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高一(下)
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大禹治水的范围在黄河中游地区,而战国秦汉文献记载的治水范围却扩大到了今天的大半个中国。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
A. 先民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扩散 B. 后世研究更接近历史真相
C. 大禹治水从传说到信史的历程 D. 古代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吕氏春秋》所辑《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集中深入论述了当时的农业科技。这体现了中国农业经营思想中的( )
A. 耕者有其田 B. 精耕细作 C. 趋利避害 D. 量力而行
刘邦时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 普及铁犁牛耕 B. 瓦解血缘宗法关系
C. 发展小农经济 D. 减轻农民负担
《唐律疏议》中明文记载:“物勒(刻)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该?材料说明当时( )
A. 手工业管理严格 B. 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 技术垄断是行规 D. 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钱穆先生说:“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代”。以下可以作为有力证据的是( )
A. 半两钱 B. 五铢钱
C. 开元通宝 D. 交子
明《直隶州志》记载:佃人承赁主田不自耕种,借于他人来耕种,借耕之人,既交田?主骨租(土地所有者所收之地租),又交佃人皮租(二地主之租)。这表明当时( )
A.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C.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农村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唐玄宗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由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征收舶?税“以助国用”。这一变化反映了唐宋时期海外贸易( )
A. 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 B. 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C. 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 D. 开始走向兴盛
如图《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此图反映当时( )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D. 民族工业兴起
对比图1唐长安、图2北宋东京城市布局的变化,这反映了( )
A. 政府管理失控 B. 草市开始普及
C. 工商业市镇繁荣 D.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清代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与征税。这表明( )
A. 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B. 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C.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 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宋朝出现“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导致此现象的根源是( )
A. 铁犁牛耕的使用 B. 井田制的瓦解
C. 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 D. 不抑兼并的政策
某中学生开展研宄性学习,其小论文中频繁出现“闽”“粵”“擀”“弹”“黄道婆”等词。由此推知,该文的研宄对象是( )
A. 冶炼业 B. 陶瓷业 C. 丝织业 D. 棉纺织业
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农家手工业机坊约500家,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布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 传统产业仍占统治地位 B.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 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D.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促成此民族工业发展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B.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髙涨
C. 政府暂时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D. 封建君主专制加强
如图《民国初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这种现象( )
A. 改变了民族工业的结构 B. 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 催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D. 导致了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通过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把私营工商?业生产逐步纳入到国家计划轨道上来,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进行生产,逐步消灭其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按此文件开展了( )
A. 土地改革 B. 合理调整工商业
C. 没收官僚资本 D. 全行业公私合营
从1953年起,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等领域。这些举措( )
A. 有利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B.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 缩小了城乡的差别 D.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1961年7月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业十七条》,提出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统一指挥系统,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等。这说明当时( )
A.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 调整了国民经济政策
C. 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D. 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据统计,中国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1%,导致此成果的政策性?因素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三大改造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深圳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股民纷纷南下。这反映出( )
A. 股市成为人们投资最佳渠道 B. 深圳成为中国金融中心
C. 市场经济顺应民众投资需求 D. 中国加入WTO
改革开放后的某次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次会议是( )
A. 十一届三中全会 B. 十二大
C. 十四大 D. 十五大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以下事物或现象中,反映此?特点的有( )
A. 中山装 B. 长袍马褂
C.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 电影、电视
清朝末期,以皇帝年号纪年方式遭到了严重挑战。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国学大师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孙中山则通电全国使用公历。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 清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中国的封建制度行将结束 D. 民众共和意识提高
1885年出现了成都的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对上述现象起关键作用的是( )
A. 互联网的发展 B.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
C. 大众报业的发展 D. 电报业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相互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市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提高的产物。长江三角洲农家把以粮食作物为主体的结构改变为以经济作物为主体的结构。这一地区大体上可以分为蚕桑区与棉作区。众多市镇呈现出专业化分布的多样性,这不仅体现了市镇的地理与经济特色,而且显示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以及地区性行业特色的蓬勃兴起对市镇经济的巨大刺激作用。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特点。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 694 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 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二在 1978年前,我国进行了多次行政性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所谓“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改革循环。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之风再度兴起,这一次改革是从国有企业开始的,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企业改革经历了从放权让利到推行经济责任制的发展, 1981年国家基本消除了财政赤字,……1983年进行了企业横向联合的初步尝试,全国共有 121个省辖市511个县实行了市管县的新体制,以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优势,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起步阶段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下一轮改革积累了经验,在中国经济中注入了更多的市场因素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郭德宏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特点和影响。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1983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洋务军事企业始创于 19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潮。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以民用企业求富,其荦荦大者为:1872年设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1877年设立于溧州的开平矿务局;1887?年设立的漠河金矿;1880年修筑的唐山--胥各庄铁路(后扩展为天津--山海关铁路);?1882年设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3年毁于战火,重建后更名为华盛纺织总厂);1889?年设立的湖北织布官局。此外,还有火柴业、电报业局等。这些企业,多有拒洋动机,少数还能办出成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根据材料指出洋务运动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并简要评价洋务运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对大禹治水的范围实际从黄河中游地区扩展到记载中的大半个中国,实际上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扩散,故A正确;
