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
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 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现代文明是那样遥远、渺茫。
啊,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光, 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祖国边陲的这座村庄, 奇迹般地改变了自己的模样。
高速公路代替了泥泞的古道, 破旧的土屋变成了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充满着欢声笑语, 彩灯喷泉装点得像仙境一样。 人们呢?我熟悉的乡亲们呢? 难道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地方? 不,他们没有离开故土, 在这里,到处看到那熟悉的面庞。
他们开着卡车,运送水泥、钢材, 提着皮包,和外商谈判办厂。 伴着灯光,学习杂交水稻的知识, 和着乐曲,翩翩起舞放声歌唱。 再不是只求三餐眼看脚下, 探寻的目光已越出国界射向四方。 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就像那彩色的特区新城一样。
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 似春燕在田野上飞起, 传递着新的信息,描画着美好春光。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姓 名:王大叔
性 别:男
出生日期:1960年6月
出 生 地:中国
王大叔回忆录-《我的大半生》
一、窘困的青少年时代
56岁的王大叔常常回忆自己的中学时代,说中学时代是他最快乐也是最痛苦的时代……
他说:他是家里的老五,打能记事以来就没穿过新衣服,总是穿着对哥哥们来说又小又旧的衣服,不过上学期间他从没有感到窘迫,因为在学校的同学几乎跟他一样,所以,谁也不会笑话谁……1979年,二哥准备结婚,为了给二哥做一套结婚穿的衣服,全家人攒了一年的布票……
1.中山装的回忆
50年代初发行的布票称为“棉布购买证”、“购布票”、“购布证”等;60年代初称为“布券”或“布票”,其后统称“布票”
改革开放前:
1.衣服的特点是什么?
数量有限,色彩单一,样式单调
2.红薯的回忆
现在满大街的香喷喷的烤红薯,闻见了就想来一个,可是王大叔说什么都不吃,问及原因:中学时期住校又是长身体的年龄,家人往往饿着肚子把剩下的粮食让他带到学校去,所谓的粮食就是—红薯,他每个星期都是背一麻袋的红薯去空着袋子回来,在学校期间很少能吃到用面粉做的馒头哪怕是黑馒头都没有,红薯吃的他胃里经常反酸……所以,现在不管多香的红薯他连一眼都不带看的。
改革开放前:食物特点是什么?
食物匮乏 单调 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
3 、土屋的回忆
王大叔说:他家有三间土坯房,从小他们就五个兄妹挤在一个土炕上睡觉,家里几乎没有什么摆设……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怎么样?
4.“飞鸽”的回忆
王大叔说:上中学时需要背着红薯走50里地,到二哥结婚的时候,因为女方陪嫁了一辆“飞鸽”牌自行车,全家那个激动啊,每晚得把自行车锁到人睡得屋子里有人看着才行……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出行条件怎么样?
二、愉快的青年时代
刻苦的王大叔凭着自己的努力,终于在1980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西安的一所大学。他的母亲非常的激动,将家里所有的钱拿出来给他做了一套蓝咔叽套装,王大叔高兴啊,终于穿上了属于自己的新衣服。告别了父母和家乡,到了西安……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每月只有3两的油和肉,当时一些机关工作者常成群结队到山区郊外挖野生植物的茎,把它们磨成粉末,来弥补粮食定量不足!
材料二:
近几年,吃野菜成为时髦。很多天然的野菜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常有药用功效……
材料一、二中的“吃野菜”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
材料二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开始重视营养全面和均衡。
讨论(P112动脑筋)
饮食常识大擂台(YES OR NO)
1.早上醒来应该喝一杯水?
2.饭后宜立即吃水果?
3.炸薯条 炸鸡腿 巧克力好吃可多吃?
4.汽水 可乐类比白开水更营养?
5.每天应摄取新鲜的蔬菜与水果?
6.早吃好 午吃饱晚吃少?
中国第一村
--华西村
率先进入
小康社会
讨论:缓解城市交通堵塞,你有何高招?
减缓交通堵塞,
我有锦囊妙计!
