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未来家园 课件(44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未来家园 课件(44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5-14 07:50: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复习练习
填空题
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是( )
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是美国的( )
判断题
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宇宙空间的是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 )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
选择题
“我迈出了一小步,但人类迈出了一大步”这是宇航员( )说的
A 、阿姆斯特朗 B 、杨利伟 C、费俊龙和聂海胜

同学们,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准备,将自己的相关辩论理由在书生整理出来,有问题的可以小组讨论
地球的未来什么样
????美国亚利桑纳州弗拉格斯塔夫地质勘探局的行星科学家们建立了一个“未来地球气候和地质”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人们可以感知数亿年后的地球。他们的观点融会了地质学、海洋学、大气科学、天文学和其他学科的最新证据。科学家们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变数主宰着地球和生命形态。其中一个是温室效应中的二氧化碳,它能影响全球气温;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地球所接受的太阳能。
火星档案:
1.半径为地球的53%,体积为地球的15%,质量为地球的11%。
2.火星有稀薄的大气,95%为CO213%为NH3,大气密度为地球的1%。
美国的“勇气”号和“机遇”号孪生火星探测器成功登上火星后,人类探索自己星球以外的高级生命和追求地外栖息地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除了地球,人类到底还能不能找到理想的栖息地,火星是否可以成为人类的另一个栖息地呢? 也许现在还不可能有确切的答案,但是,一些研究结果可能帮助我们做出一些理性的分析。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查尔斯·莱恩威弗等认为,银河系大概有10%的星球适合人类生存。他们建立了一个银河系演化模式,分析后提出了生命可以存在的4个条件:有一颗主星的存在;有足够的重金属形成陆地星球;有供生物进化足够长的时间;位于免遭超新星爆炸所引起的伽马射线辐射的安全位置。 以此来看,银河系有一个“生命可存在区域”位于距银河系中心25000光年的缓慢扩张区域。这个区域包括40亿年至80亿年所形成的星球,其中四分之三的星球比太阳早10亿年形成。
15
火星会适合人类居住吗?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锐减
??? 今天,我们担心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会使太阳的热量散发不出去,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可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数亿年后导致地球气温升高、海洋消失、生命灭绝的大灾难的原因却是大气中缺乏二氧化碳。
??? 我们人类应当感谢二氧化碳在保持地球气候恒定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作用就像是天然的温度调节器一样。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地球开始变冷,冰川期开始逼近,那么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到地球表层和海洋的化学反应的速度就会放慢。与此同时,不时爆发的火山活动仍会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将会越聚越多,这又会使气温重新升高。相反,如果地球变暖,从空气中吸走二氧化碳的反应又会加速,于是大气的温度又会慢慢地降下来。这一机制已经有效地工作了40亿年,使地球的温度一直处于不太极端的状态。
??? 然而从长远来看,太阳将会变得更亮,大约每1亿年其亮度就会增加1%。这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那些依靠热量的化学反应将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下降,二氧化碳所起到的温度调节器作用将遭到破坏。如此下去,5亿年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会下降到目前水平的40%多一点。多数的植物将会竭力争取足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这将会导致大约95%的植物物种陷入困境。松树、冷杉和热带森林将让位于草、灌木和仙人掌这些在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低的情况下也能成长的植物。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会继续下降,大约在9亿年后,最终连这些植被也难以生存。最后,郁郁葱葱的地球将变成一片土黄色。??? 地球环境将继续恶化。大约12亿年后,太阳将会比现在亮15个百分点左右。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升高到60至70℃,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将会更加活跃,几乎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消失殆尽。海洋温度急剧升高,又增加了大气的湿度,这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水汽也是温室气体,但它不能像二氧化碳那样起到温度自动调节器的作用。大气中的水分增加意味着地球温度的升高,这又将导致蒸发掉地表上更多的水。这一恶性循环将造成失控的温室效应:海洋最终将会消失,只留下大片的干盐滩;大陆漂移也将慢慢停止;复杂的动物肯定早已灭绝。

