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第1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5章第1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共5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5-13 19:2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生物进化理论 的发展“嘴鹤鳗鱼”像仙鹤一样有长脖子和长嘴。在嘴里面,有密集的细小的牙齿,它们的主要捕食对象是小虾,长脖子和长嘴保证了捕食的灵活和准确。一、神创论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  于是关于生物起源的种种猜测又被提了出来,其中最被人认可的是“进化论”! 拉马克是进化论的奠基者,他在18世纪初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学说:环境的改变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原因。环境改变了,生物的生活方式也要跟着变,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起来,有的器官则由于长期不使用而萎缩退化了。二、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
2、地球的生物都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食蚁兽的舌头之所以细长,
是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虽有一定道理,但事实上由于使用而发达起来的器官特征并不能遗传给后代。达尔文通过几十年的观察分析,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遗传变异;   4、适者生存。过度繁殖:   各种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产生很多的后代。远远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生存斗争:   生物的生存资源有限,要生存就必须与无机环境、异种及同种的其他个体进行斗争!  一个物种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不停地与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斗争!遗传变异:   生物产生的后代会发生变异,产生各种不同于亲代的性状!  生物的变异有的比亲代更适应环境,有的却不适应环境!  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却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适者生存(一)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遗传变异
4、适者生存
达尔文把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二)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几个结论:1、生命现象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
的祖先,生物的多样化是进化的结果,生物界千差万别的种类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2、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
3、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是进化的内因。
4、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推动生物的进化,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5、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的。(三)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1、合理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2、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3、合理解释了生物的统一性、多样性
和适应性(四)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1、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达尔文还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2、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也局限于个体水平
3、自然选择学说强调了物种的形成是渐变的结果,但不能解释物种大爆发的现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现代生物学家吸取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精华部分,运用现代遗传学、生态学、物理、化学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分析,提出了现代的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1. 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2. 产生进化的原料
3.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 导致物种形成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2、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3、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叫基因频率。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1)种群中的个体不断地死亡,但种群基因库却代代相传。
(2)种群中的每个个体其寿命是有一定限度的,而生物的进化是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慢慢地、一步步地进化的,同时种群内的个体其交配是随机的,而不是固定的,故种群不仅是生殖单位,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二)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生物在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及染色体变异等可遗传的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自然界中突变的频率很低,能作为进化的原材料吗?2x10410-5108xx=2x107(个)每一代就会有大量的变异(1)基因频率和基因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上可能出现的比例。解法: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2)进化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3)影响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
A.影响因素:基因突变、自然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等。
B.遗传漂变:当种群太小时引起的基因频率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所有群体均能出现遗传漂变。群体很小时,遗传漂变的效应就越明显。
C.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其他因素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则是不定向的。突变许多等位基因基因重组许多基因型大量可遗传的变异No!变异是不定向的形成了进化的原材料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能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三)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性状的生物个体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不适应环境的性状及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会因个体死亡或难以繁殖而减少(频率降低);反之,适应环境的基因其频率会升高。不利变异的基因---淘汰有利变异的基因---积累结果: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
选择,其中的不利变异被不断淘汰,有利变异则逐渐
积累,从而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
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进化的方向
