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地区普高联谊校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2019.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必
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三。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比如说潜在的“四季结构”。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从史诗发展而来,因此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即叙述一个开头、发展、结尾过程俱全的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往往不是紧紧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包含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严密的叙事结构,而是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比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四季”,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同时小说虽然以宝黛的情
感发展线索重点写了几大事件,但还有一个潜在的结构,便是“季节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写庆
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而在这“恒常”的底色之上,作者写出世事、命运的“无常”,增加了悲剧感。
“四季”这一潜在的结构方式很少受到当代写作者的重视。“四季”代表的是“日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而当下的一些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是时代的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与“四季”的旨趣相去甚远。而先锋浪潮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学技巧轮番上演,小说的主体不再是故事、人物,有时甚至只是叙事行为,更是与之南辕北辙。
另外,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中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使人物的个性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对话甚至用来表现故事。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观察到,中国的主流文学,“言”往往重于“事”,“事”常常被“非事”打断。也就是说,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
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
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大致呈现出两个趋向,一是模仿西方的小说技巧,一是网络化的快速写作。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西方的小说技巧固然值得借鉴,但写好人物语言、仔细揣摩人物“声口”,或许也是我们不该放弃的并未远去的小说传统。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1 6版作者:王晶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典小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四季结构”叙事传统,在每篇小说中
都会有对应四季的故事。
B.西方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都重视讲故事,但西方小说更重视故事的完整性,而中国小说
往往还有潜在的“四季结构”。
C.“四季结构”所反映的是中国古典小说对日常、恒常等社会美、复沓美的重视,它代表编
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D.过分地追求时代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使中国当代小说丢掉了传统小说“四季结构”
这一优秀的传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重点论述了中国小说的两个重要传统,一是中国小说自身的叙事传统,二是使用对
话表现人物。
B.文章在论述中国小说的两个传统特点时,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西
方小说进行比较。
C.文章批评了中国当代作者不重视“四季”这种传统的潜在结构,以至于当下的一些小说
失去了“四季的旨趣”。
D.作者引用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小说往往更注重通过语言使人物
个性鲜活生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
标准往往是“故事的完整性”。
B.金圣叹评价《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人物,每个人都有其性情、气质、形状,及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语言。
C.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一旦模仿西方技巧和进行网络化快速写作,就会偏离健康
发展的正确道路。
D.作者认为,西方小说的传统固然值得借鉴,但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
中国传统更应该继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2018年10月30日,悲伤的消息传来。江湖渐远,大侠不再,一个时代落幕了。
先生笔下的刀光剑影和爱恨情仇动地而来,痴迷了无数不分年龄、地域、职业的男女。他创
造的“成人的童话”,滋养了无数读者的精神空间。六十年来,先生的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也
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他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