后世研究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B;
秦汉时期的记载不一定就能够成为信使,排除C;
材料并没有反应出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主要考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扩散。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大禹治水,从黄河中下游扩展到大半个中国的记载,实际上反映了国人对大禹治水认同,反应出中华文明的扩散。
2.【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吕氏春秋》中记载了当时农业科技具体内容,实际上体现了中国农业经营思想中的精耕细作的思想,故B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叙述耕者有其田的思想主张,排除A;
趋利避害,量力而行,都属于精耕细作思想中的一部分,排除CD。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主要考察小农经济中的精耕细作思想。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精耕细作农业思想的具体表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能力。
3.【答案】C
【解析】
通过材料叙述多生孩子可以免除赋税,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为了提高人口数量,发展小农经济的主要目的,故C正确;
普及铁犁牛耕与鼓励多生孩子没有关系,排除A;
多生孩子免除赋税并不能瓦解血缘宗法关系,排除B;
免除赋税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这与多生孩子没有关系,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主要考查汉代赋税制度推行的目的。
汉朝初年,由于经过秦末农民战争的打击,人口减少,土地荒芜,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鼓励农民开垦田地,生育人口,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4.【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物勒工名”制度的目的是监督生产者所做产品的质量,体现了对手工业管理严格,故A项正确。
BCD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制度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官营手工业的相关知识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对官营手工业“物勒工名”制度的目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5.【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故D为正确答案。
半两钱是秦代的,五铢钱是汉代的,开元通宝是唐代的,都不是宋代的,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代的商业发展成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重要在宋代”。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通过解读图文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利用图片材料,准确获取和深度理解图文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熟悉当时的历史背景,准确把握题目主旨,得出正确答案。
6.【答案】B
【解析】
材料体现了,耕地农民既要要向土地所有者交纳‘大租’大又向权所有者交纳‘小相’”可知可以看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与佃农的经营权逐分离,故B正确。。
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
材料没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
材料没涉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朝经济的发展。关键信息有:佃人承赁主田不自耕种,借于他人来耕种,借耕之人。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
7.【答案】A
【解析】
材料“唐玄宗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由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等显示中国古代对外贸贸易机构出现早,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制度化,故A正确。
清代前期改设海关,逐步限于广州一地,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必须,故排除B。
CD材料均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演变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答案】B
【解析】
根据《明中后期的国内市场略图》中“马”、“茶”、“粮”、“棉”和“手工业品”的流向可知,明朝“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所以B符合题意。A项,图片不能直接反映农业衰退现象,排除。C项,图片信息无法直接得出,排除。D项,民族工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所学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本题应结合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进行解答。
9.【答案】D
【解析】
A.两图展示了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的变化,反映不出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情况,故A错误;
B.“草市”是中国古代农村的定期举行的集市,与图片信息无关,故B错误;
C.两图展示了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的城市布局的变化,不能反映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错误;
D.从图中可看出宋东京城与唐朝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且北宋城市中已有夜市,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商业中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打破。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从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城市布局图切入,考查中国古代市的变迁,唐代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对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地点限制,并且受政府直接监管;宋朝打破了坊市制度,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地点限制,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市的变迁,关键是要掌握市的变迁的史实,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宋“商人向政府购引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到清政府“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的转变可看出,清政府允许一些商人进行食盐垄断贸易,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与征税,表明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是题干表达的主旨,所以排除ABD。
故选:C。
本题以宋代和清代对商人的政策变化切入,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盐铁专营又称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朝廷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关键要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比较,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加深宋朝实行对土地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兼并现象严重;据此依据材料“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可知C正确,排除D。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井田制早已经瓦解,排除B。
土地所有制早已经存在,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导致此现象的根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2.【答案】D
【解析】
南宋棉纺业取得新的成就。棉纺业比重上升,从两广、福建扩展到江南地区,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棉纺业的兴起,标志着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元朝时,黄道婆从海南将黎族的先进棉纺技术带回家乡。从“闽”“粵”“擀”“弹”“黄道婆”等词判断该小论文研究对象是棉纺织业,故D符合题意。ABC不是小论文研究对象,所以排除ABC。
故选:D。
本题从某中学生的小论文切入,考查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南宋棉纺业取得新的成就,棉纺业比重上升,从两广、福建扩展到江南地区,出现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关键信息是“闽”“粵”“擀”“弹”“黄道婆”等词,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所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布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可以看出晚清时期手工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故C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农家手工业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不是传统产业仍占统治地位,故A项错误。
B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D项是无关项,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需要掌握近代手工业发展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布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机场织制,制成的布再由染场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近代手工业发展表现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甲午中日站在后,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C项正确。
A项是一战时期的原因,排除。
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
本题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B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在华设厂数量明显减少,这主要和忙于一战有关,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
一战期间中国工业结构仍然以轻工业为主,A选项排除。
事业救国思想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之后,D选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准确把握。
16.【答案】B
【解析】
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对私营工商业的政策,土地改革和没收官僚资本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C;
