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一年级下册)》16页。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并且能够熟练进行口算。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体会算法多样化。
3.感受计算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计数器、小棒。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信息窗2老师带同学们去果园摘石榴,还给几位摘石榴的同学当了一回小裁判,大家都表现非常棒,今天老师再带着大家一起去小阳家的菜园里去帮小阳摘南瓜,看看今天在菜园里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菜园里一片丰收的景象,仔细看图(见图1),图上都有什么?
预设:菜园里南瓜丰收了,结了很多大大的南瓜;小阳和他的爸爸、妈妈在菜园里摘南瓜。
追问:再来仔细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妈妈摘了30个南瓜;小阳摘了6个南瓜;爸爸摘了40个。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细心,你能不能结合其中两条数学信息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板贴)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两条数学信息?
预设:爸爸摘了40个南瓜;妈妈摘了30个南瓜。
追问:怎样列式?
预设:40+30=(板书)
追问:为什么要用加法来做?
预设:把两部分合起来就要用加法。
师:要求“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实际上就是把40和30合起来,也就是求40加30的和是多少。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为学生呈现菜园里摘南瓜的景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自然、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后面的研究学习做好铺垫。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一)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师:40+30=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来算一算,并且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进行交流。你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也可以联系以前的知识,我们看哪个小组能想到更多的好方法。
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交流,理解算理
师: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和大家分享?
预设1:用数一数的方法。从40向后继续数50、60、70。板书:数一数
预设2:用摆小棒的方法。用4捆小棒表示40,用3捆小棒表示30,4捆和3捆合起来是7捆,也就是70。板书:摆一摆
预设3:用计数器。先拨40,然后在十位上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和刚才的4个十合起来,现在计数器上的数是40。板书:拨一拨
预设4:40表示4个十,30表示3个十,4个十加3个十是7个十,7个十就是70。
板书:说组成
3.观察比较,优化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摆小棒、拨计数器以及说数的组成的方法都能计算出40+30=70。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这几种算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用数的组成来计算最快、最方便。
师: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并且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出示:10+50= 60+30= 30+70=
小结:用说组成的方法又快又准确地助我们完成了这些题目。
(二)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
1.方法迁移,独立探索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这个问题,“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这个问题怎么列式呢?
预设:30+6=
师:30+6又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如果有困难,可以再请小棒和计数器帮助。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2.展示交流,理解算理
师:谁愿意把你的算法和大家分享?
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的方法:
预设1:用数一数的方法。30向后一个一个的数,30、31、32……36。
预设2:用摆小棒的方法。用3捆小棒表示30,6根小棒表示6,合起来是36。
预设3:用计数器。先拨30,然后在个位上拨6个珠子表示6个一,和刚才的3个十合起来是36。
师:“数一数”、“摆一摆”和“拨一拨”为我们提供了几种不同的思考方法,你还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预设4:不用借助学具,计算“30+6”想数的组成就能计算出得数,3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36。
师:你想到了刚才讲的“说组成”的方法,直接就算出结果了,你很会借用方法。
3.提升方法,沟通联系
师:刚才我们解决“30+6”的过程中,同学们想到了多种方法,回忆一下,哪一种最快、最方便,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说组成”的方法在解决两个问题的时候都是最快的,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学具,很方便也很实用。
师:同学们你们很会思考,你们不仅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而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寻找到了其中最简单好用的方法。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方法自己来解决 “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这个问题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40+6=(板书)
师:刚才学习了这么多知识,我们来做一个“快速抢答”小游戏放松一下吧。
出示:30+7= 70+9= 3+40= 56-50= 23-3=
(三)教学“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
师:“56-50”和“23-3”这样的题目你会计算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虽然是减法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方法来解决,“56-50”从5个十、6个一里去掉5个十,还剩6个一,得数就是6;“23-3” 从2个十、3个一里去掉3个一,还剩2个十,得数就是20。
小结:你灵活的借用了说组成的方法解决了新知识,真让我们佩服。“说组成”这种方法在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中都可以帮助我们计算。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可以很自然地形成算法多样化的局面。通过大胆猜测、动手实践、算法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在思考的过程中将数与形巧妙的结合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严谨细致的思维习惯。
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师:回顾刚才这几个算式,“40+30”是整十数加整十数,“30+6”和“40+6”是整十数加一位数,“56-50”是几十几减几十,“23-3”是几十几减几。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
师:谁能说说计算刚才这些题目的时候我们都是怎样计算?同位讨论。
预设:用数的组成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计算。
小结:同学们刚才经过你们自己的思考已经探索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了,下面用你总结的方法再来解决几个问题吧。
四、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师:小阳的伙伴们正一起帮忙往车上搬运南瓜,干得热火朝天。
出示:小丽搬了20个南瓜;小红搬了9个南瓜;小阳搬了30个;小弟弟搬了7个。
师:男孩和女孩分别搬了多少个?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法来计算。
师:收获的南瓜、玉米和石榴一同运到了市场上,瞧,他们现在在做什么?你会用列式帮他们算一算还剩了多少果实吗?
玉米
南瓜
石榴
原有
50个
37个
28个
卖出
30个
30个
8个
还剩
( )个
( )个
( )个
师:丰收的果园还有着许多成熟的果子,猜猜果实后面挡住的数字是几?猜对了你就能摘到这个果子。(见图2)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课后总结,反思提升
师:今天我们在果园里,结合摘南瓜的情境提出了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且在同学们的探究合作中解决了数学问题,我们总结出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并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大家可真了不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预设:我学会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了。
追问:你都学到了什么方法?
预设:我学会提问了;我学会把学过的知识和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我感觉和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很快乐;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很有用……
师:希望大家将今天学过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在今后的计算中,让它来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有趣数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快乐!
【设计意图】以教材丰收园为依托,着重让学生自己来谈本节课的收获,在亲切的师生交流氛围中关注知识、能力、方法和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回顾梳理、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