论形成]
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使秦国收到富国强兵之效,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先进国家,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对后世而言:奠定了秦以后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模式的基础。
2.消极影响
(1)对秦国而言: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广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变法对伦理道德的蔑视,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政权失去社会道德的支持。
(2)对后世而言:
①商鞅迷信刑罚、用法过峻的做法,片面扩大了暴力的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暴政思想的滥觞。
②开创的重农抑商政策,为后世所遵循,客观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③焚烧诗书造成人类文明成果的巨大破坏,对后世产生了长远而恶劣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P19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主要是因为(  )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贵族的势力被铲除
C.取信于民 D.改革成效显著
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秦卒行其法”可知,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秦国在商鞅死后仍然推行其变法措施。A、C两项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排除;B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具有片面性;故选D项。
2.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表述不符合史实;客栈主人不是守旧贵族,因此C错误;由题干关键信息“商君定有法律”,客栈主人不敢收留商鞅,这体现了商鞅变法深入贯彻,故选A。
3.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  )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承继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
解析:选A  材料强调的是秦国比其他六国更胜一筹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在体制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比其他诸侯国发展更快,故A正确;其他选项不合题意。
4.“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封建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以法律形式保护,有利于封建制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C。
5.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  )
A.证据不足,无罪释放
B.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
C.因邻里说情而减刑
D.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
解析:选D 从商鞅法令的内容及变法理念可知,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这样最有可能的结局应是D项。
6.《商君书·划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重者……”得出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取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路。
——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
材料二 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烈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
——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实行军功拜爵以打破宗法制之下的世官制,并在客观上起到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的作用;第二小问“军功爵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奖励军功的方式来刺激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从军功爵制对于日后秦国的一统天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军功拜爵;打破宗法;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
目的:增强军队战斗力。
(2)基础: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平民的热烈响应。
影响:对秦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8.商鞅法律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变法得以全面贯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
——《商君书》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
——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4分)
(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制实施的?概括其效果。(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4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第一、二句得出以法治国,由第三句得出符合民众的认知水平,由最后一句得出因时而变。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由“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可以得出改变社会风气,由“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得出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强国。第(3)问,根据材料三“……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思想:以法治国;符合民众认知水平;因时而变。
(2)实施:力求公平(赏罚分明);严格执法(树立权威)。
效果: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
(3)价值: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的法制化、有序化。
课件17张PPT。
“应用·落实体验”见“ 课时跟踪检测(六)”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主要是因为(  )
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B.贵族的势力被铲除
C.取信于民 D.改革成效显著
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秦卒行其法”可知,商鞅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秦国在商鞅死后仍然推行其变法措施。A、C两项不能成为主要原因,排除;B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史实,具有片面性;故选D项。
2.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解析:选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表述不符合史实;客栈主人不是守旧贵族,因此C错误;由题干关键信息“商君定有法律”,客栈主人不敢收留商鞅,这体现了商鞅变法深入贯彻,故选A。
3.有学者认为“用现代的说法,可以说战国的军队在硬件上大都相同,即弓弩、青铜武器与盔甲。可是秦国在软件上更胜一筹”。秦国“软件”是指(  )
A.有效的管理制度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承继了西周疆土 D.首创了郡县制度
解析:选A  材料强调的是秦国比其他六国更胜一筹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在体制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因此比其他诸侯国发展更快,故A正确;其他选项不合题意。
4.“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使秦国(  )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B.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
C.促使封建制经济发展 D.发展了商品经济
解析:选C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除井田,民得买卖”和所学史实可知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以法律形式保护,有利于封建制经济的发展。所以本题选C。
5.如果张三是商鞅变法法令颁布时秦国的平民,因外出经商而被逮捕,最有可能的后果是(  )
A.证据不足,无罪释放
B.执法者进行说教后释放
C.因邻里说情而减刑
D.因触及法令禁止的内容而被重罚
解析:选D 从商鞅法令的内容及变法理念可知,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这样最有可能的结局应是D项。
6.《商君书·划策》载:“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这说明商鞅(  )
A.主张立法为民 B.强调有法可依
C.关注法律实施 D.重视赏罚并重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中“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重者……”得出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是一次历史性突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以来逐步形成的二十等爵,是秦汉最有特色的制度之一。它以军功为拜爵依据,打破依宗法身份获取爵位的传统,通过细密的位阶将悬隔的贵族、平民两阶层沟通起来,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一条上升通路。
——孙闻博《二十等爵确立与秦汉爵制分层的发展》
材料二 军功爵制相对于五等爵制对国民有着更好的激励作用……相比于东方各国,秦人尚功利轻伦理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君主的强有力支持和平民的热烈响应是这一新制度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秦推行的根源,最终助其统一天下。
——周建波《秦军功爵制的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采取这一措施的直接目的。(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国能够推行军功爵制的社会基础,并概括军功爵制对秦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可知,实行军功拜爵以打破宗法制之下的世官制,并在客观上起到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的作用;第二小问“军功爵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奖励军功的方式来刺激和提高军队的战斗力。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的信息从军功爵制对于日后秦国的一统天下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方面回答。
答案:(1)特点:军功拜爵;打破宗法;沟通贵族与平民阶层。
目的:增强军队战斗力。
(2)基础:秦人崇尚功利的民族性;君主至上的权力结构;平民的热烈响应。
影响:对秦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
8.商鞅法律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保证变法得以全面贯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夫不待法令绳墨而无不正者,千万之一也。故圣人以千万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后能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知;贤者而后知之,不可以为法,民不尽贤。……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废俗而为之法。
——《商君书》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商鞅进步的法律观还表现在充分发挥的广泛社会功能,不断扩充法律内容,扩大法律调整的范围,将秦国社会生活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
——刘树林《商鞅变法的历史启示》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律观。(4分)
(2)材料二中商鞅是如何推动法制实施的?概括其效果。(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商鞅法律观的价值。(4分)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第一、二句得出以法治国,由第三句得出符合民众的认知水平,由最后一句得出因时而变。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由“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由“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可以得出改变社会风气,由“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可得出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强国。第(3)问,根据材料三“……全面纳入法制轨道,使社会成为有组织有序、结构严整的有机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1)思想:以法治国;符合民众认知水平;因时而变。
(2)实施:力求公平(赏罚分明);严格执法(树立权威)。
效果:改变社会风气;提高军队战斗力;使秦成为强国。
(3)价值:打击旧势力,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了社会的法制化、有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