通过材料“通过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把私营工商业生产逐步纳入到国家计划轨道上来,按照国民经济的需要进行生产”,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在这一时期,对私营工商业进行调整的政策,故B正确;
在材料信息中并没有反映工商业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没有显示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主要考察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能够理解材料,理解加工订货和产品收购是在对私营工商业进行合理改造时期实行的主要政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17.【答案】A
【解析】
材料“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等领域”体现了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所以A符合题意;
1952年国民经济就已经得到了恢复,所以排除B;
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国家对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是为了我国的工业发展,不利于农村生产力的解放,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需要掌握计划经济的形成。解答关键信息是对“从1953年起,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等领域。”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了经济体制,考查计划经济形成,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61年7月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工业十七条》,表明当时中共中央调整了国民经济政策。故B正确。
当时中国实行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
左倾错误得到彻底纠正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排除C。
从材料中“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统一指挥系统,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可以看出这不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61年”“《工业十七条》,提出建立以厂长为首的统一指挥系统,总工程师技术责任制等”。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反急于求成。
19.【答案】D
【解析】
中国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1%,主要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题的关键是“中国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1%”。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答案】C
【解析】
“1992年,深圳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股民纷纷南下”表明市场经济顺应民众投资需求,故C正确;
A错在“最佳”,排除;
B材料未体现,排除;
D是2001年,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提出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1992年,深圳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股民纷纷南下”的分析理解。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提出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错误,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需要掌握中共十五大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共十五大的内容的识记。
本题考查对中共十五大的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22.【答案】A
【解析】
中山装是既保留了西服的部分长处,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一种近代服饰,故A符合题意;
长袍马褂是中国传统服饰,不能体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的特征,排除B;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中国传统婚姻习俗,排除C;
电影电视是近代西方科技的产物,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变迁,主要考查近代服饰变化。
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理解中山装的服饰特征,他是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外国服装的特点而形成的。
23.【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康有为宣扬孔子纪年,国学大师刘师培主张黄帝纪年,孙中山则通电全国使用公历”都是对皇帝年号纪年的否定,显示出“以皇帝年号纪年方式遭到了严重挑战”,而且三个人代表不同的群体,表明民众共和意识提高,故D项正确。
材料显示不出清政府主动谋求社会变革,排除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出现新思想的经济根源,但却不是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B。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进行土地改革,中国的封建制度才结束,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以皇帝年号纪年方式遭到了严重挑战”。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民国纪年: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与公元纪年的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1+n,如民国三十年即1911+30=1941年。
24.【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在19世纪7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有线电报。后来,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由此可以推测,:“1885年”“成都的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出现的原因是电报的作用。故D正确。
互联网是20世纪60年代才有的,排除A。
交通运输业、报刊业无法使两地的商品出口价格同步变动,排除B和C。
故选:D。
本题考查通讯工具的进步。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885年”“成都的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
本题是基础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25.【答案】【小题1】(1)通过材料,你耕田来我织布,夫妻恩爱苦也甜,我们可以判断这反应的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通过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具体总结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明清市镇的特点根据材料中“星罗棋布,互相连接”“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无论就其规摸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可以概括为: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可以从经济重心的南移,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区域性分工的产生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模式:小农经济;特征: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特点:数量多,网络化分布;分布疏密适当;是周边村落的商业联系的纽带;经济功能的增强提升其政治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经济重心的南移;地域性区域分工的出现。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以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从中找出正确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
26.【答案】【小题1】(1)通过材料“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我们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时期中国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向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影响可以从改变我国中西部落后的面貌,推动全国经济均衡发展等角度回答其积极影响;可以从没有对东南东部地区进行投资,全国投资不均衡等角度回答其消极影响。
(2)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背景我们可以通过所学知识,从原有的经济体制改革前的经济僵化的角度回答。影响可以从推动经济的发展。效益的提高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优先发展东北地区建成重工业基地;同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影响: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落后面貌,建设了一批新兴城市,推动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但没有利用东部沿海的经济优势,全国投资比例不均衡,造成生产效益不高。
(2)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经济责任制,发回重新尝试的作用。
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原有经济体制改革为取得成效。
影响: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活力增强,增加了企业的效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
【小题2】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时期和改开放时期我国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解答本题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材料找到核心信息,考查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27.【答案】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资金,燃料等方面的困难。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可以从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与生产方式,创办第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中国近代化,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等角度回答其积极影响。但同时要注重对洋务运动的局限性,也要有所表述。
故答案为:
目的:解决军事工业面临的资金,燃料等困难。
评价: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生产技术与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但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技术,并没有改变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这也就决定了其不能真正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解析】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期间民用企业的创办。
解答本题时,学生要能够对洋务运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