公交优先政策
开辟新的公交线路
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乌鲁木齐BRT)
发展轨道交通(地铁、轻轨)
实行限行政策
提升市民素质
……
转眼四年就过去了,因为王大叔在学校里面成绩优异,思想比较端正无任何违纪行为,因此,毕业之后的工作很快就有了着落,根据通知,他成了一个国有企业的员工。
问:王大叔是怎么就业的?
三、压力山大的中年时代
45岁时,王大叔与爱人在几年前双双下岗,两人到处打零工,收入微薄又不固定,加上两个孩子即将大学毕业、老母亲生病, 靠借钱治疗相继花费10多万元,生活艰难。
问:1、王大叔为什么会下岗?
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王大叔可能技术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打破了铁饭碗,不再统一安排工作了,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变高了
2、即将大学毕业的两个孩子面临什么严峻的问题?
面临就业的严峻问题。
3.如何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呢?
去人才市场去单位应聘,参加公务员考试等
变革的就业制度
四、安乐无忧的晚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4、面对病中的老母亲,王大叔该何去何从????
单位逐步取消了公费医疗。?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可以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
?在社区的帮助下,王大叔进行了下岗职工的再培训,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两个孩子也通过人才选拔考试顺利的找到了心仪的工作,病中的老母亲不仅按月领取每月3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并且养老保险承担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一家人的生活真可谓其乐融融!
改革开放以来
2010年已达到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社会救济 城镇居民 生活最低保障金等为“弱势群体”提供政策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 铁饭碗被打破,就业的渠道拓宽了?
2.人们开始自主选择职业,而不是由国家分配了
?3.就业的方式也多样了?
4.政府非常关注民生,不断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有了城市和农村的医疗保险,而且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人越来越多?
5.人们越来越幸福了
5.从王大叔家的变化当中,我们有什么深刻的体会??
生活
方式
衣
住
食
数量有限、色彩样式单调
改革前
改革后
丰富多彩、款式多样
从“吃饱”到“吃好”
居住面积扩大、
环境改善
交通条件有了
明显的改善
自主就业、持证上岗
就业培训、公开招聘
最低生活保障、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
社会
保障
匮乏、单调、营养不足
居住条件差
交通条件较差
“铁饭碗”
退休金制度、公费医疗
行
就业
制度
建国后
课堂总结
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
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听是奢望,
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墙房。
如今生活变了样,衣着多彩穿名装,
四电两机带冰箱,饮食搭配讲营养,
住进楼房讲宽敞,摩托 汽车跑四方,
提高生活讲质量,齐心跟党奔小康。
1.词语往往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反映,
下列词语哪个不属于21世纪( )
A.炒鱿鱼 B.跳槽
C.公开招聘 D.铁饭碗
课堂练习:
2.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不可能看见
的是( )
A.人们在街上排队购买所有物品
B.人们的服装只有简单的灰、蓝色
C.人们大多住简陋狭窄的房子
D.汽车在高速公路上奔驰
3、改革开放前,人们买粮食要凭粮票,主要是因为:
A人口多耕地少 B 政府控制城镇人口规模
C 政府提倡节约粮食 D 经济发展水平低
4、下列符合文革时期人们服饰特点的是:
A 名牌服装争奇斗艳 B 时装表演成为风景线
C 穿中山装千篇一律 D 西服革履风度翩翩
5、下列各项就业办法中属于“铁饭碗”的是:
A 持证上岗 B 毕业分配 C 就业培训 D 公开招聘
6 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这些变化描绘出了历史发展的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老太爷从乡下来到上海,坐进(20世纪)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的时髦少妇,……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小说《子夜》
(1)材料一中,吴老太爷见到了哪些新鲜事物?他的反应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旗袍(或汽车、电灯、摩天大楼)。说明:旧势力难以接受新事物。
材料二: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粮食实行计划供应,凭证定量购买,粮票出现了。这一时期,除了购粮需要粮票外,其它生活必需品,如油、布、糕点等同样需要凭票证购买。甚至在重大节日还出现了节日补助票……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凭票证定量购买生活用品。
原因:物资短缺;生产力水平不高。
材料三:上世纪60、70年代,大柳村人只有很少的生活必需品,日常消费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90%以上的村民住进了新房;村民娶亲用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旧四大件”,变成了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大柳村人生活发生的变化。概述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从贫穷到富裕。
原因: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