???
昼夜不再交替
??? 美国天文学协会于2003年9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蒙特雷召开了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科学家向人们模拟并描绘了地球在遥远未来的苦难的模样:70亿年后,太阳膨胀成一个巨大的红色星球,灼热地烧烤着地球;没有人能够精确地预测那时地球和月球将如何围绕着太阳旋转,但有一种可能性是地球将被锁定——地球一侧永远是白昼,另一侧将永远是黑夜。在未来地球永远是白昼的一侧,太阳看起来有目前的250倍大,占据了大部分天空,而且太阳光将照射到地球上很远的地方,事实上只有像北美洲那么大的一片地方永远处在黑暗之中,黑暗地带周围将是一片永远处于微明状态之中的区域。科学家利用太阳逐渐变亮的天文预测来计算地球表面的温度。通过研究,他们发现75?郾7亿年后,太阳照射下的岩浆海的温度几乎达到了2200℃,岩浆将开始蒸发。然而,处于黑夜一面的地球表面的温度却很难预测。如果仍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在漂浮的话,那么它将会把足够的热量带到处于黑夜的一侧,这样就连黑夜的一侧也会变得很温暖;如果没有这层大气,那么处于黑夜的一侧就会变得非常寒冷。这种情况非常类似于只有一层薄薄的大气的水星。水星正午时气温能达到350℃,热得足以熔化铅,可是到了夜晚,温度却急剧下降,能降到零下170℃。科学家猜测地球黑夜的一侧气温可能会更低,大约在零下240℃,因此这个又冷又热的地球将形成一些奇特的天气模式。在热的一侧,像硅、镁、铁等金属以及它们的氧化物将从岩浆海中蒸发出来。在温暖的微明区,它们又将重新凝结。你会看到铁雨,可能还会看到一氧化硅雪。同时,从较冷的灰暗的天空中还会飘下钾雪和钠雪。在黑暗的一侧,天气冷得足以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氩冻结成一个巨大的冰帽。冰帽上有一层固态氮冰,在此下面将是水冰(如果那时地球上还有水的话)。还存在一个极小的可能性,就是在地球的微明区域里还保留一个平静的液态水海洋。

这只是一个推论,需要事实来证明。即使这个推论正确,也不能说明这些星球就适宜人类居住,因为有高级生命的存在并不等于那里适宜人类生存。其次,人类要跑到以光年计算距离的星球上去生存真是黄粱美梦。最佳候选者可能只有现在最为热闹的火星了。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美国地理协会得出了一个不很明确的结论。尽管人类可以乘坐航天飞机赶到火星,但火星上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条件还是非常明显的。火星比地球寒冷得多,平均温度零下40至零下60摄氏度。火星上存在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虽然它们不致于让登上火星的人马上死亡,但是到达火星上的人所受到的辐射比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所受到的辐射还要大一倍。 这种危害是慢性的和致命的。只要在火星上呆上不长时间,就可能因辐射而患上各类癌症、白内障以及神经系统受到伤害后的各种疾病。 由于火星引力只有地球的38%,大气压仅有地球的1%,因此火星上的微重力环境也是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挑战。在微重力环境下,人的肌肉会萎缩、骨骼因钙的丢失会软化、基因也会发生突变,人的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免疫B细胞抗体释放减少,T细胞识别病原体和活动能力降低。这样人体中的病毒也会增加,像宇航员唾沫中的病毒数量会增加一样。 最近俄罗斯专家在国际空间站进行的研究也证实,在失重条件下,人的免疫力会下降。2003年10月20日,俄罗斯考察员卡列里把免疫细胞和癌细胞带到了空间站,10月28日又由另外两名人员带回地面。这一研究表明在微重力条件下,虽然单个的免疫细胞的功能没有受到影响,仍然能够寻找、识别和攻击癌细胞和异类细胞,但是人体整体的免疫系统在失重条件下会发生功能减弱和低下。 当然,即便有这些结论,也不足以阻挡人类向火星或其他星球的进军与移民,因为人类一向有信心和豪情: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那么在火星上可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让人类移居呢?
一些人的规划是在火星的隐蔽处修建住宅,使用有效降低辐射的建筑材料造房屋,所有穿着要使用防辐射材料。大概在2015年至火星与地球的环境比较相似,当然不排除还有其他星球上的环境与地球更相似,比如土星的第6颗卫星泰坦,但它离地球太远。而其他星球比火星上的环境更恶劣。综合以上情况,人们便可以对“人类是否有地球以外的栖息地”得出结论了。2030年上火星不超过100人,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分析火星上的气候、辐射状况,寻找生命和使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试种作物。在2030年至2080年,在火星上建造化工厂和核电站,形成温室效应,使火星上摄氏零下几十度的温度上升到摄氏零下几度。这时上去的是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医生等。第三个时期将有少量人群移居。那时,火星上的温度已经达到摄氏零下几度,有植物生长和形成,大气层逐渐加厚,二氧化碳和水能从地下渗出。人类可以不穿防护服,但仍须带呼吸器进行呼吸。这时大概可以移居上万人。到2150年,火星大气层形成,气温平均在摄氏零度,可以正常种植和收获庄稼。绿色植物已经化解和阻挡了辐射,空气也足够人们呼吸,火星上开始形成城市。这时可以大规模向火星移民了。这个规划是科学幻想还是宏伟蓝图?那就看人类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大自然认不认同人类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了。
说了这么多,我们需要了解这些听上去很可怕的事情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应该知道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湿润的绿洲是这个蓝色星球激烈多变的生命中的一段难得而珍贵的平静时刻——在它从炽热的高温中轰轰烈烈地诞生,到它向烧成灰烬并在太空消散的漫长衰变过程中一眨眼的工夫。我们最好还是珍惜现在居住的美丽世界,充分享受和保护好这个多姿而富饶的灿烂世界。
地球为什么适合人类居住?
1.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
2.地球处于一个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3.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
4.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这样才有了我们所必须的氧气。
5.地球内部的变化才形成了海洋,有了水循环,才有了我们需要的水。
6.自然环境是由日光、大气、水、岩石矿物、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共同组成的。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改造成的人工环境。例如,人们把荒地改造为良田,把丘陵缓坡改造为梯田,把天然草场改造为人工牧场,把滩涂改造为水产养殖场。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证据。但是随着人类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有可能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建立新的家园。
前面我们了解了人类探究宇宙的历程,人类为探索宇宙奥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自“神州”5号开创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行里程,“神州”7号飞船又实现了中国人太空行走的梦想。这一切都成为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与自傲!那谁知道还有哪些航天员在太空遨游为我们实现了梦想?