拓展、语言驾驭等各方面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水准。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他也足
以青史留名!
材料二:
材料三:
在金庸笔下,豪气干云、孔武有力、斗狠使勇,充其量只能算个壮士;慷慨任事、忠悯待人、义薄云天,也只是个一般的侠士,所以杨过一人一雕往来东西南北,问尽天下不平事,急公好义排
纷解难,人称“神雕大侠”,可杨过却拒不接受那个“大”字。
郭靖与杨过在襄阳夜话,郭靖说:“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
份,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
裹阳,……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
的真正大侠”。
这才是侠之大者,这才是侠的最高境界。
材料四:
金庸大师的作品之所以备受读者欢迎,固然首先缘于金庸先生非凡寻常的文学功力,把林
林总总的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把形形色色的武侠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
生,而善于从中华传统文化宝库汲取思想和文学精髓,聚焦大家深藏心底的“侠客梦”写作品、做
文章,则是赢得不同年龄、职业群体情感共鸣和文化共振的一大关键。
金庸先生的作品字里行间透射着忠孝节义的鲜明元素,通过对侠义之心、侠骨之气的匠心
演绎,既满足了读者抑恶扬善、伸张正义朴素情怀的宣泄心理,更使大家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
染。正如金庸先生坦承,“在武侠世界里,男子的责任和感情是仁义为先。仁是对大众的疾苦冤
屈充分关怀,义是竭尽全力做份所当为之事。引申出去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有道是,文如其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侠骨柔情的英雄气概,重信然诺
的君子风度,快意恩仇的人生境界,生动地流淌于金庸的笔端,使先生的武侠小说更具历史、文
化厚重感,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文明的独特魅力,创造了当代武侠小说的辉煌;金庸先生自
身就是侠义精神的践行者。热心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的责任担当,六归故里显露的家国情怀,
永远不写自传的淡泊豁达,如此等等,也生动地呈现给我们一个德高望重的“侠义”形象。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庸先生以其在人物塑造、故事营造、历史寄寓、想象拓展、语言驾驭等方面的成就使得
武侠小说风靡全球。
B.材料二表明,从60后到00后,都在读金庸的作品。其中读金庸作品的70后人群数量最
多,90后最少。
C.杨过急公好义排纷解难,但跟郭靖的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相比,仍然不敢称
为“大侠”。
D.金庸先生能把江湖故事描写得绘声绘色,把武侠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是与他高超的文
学水准分不开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庸先生笔下的武侠小说,虽然是虚构的“成人的童话”,但却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滋养了他们的精神空间。
B.金庸的创作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也足以使他青史留名。
C.“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金庸武侠小说的核心,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
D.金庸先生被称为“大侠”,是因为其在作品中传达了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也是因为其亲
身实践了这种精神。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们喜欢金庸及其作品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杜甫的亭子
李新文
①不知不觉,我靠近了岳阳楼旁的怀甫亭。
②那会儿,夕阳与树上的枫叶一个颜色,风一吹,“哗啦啦”落下来,像一种叹息。一片叶子
落在我的肩上,停泊了一会儿,画出一个弧,掉在地下。那一刹,我疑心这不止是一种生命的坠
落,也是季节的归属。但,不管怎样,都是过程.让生命处于停泊状态的过程。其实,从石级到怀
甫亭不过几十步的路程,但我走得很慢很慢,生怕时间加快脚步的速度,会将十多个世纪浓缩成
一瞬。我知道,那掩在树林中的亭子,也同我一样在怀念着一个人的名字——杜甫。
③长满苔藓的石板路缓缓伸向亭子,并在时间里伸向远古的残唐。这条铺在夕阳里的路正向着北方,是通往古长安的方向。走在路上,分明感觉一千多年前的岁月在向我涌来。秋阳浓重,不知那个形销骨立的杜工部,是否还站在被秋风卷着茅草乱飞的屋檐下,拄着他的拐杖长长地叹息?是否还在一叶孤舟里念念不忘他的家国?也许,一路走来,还在一次次吟诵那痛彻肺腑的《三吏》《三别》吧。先生不到50,已长出满头白发。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他从老家出发,直奔长安,折腾一番后,又从长安走向四川。不久,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只好又一次作生命的漂泊。于是,出长江,漂向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他风一程,雨一程,走在木叶凋零的季节里,心情一定是沉郁的。可不曾想,这岳阳楼下的亭子竟成了他灵魂的归属。
④那年,先生摇着木筏子来到了岳阳码头,把舵绳往岸边的树上一系,晃着枯叶般的身子向
岳阳楼的方向走。那是个秋天的下午,阴云低沉,压得一湖秋水喘不过气来,这气氛,一如他老
迈的气息。好不容易向上走出几步,一头白发被风吹乱,也懒得理会。他憋着一口气,使出洪荒
之力朝头顶的岳阳楼爬。然而,这时的岳阳楼黯淡得不见几丝光彩,尤其远处的君山、近处的湖
水似乎显得有气无力,像得了一场大病的人,向他投来无精打采的神色。他太累了。只好,一步
一步地朝上爬,费了老大的劲,终于爬上神交已久的楼台。斜风细雨中,楼阁一言不发,静静地
立着,静默成雨中的一个意象。也许,楼台在这里等候他不少年了。
⑤他放眼一望,凄风苦雨,乌云斜飞,这样的气氛,更让他觉得自个儿像一只风雨里的孤鸟。
“安史之乱”以来,他从长安一路走来,沿途躺着太多的饿殍,那景象,让人一望伤目。战争的惨
烈,黎民百姓的苦楚以及自身的孤单,一股脑儿在心头交集,起伏,缠绕,不觉一把老泪脱眶而
出。泪水,迷蒙了他的双眼,也打湿了满腔的愁绪和那个寂寥的黄昏,连空中的鸥鸟也好像在为
他哭泣。“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
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每次读到这样的句子,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似乎随手一抓,能从文字
