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春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下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共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3 10:3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习目标:
1、知道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3、知道万隆会议的概况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4、概括周恩来在建国初的外交成就。
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内容;万隆会议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中遭遇的困难、对“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南京条约的签订现场
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周恩来
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态度.
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政策,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想一想我们国家刚刚建立之初,所面对的外交环境是怎样的?
  中国领导人怎样才能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为此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原则?
1、新中国成立后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
包围威胁。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苏联第一个宣布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请同学们自主预习教材81页内容回答下面3个小问题:

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由谁在什么时候首次提出的?
1953年,中国与印度进行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恩来最先提出的。
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什么?
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完善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产生了什么影响(历史意义)?

材料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设公报中。5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小组讨论:
阅读上述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欢迎?
①维护国家独立,反对外来侵略,建立公平的国际关系,是新兴国家的共同要求。
②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预习教材提取万隆会议的要点:
时间:
地点:

会议特征(地位):



会议结果:
1955年
印度尼西亚万隆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同:共同的历史遭遇: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现实问题: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异: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思考并讨论“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
“万隆精神”
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1955年出席
万隆会议
1954年访问
缅甸
1954年访问
印度

1954年4月参加
日内瓦会议。
讨论并发言:
结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和所学知识讲述周恩来在外交上起到的作用:
是中国最伟大的外交官,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政治家风度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确一项外交政策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一个原则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牢记一位伟人 —
周恩来总理
知道一次会议 —
万隆会议
领悟一种精神 —
万隆精神
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是( )
A 印度 B 缅甸 C 苏联 D 美国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 )
A 1949年 B 1953年 C 1954年 D 1955年
3.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在(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开罗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C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