太空探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V-2的基础上,以美、苏为主研制的火箭武器得到迅速发展。通过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进入空间的基本技能。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开创人类的航天新纪元;
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东方号”载人飞船,尤里·加加林成为人类第一位航天员,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
“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20日,美国航天员阿姆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舱降落在月球,首次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此后,“阿波罗”12、14、15、16、17号相继登月成功,对月球进行了广泛的考察。“阿波罗”工程集中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推动了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
2007年10月24日 北京时间十八时许 西昌
承载着中国人几千年奔月梦想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乘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奔向了美丽的月球。“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点火! 发射!” 随着指挥中心传令员的倒数记时,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了!
火箭喷吐着烈焰徐徐升空!全国人民的情绪也随着这枚承载着中国人千年奔月之梦的火箭而达到了最高点。我想此时此刻一定有许许多多的人们和我一样,正守侯在电视机前收看这空前盛大的景象,他们一定也和我一样为这一刻而欢呼!那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国。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地球的月球,一定能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家园。

无论是卫星还是其他别的东西,如果想冲出地心引力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达到一定的飞行速度,物体才能够不被地球重新“吸引”而掉向地面。所以,我在环绕地球同步轨道运行的时候必须经过几次“变轨”,才能够飞向月球。
10月27日、10月28日 嫦娥一号卫星在24小时轨道上平稳运行,同时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做好准备。
北京时间18时01分 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第三次变轨,这也是卫星入轨后的第二次近地点变轨。
11月2日 卫星首次轨道修正完成。
11月3日 嫦娥一号卫星飞向月球捕获点。
11月4日 卫星在目前轨道上直飞月球捕获点。
11月5日 11时许,嫦娥一号抵达月球捕获点。11时45分,卫星完成“太空刹车”,随后建立正常姿态,进入周期12小时的月球极轨椭圆轨道,嫦娥一号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
11月7日 经过第三次近月制动,嫦娥一号卫星将进入200公里高度、周期127分钟的极月圆轨道。
11月8日 嫦娥一号卫星全部探测仪器开机进行科学探测工作。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 我在遥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
● Fly me to the moon, and let me play among the stars.
Let?me?see?what?spring?is?like on ?Jupiter?and?Mars.
古今中外,人们都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人们寄情于诗歌,因此留传下来了许多关于月亮的美丽动人的传说……
看到那么多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真令人陶醉。我时常幻想自己要是也能到月亮上去,和嫦娥、玉兔一起嬉戏玩耍那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
随着我对月亮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知道了月亮也叫月球。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从诞生之时就万古不息地陪伴着人类生存的蓝色家园——地球。
  月球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吸引着人们,而”登上月球”早已经成为人类世世代代所憧憬的梦……
  直到有一天,一位英雄踏上了月球的土地,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
  他,名叫阿姆斯特朗,美国宇航员。 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把第一批宇航员送上了月球。 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4时7分,当阿姆斯特朗从登月舱上走下来,在月面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时,他十分激动他说:“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
 