里抓出一把人世的苍凉,还有浓得发黑的哀愁。不言而喻,字里行间有着透骨的寒意和生命的
渺茫,渗透着尖厉的生命大痛和锥心刺骨的生命体验。
⑥现在,我面临的气氛静得仿佛将许多事物化为了空无。我几乎是蹑手蹑脚地行进,生怕
一不留神搅乱了先生的安静。这种静,对一个长年漂泊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灵魂的安顿,就
如一艘船在港湾里安然停泊,不再遭受风吹浪打,有一种回家的感觉,靠岸的气氛。岸,对一个
诗人太重要了,是栖息,更是安放。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这个亭子甚而整个洞庭湖太小了,装不
下他的灵魂。杜甫与李白完全不同,他们的精神视角的走向,一个向下,一个朝上。杜甫的眼睛
和诗笔一直向着底层小百姓,在用灵魂与他们对话。
⑦亭子里有块石碑,刻着先生的诗《登岳阳楼》。我想,肯定不少人读过,但未必读懂了文字
背后的大痛。
⑧先生走了,纪念他的亭子还在,并朝着他老家河南巩县的方向。年年岁岁,只有风在丈量
着两者之间的距离。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的一句话,点明引发作者展开联想、抒写情感的对象,总领下文。“靠近”与下
文作者“走得很慢很慢”相呼应,突出作者登临的喜悦心情。
B.“一阵风吹,皱纹散落一地。”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晚年杜甫的苍老形象,而这苍老透露
出杜甫饱尝了世间的战乱之苦、漂泊之苦、思念之苦。
C.文章第⑥段中“不知怎的,突然觉得……装不下他的灵魂”,形象地突显了杜甫的伟大和
所承受的苦痛之重。
D.文章描写怀甫亭及其周围寂静的景物,在不断变换的景物中浮现杜甫的人生历程,增强
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文化意蕴。
8.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9.作者为什么在题目中将“怀甫亭”称为“杜甫的亭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 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皆为泗水卒史。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史大夫,
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围汉王荥阳,急,汉王遁出去,而使周苛守荥阳城。楚破荥阳城,欲令周苛将。
苛骂日:“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项羽怒,烹周苛。于是乃拜周昌为御史大夫。常从击
破项籍。以六年中与萧、曹①等俱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子周成以父死事,封为高景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昌尝燕时②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
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
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
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居顷之,赵尧侍高祖。高祖独
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
吕后有邻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日:“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公不得已强行!”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③患之乃使使召周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何?”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节选自《史记·周吕传》,有删改)
[注]①萧、曹:指萧何、曹参。②燕时:“燕”通“宴”,即闲居时。③高后即吕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吕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吕/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
患之/乃使使召周吕
B.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吕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吕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
患之/乃使使召周吕
C.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吕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吕/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
之/乃使使召周吕
D.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吕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吕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
之/乃使使召周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是指爵位名,一般爵位越高,分得土地越多。
B.左迁,贬官,降职。其他可以表示贬官、降职的词语有滴、左转等。
C.崩,指古代帝王和王后的死,亦可指古代诸侯之死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吕为人耿直,敢于直言。高帝曾经骑在周吕脖子上问他“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吕直
接说“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君主”。
B.周吕不畏皇权,正直刚强。高祖打算废黜太子立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周吕在朝
廷极力劝谏,打消了高祖废除太子的念头。
C.周吕深得高祖皇帝的信任和重托。高祖担心赵王年轻,在自己去世之后无法保全,于是
调周吕任赵国丞相。
D.周吕对高祖忠心耿耿。高祖死后,周吕极力维护赵王安全,赵王被吕后执意召至长安,
并且被毒药毒死,于是周吕就称病不上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趣降汉王!不然,今为虏矣!