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桦尺蛾出现不同的体色。 (黑)S基因频率从5%→95%95%5%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经过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自然选择表现型基因型基因频率1.物种的概念:A.全世界的人都是一个物种?B.马和驴是不是一个物种? 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无论白人黑人黄种人结婚,都能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马与驴交配产生的后代骡没有生殖能力。是不是(四)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实质: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如大雁的后代形成麻鸭和孚鸭。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生殖隔离,形成了不同的物种。其过程十分缓慢!原种 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
为生物进化的提供原材料;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隔离自然选择隔离物种形成过程的
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 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突变和基因重组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达尔文主义)其基本观点为:
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 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 及 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的提供原材料, 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基因频率自然选择隔离自然选择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问题: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是一回事吗?答案:两者不是一回事,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而作为物种的形成,则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因此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一)提出者
20世纪60 年代,日本学者木村资生首先提出了中性突变进化理论,简称“中性学说”。
(二)中性突变学说
(1)中性学说:生物进化的主导因素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即遗传漂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突变大多在种群中随机地被固定或消失,而不是通过选择才被保留或淘汰的。
(2)中性突变:DNA 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中性突变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利也无害,当这些随机漂变的突变,经过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就会使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间出现巨大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物种。当中性突变积累,导致生物性状出现差异之后,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而导致表现型进化。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创立和完善,对现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生物自身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了生物产生、发展和一种生物向另一种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有助于人类控制和改造生物的实践活动。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助于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1.一只雌蛙能产卵4000~5000个,卵受精后只有5%~10%
能发育为成体。达尔文对这一事实的解释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自然选择
2.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 )
A.适者生存 B.过度繁殖
C.生存斗争 D.自然选择学说
3.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遗传和变异 D.适者生存
4.最先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孟德尔
C.拉马克 D.摩尔根BDCC5.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① 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 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 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 变异是定向的
⑤ 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B实例分析1:
在经常刮海风的克格伦岛上,昆虫一般呈现两种类型:能飞的翅异常发达,不能飞的翅退化。这些昆虫都不易被暴风刮到海里去,因而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试据此分析:
⑴ 此岛上昆虫的祖先存在着个体 ,说明 一般是不定向的。
⑵ 风暴对昆虫起了 作用。
⑶ 这个现象说明了定向的 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⑷ 凡是存活下来的昆虫都是适应环境的,这是 的结果,而且是通过 来实现的。答案:⑴ 差异 ;变异 ⑵ 选择
⑶ 自然选择 ⑷ 自然选择;生存斗争实例分析2:
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几十年来,由于反复使用致使某些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1)青霉素使用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存在着_______;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这是_____________),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是__________)。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__________实现的。由于青霉素的反复使用,就会使得抗药性这个性状逐代___________而加强。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____________是不定向的,但___________是定向的。差异不适者被淘汰
自然选择变 异 积 累生存斗争选择适者生存 实例分析3:在一块菜青虫成灾的菜地里,喷了一种新型农药后,约有98%的菜青虫被杀死了,有2%的菜青虫未死而生存下来,其原因是 [  ]
A.该农药使菜青虫发生了具抗药性的变异
B.未吃到沾有该农药的菜叶
C.菜青虫本身就具有抗药性,农药选择了 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了下来。
D.有意逃避了此环境
C练习:某工厂有男女职工各200名,对他们进行调查时发现,女性色盲基因的携带者为15人,患者5人,男性患者11人,那么这个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多少?
6%遗传平衡定律
又称哈代——温伯格定律。在一个极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中,在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可以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保持平衡。1、从亲本基因频率到子代基因型频率:
若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为A和a,设A的基因频率=p,a的基因频率=q ,
因为(p+q)=A%+a%=1,
则(p+q)2=p2+2pq+q2=AA%+Aa%+aa%=1 。
AA的基因型频率=p2;
aa的基因型频率=q2;
Aa的基因型频率=2pq。 2、从亲本基因型频率到亲本基因频率
或从子代基因型频率到子代的基因频率已知:AA%,Aa%, aa%;求A%与a%?A%=AA%+1/2Aa%
a%=aa%+1/2Aa%练习1: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a的频率分别为:
A、24% 72% B、36% 64%
C、57% 43% D、60% 40%
D练习2:
一种蛾中控制浅颜色的等位基因是隐性的,控制深颜色的等位基因是显性的。假设一个种群中有640只浅色的蛾和360只深色的蛾,群体呈遗传平衡,那么有多少只杂合子的蛾?
320在某植物种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得知,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30%,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20%,则:该种群中基因A和a的基因频率依次是 和 。若种群随机传粉受精,子代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分别占 和 此时,基因A和a的基因频率依次
是 和 。55%45%30.25%20.25%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