迄今为止,美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成功登上月球的国家。从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以后 ,美国又发射了阿波罗12号、14号、15号、16号、17号登月,前后共有12名字航员踏上了月球这块异乡土地。由于月球地质活动很弱,他们留下的足迹至少会原封不动地保存100万年
虽然美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唯 一一个有成功登上月球经历的国家,但首先提出“登陆月球”,并着手开始实施登月工程的并不是美国,而是已经解体的前苏联……
德国
今年2月,德国公布了独自的探月计划,迈开了走向太空强国的脚步。如果一切顺利,德国将于2013年前后,向距离月球仅50公里的轨道发射一个探测器。
日本
日本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是1990年1月发射的缪斯A科学卫星,这使得日本成为继美苏之后,世界第三个探测月球的国家。该卫星向月球轨道释放了一个小型探测卫星,但很快失灵,最终在1993年4月坠毁在月球上。日本的探月计划遂宣告失败。
印度
2001年4月,印度用自行研制的备有低温火箭发动机的火箭将1.5吨重的卫星送入了地球同步轨道。该火箭的个头和质量可与美国“德尔塔”型火箭媲美。
。据悉,月球土壤中氦-3的含量估计为715000吨,能够满足地球上万年的能源需求。许多航天大国已将获取氦3作为开发月球的重要目标之一。
它将是人类社会长期的、稳定的、安全的、清洁的、廉价的燃料资源,氦-3资源将有可能成为解决今后人类长期能源发展需求的重要原料。
时至今日,月球已经对于人类科技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重要。
人类为什么要探月?各个国家都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争先恐后的发射探月卫星,并且计划登陆月球,这又是为了什么?
的确,至古以来全世界都有许许多多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这些动人的传说时刻吸引着人们,引发了人类对月亮无尽的遐想。但这并不是人类要登月的主要原因!据科学家们描述,月球上有许多矿产和资源是我们地球上没有,或者说是十分稀少的,换一句话说,月亮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宝贝!谁能够先人一步登上月球,谁就能首先拥有这些宝贝!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6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 号”,对月球表面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场进行探测。

中 国 探 月 三 步 曲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
科幻电影中的世界
科幻电影中的世界
科幻电影中的世界
科学幻想
科幻电影中的世界
现在,从地球到月球只有通过航天飞机或者火箭,多麻烦啊!如果未来出现一种电梯,可以让人直接通过电梯就能到达月球,该多好啊!那样的话,我一定把家安在月球上!地球上太拥挤啦!
大家看,我长得像“嫦娥一号”吗?其实我是在模拟月球地表状态下运行的探月机器人。我多么盼望能早日真正地在月球上“行走”啊!虽然现在我却只能在沙漠里行走,但是“嫦娥一号”已经在绕月飞行了,相信我不久也能登月了。嘿嘿!
探月机器人完成探月任务后,下面就轮到我们中国的宇航员“实地考察”了。你们看,我们的宇航员正在月球上散步呢!
在不久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了登月的技术,大家都在月球上建立了基地。人们除了开采月球上的矿产外,人们还在月球上设立了太空蔬菜大棚,这样,在月球上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就不用大老远的从地球运粮食和蔬菜了。你知道吗,在太空里种出来的蔬菜呀,水果啊,个子比地球上的大多了!
科幻星球
说出你梦想中的未来家园。
设计我们未来的家园
答:我的设计:
(1)我希望未来的家时一个可以移动的家园,我随时做好了离开的准备,它可以随着我浪迹天涯。
(2)我如果想到蓝天上遨游,只要按一下按钮,我的房子马上伸出两个长长地翅膀,变成飞机,而且上面有智能机器人,它会按照我的意愿,带我飞跃高山、飞过大海、非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还可以飞到太空去看看神奇的宇宙。
(3)我如果想潜入大海,我的房子马上变成一条船,而且像透明的玻璃意愿,我潜入海底,可以清清楚楚第看到海洋里的各种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也可以看到海底植物随着波浪在轻轻荡漾,好像跳着迷人的舞蹈。
(4)我来到原始丛林中,我的房子就变成野外露宿的帐篷
(5)我来到北极,我的房子马上变得暖烘烘的
(6)我来到赤道附近的国家,我的房子马上变得冰凉冰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