(2)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注]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和戎:指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媾和修好。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意为本应只是权宜之计的和戎,却一忽而过十五年,暗含了对统治者的批评。
B.“戍楼刁斗催落月”融情于景,写出了将士们对边疆风平浪静、相安无事的欣慰之情。
C.“谁知”“空照”这些词语写出了边疆将士渴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却愿望落空的心情。
D.“遗民忍死望恢复”勾勒出了遗民们深受异族蹂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图景。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jLH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表现出当时的士大夫以地位为标准,耻于从师
的心理。
(2)李白的《蜀道难》中用“ , ”两句写jLH了蜀地的山之高,水之曲。
(3)荀子《劝学》中写蟹自身条件却错却借穴而居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大概每一个“恃才傲物”的文人,内心其实都尊着一位偶像,甘愿当这位“大神”的粉丝团团
长。比如唐朝诗坛“流量偶像”李白,身后粉丝千千万,( )。李白为谢灵运的“粉丝应援”,可谓穿透纸面, 。即使只能隔时空喜欢,李白也忍不住在自己的诗里持续@谢灵运:“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李白不会狂热追随一个 ,而谢灵运的才华也一直被世人认可。谢灵运____,虽然他4岁时祖父谢玄就辞世,不能多加庇护孙子前程,但谢灵运还是年纪轻轻就承袭了康乐公的爵位,世称谢康乐。对谢灵运自己的文才,自然信心无极限,然而他更执着相信自己有一份“吏才”,并且毕生都在明里暗里孜孜以求。如今我们看到,谢灵运的“吏才梦想”随朝代更替大致划分为两部分:晋时,曾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抚军将军记室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但后来却仕途坎坷,于是便寄情山水间。刘宋王朝凸显了谢灵运的惊世才华,而谢灵运的命运也浸染了这个短命王朝的盛衰荣辱。只能说,彼时降临于乱世之文人,越是在外表现得 ,内心就越是痛苦。空有一腔政治抱负,又奈何时局不容,无法实现,只能寄情山水罢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对白己的文才,白然信心无极限,然而他更执着相信自己有一份“吏才”,并且毕
生都在明里暗里孜孜以求。
B.对谢灵运自己的文才,自然信心无极限,然而他更执着相信自己有一份“吏才”,并且毕
生都在明里暗里孜孜以求地努力。
C.谢灵运对自己的文才,自然信心无极限,然而他更执着相信自己有一份“吏才”,并且毕
生都在明里暗里不知疲倦地孜孜以求。
D.对谢灵运自己的文才,自然信心无极限,然而他更执着相信自己有一份“吏才”,并且毕
生都在明里暗里不知疲倦地孜孜以求。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并且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却是令他疯狂崇拜他
B.并且他却独疯狂崇拜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C.而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却独受到他疯狂崇拜
D.而疯狂崇拜他的人,却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
19.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尽心竭力 才疏学浅 得天独厚 放浪形骸
B.殚精竭虑 平庸之辈 天道酬勤 放荡不羁
C.殚精竭虑 才疏学浅 天道酬勤 放荡不羁
D.尽心竭力 平庸之辈 得天独厚 放浪形骸
20.下面是一段对诗歌吟诵的介绍,如果你要学习吟诵,根据吟诵特点,应该注意什么?(5分)
吟诵有音乐性,但又与一般的歌唱不同,主要是自我兴怀,抒发对作品的理解,或是由于人生经历而产生共鸣,感情比较内敛,旋律也比较简单,而歌唱主要是一门表演艺术。歌唱长于悦耳,吟诵重在动心。吟诵是缘情而发的,随着感情的需要可以在任意地方拉长或者缩短,并没有固定的旋律和节奏,一记谱就失去了自由度,这就和古琴曲很类似。
21.下面是一幅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1)请为画中两个人物配上语言。(3分)
(2)写一段话,表达某种人生哲理(不超过40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面对美国的刁难,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直言相告:没有华为的参与,美国或无法赢得5G竞赛。什么叫底气?这就是底气!截至目前,华为已经拿下欧洲15国(包括德国、意大利、葡萄牙等强国),中东5国,亚洲3国的5G商用合约,并且还和全球50多个国家进行了5G商用的测试。华为的竞争力,源于坚持做最好的产品、服务客户,做最好的自己、不断进步,这就是华为对那些阻碍者的“最狠的报复”、最好的回答!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齐市地区普高联谊校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在每篇小说中都会有对应四季结构的故事”错;C.“社会美”错,应是“自然美”;D.构不成凶果。)
2.B(论述“四季结构”这一传统时没有引用论证。)
3.C(说法绝对。)
4.A(是金庸的作品风靡全球华人世界,不是风靡全球。)
5.C(“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错。)
6.①非凡的写作功力。②他的作品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③本人德高望重的“侠义”人格的魅力。(每点2分)
7.A(“喜悦心情”错,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8.①作者的思绪在时空上的久远。(3分)②客死他乡的杜甫一直思念着家乡、关心着国家。(3分)(大意对即可)
9.怀甫亭是后人为纪念杜甫而修建的,(2分)但在作者看来怀甫亭是杜甫人生的最后一站,是他灵魂的归属,是他灵魂的安顿地。(2分)文章题日这样称谓更能表现出作者对杜甫的敬仰和追念。(2分)(大意对即可)
10.D(原文标点: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吕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吕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吕。)
11.C(古代诸侯之死或有爵位的大官的死称作薨。)
12.B(“打消了高祖废除太子的念头”错误,原文是说皇上后来因为留侯的计谋才打消了废除太子的念头。)
13.(1)你赶快投降汉王!不然的话,马上就会被汉王俘虏了!(得分点:“若”“趣”“为”各1分,大意2分)
(2)对。我考虑也想这样做,但大臣中谁能胜任呢?(得分点:“然”“念”“如是”各1分,大意2分)
14.B(B“写出了将士们对边疆风平浪静、相安无事的欣慰之情”分析错误,应为将士们希望尽快结束这种枯燥无味的生活,早日回归久别的家园的迫切心情。)
15.①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②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③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每点2分)
16.(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17.A(句子陈述的是“谢灵运对自己的文才”,所以排除BD,“不知疲倦”和“孜孜以求”意思有重复,所以排除CD。)
18.C(根据与前文的关系,及强调的作用,选C最合适。)
19.D(尽心竭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殚精竭虑:使尽了精力,费尽了心思。平庸之辈:思想上、品质上或成就上完全不出色的或使人毫无印象的人。才疏学浅:见识少,学问不深(多用于白谦)。天道酬勤:指下了功夫必然会有成就。得天独厚:具有特殊优越的条件。多指人的资质或自然环境特别好。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放荡不羁: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
20.①吟诵主要抒发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情感要内敛;②吟诵时旋律要相对简单、自由。(每点2分,2点都对给5分)
21.①悲观者:全完了;乐观者:幸好还有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②乐观的人在每种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悲观者在每个机会中都看到一种忧患。(4分,大意对即可)
22.(略)
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周昌,是沛县人。他的堂兄叫周苛,在秦朝时都在泗水郡当卒史。沛公被封为汉王,任周苛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
汉王四年,楚军把汉王包围在荥阳,形势非常危急,汉王逃出城离开了,而留下周苛守卫荥阳城。楚军攻破荥阳城,项羽想让周苛做楚军将领,周苛骂道:“你赶快投降汉王!不然的话,马上就会被汉王俘虏了!”项羽大为恼怒,将周苛烹杀。于是汉王就任命周昌为御史大夫。后来他跟随汉王击败项羽。在汉六年中和萧何、曹参等人同时受封,封周昌为汾阴侯。周苛的儿子周成因为父亲为汉而死,被封为高景侯。
周昌为人强悍有力,在皇帝面前敢直言,萧何、曹参等人都敬畏他。周昌曾在高帝休息时进宫奏事,高帝正抱着戚姬,周昌见状转身就走,高帝赶上抓住周昌,骑在他脖子上,问道:“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周昌仰头回答说:“陛下就是夏桀、商纣那样的君主。”这时高帝笑了,但他特别敬畏周昌,到高帝打算废黜太子,立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们极力劝谏,都没能成功。皇上后来因为留侯的计谋才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而周昌在朝廷极力争谏,高帝问他的理由,周昌有口吃的毛病,又加上非常愤怒,便说:“我口里说不出,但我心里明白那么做不行。陛下纵然要废黜太子,我不能奉命。”高帝高兴地笑了。废太子的事结束后,吕后在东厢房侧耳偷听,事后她见到周昌,便对他欠起身道谢说:“如果没有您,太子几乎被废掉。”
此后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被封为赵王,才十岁,高祖担忧在他去世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过了不久,赵尧侍奉高祖。高祖一人心情不好,时常放声悲歌,群臣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这样。赵尧上前请问道:“陛下您闷闷不乐的原因,莫非是因为赵王年轻而戚夫人和吕后又不和睦吗?是担心在您去世之后赵王不能保全自己吗?”高祖说:“是的,我私下里非常担心这些,但不知如何处理。”赵尧说:“您最好为赵王安排一个地位尊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此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都敬畏的人才行。”高祖说:“对。我考虑也想这样做,但大臣中谁能胜任呢?”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这个人坚毅正直,况且从吕后、太子到大臣一直都敬畏他。只有周昌能够担此重任。”高祖说:“好。”高祖于是就召见了周昌,对他说:“我一定得麻烦您,您尽力为我去辅佐赵王。”周昌流着泪说:“我从一开始就跟随陛下,您怎么忍心在半路上把我扔到诸侯国里去呢?”高祖说:“我很清楚这是降职,但是我私下为赵王担心,考虑非您不能当此重任,您就勉强去就任吧!”于是调御史大夫周昌任赵国丞相。
高祖去世之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进京城,赵王的相国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使者往返了三次,周昌坚持不让赵王进京城。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很忧虑(这件事),就派使臣召见周昌。周昌到了之后,拜见吕后,吕后非常生气的骂他:“难道你不知道我怨恨戚夫人吗?而你却不让赵王进京,为什么?”周昌被召(入朝)之后,吕后(又)派使臣召赵王,赵王果然来了。(赵王)到长安一个多月,就被用药毒死了。周昌于是称病不上朝,三年之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