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设计理念: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运用“导放结合,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垫定基础。
教学目标:
1.识字学词。
2.基本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受到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基本读懂课文。
教学难点:
基本理解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考察任务,寻找三把金钥匙
师:看,谁来了?(出示《神奇校车》插图)
生(叫道):卷毛老师。
师:对,卷毛老师带着神奇校车来了!今天,我们要坐上神奇校车,跟着卷毛老师一起去做科学考察。看,这是我们的考察地图。(出示地图)我们要沿着黄河流域,去寻找3把智慧金钥匙,通过一次游戏关卡,努力获得科学考察勋章。大家有信心吗?
生(兴致高昂齐答):有!
师:真好,准备出发。我们要考察的内容是——(出示课题: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生齐读)
[评析:新课伊始,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引入金钥匙、科学勋章、神奇校车、考察地图等新鲜元素,不但能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学习任务,还能一下子点燃了学生兴趣的火花,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将本课的阅读学习,化作一场充满期待又乐趣无穷的寻宝之旅。]
二、紧扣文体,理清行文脉络,明白事理说明文三要点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吗?
生(自由应答):说明文。
师:你们真厉害,个个都是个小科学家!确切来说,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板书)知道什么是事理说明文吗?
(生摇头)
师:没事。读一读卷毛老师带给我们的课堂笔记。(出示课堂笔记:事理说明文是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一般会让读者明白“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
(生齐读)
师:卷毛老师告诉我们,事理说明文的三个要点:问题或现象怎么样,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还可能给我们启示,告诉我们怎么做?(板书:怎么样 为什么 怎么做)这篇课文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印证一下。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生:课文先讲了黄河发生了变化,接着写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最后告诉我们治理黄河的方案。
师:你概括得很简练。这三方面的内容,刚好就是我们课文导读的三个问题。黄河的变化、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治理。(板书:变化 原因 治理)看,课文先写了黄河的变化是怎么样的,接着分析变化的原因,最后告诉我们怎么做,如何治理黄河。跟事理说明文的三个要点,刚好一一对应。抓住这三个要点是读懂事理说明文的好方法。
师:好,神奇校车前进!(在地图上拖动神奇校车前进。)
[评析:本环节借卷毛老师之口,告诉学生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及要点,讲授内容的呈现及传递方式讨巧。而且,这一概念要点的传授并不空洞,而是切实地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之具体化,让学生看得到学得好。学生明确地理解了事理说明文的三个要点,为今后的有效学习打下了基础,让学生从“学好这一篇”向“学好这一类”迈进。]
三、交流“变化”,抓关键词,学习搜索概括
师:出发吧,我们一起去细细地研究这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你是怎么找到这句话的?
生:这句话中写到后来黄河变了,开始变得凶猛暴烈。
师:哦,“变了”“变得”就是“变化”的意思。这两句话中,还有哪些词很明显地告诉我们,这是在写黄河的变化?
生:凶猛暴烈。
师:这是“变化”的状态。
生:成了。
师:“成了”有变成的意思。
生:忧患。
师:这是变化的结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依次圈出关键词: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 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看来,你们是根据问题中“变化”二字,抓住体现变化的关键词来搜索答案对吧?
(生齐点头)
师:恭喜你们,你们获得了第一把金钥匙:信息搜索钥匙。一起读——(出示金钥匙:抓住关键词,可以很快搜索到相关的知识。)
(生齐读)
师:这把钥匙能帮我们快速搜索到答案。不过,找到句子后,你们能不能根据刚才圈出的这些关键词,把这两句话浓缩成一句话?
生:黄河变得凶猛暴烈,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师:不错,说得简洁明了。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谁继续补充?
生: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师:你也找得准。这段话中,你认为哪些词是体现“变化”的关键词?
生:逐年升高、成了。
师:“逐年升高”每年都在变化,“成了”是变成的意思。
生:堤坝决口、大水灾。
师:这都是变化的结果。(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依次圈出关键词: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现在,能不能根据这些关键词,把几句话浓缩简短些。
生: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成了悬河。洪水季节,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大水灾。
师:真不错!抓住关键词,就能很快抓住句子要点。恭喜你们又获得了一把金钥匙:概括信息钥匙。(出示金钥匙:抓住关键词语,可以很快抓住句子要点)
(生齐读)
师:这关键词的用处可大了。昨天这道课前检测题,咱们班有一半的同学做错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做题时,咱们要回到文本,寻找信息帮助解决问题。哪个同学来读读文中的这几句话?我们一起圈关键词。
生(朗读):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重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师圈出关键词:中上游带泥沙、沉积下游、逐年升高、成了悬河、堤坝决口)
师:看,通过圈出这些关键词,你们能不能很快找出答案?
(生很快选择正确答案C)
师:这种方法真好用,大家可得多多使用哦。神奇校车,继续前进。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紧扣关键词,步步深入,颇得“阳关三叠”之妙趣。一叠: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回溯搜索信息的思维过程,将抓关键词搜索信息的方法,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原本模糊的思考过程变成具体明确的学习方法。二叠,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对句段进行概括,提取其要点。从扶到放,由浅及深,学生逐步学会如何筛选加工信息,从而习得提取信息的基本方法。三叠: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来解决课前难题。教师针对学生预习检测中错误率高的一道题,引学生重新回到文本,教给他们有效的解决方法。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三次抓关键词,每次都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如此教学,层层叠叠,叠叠升高。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真正了解学情,教师利用问卷星检测工具,对学生进行课前检测,教师手机APP自动统计作答情况,即时获取反馈结果,真正达到让数据说话,从而做到以测为据,改进教学策略,实施高效的阅读教学。]
四、追溯原因,初识分点说明 ,感受其妙处
师: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治理方案。老师在检查预习时,发现大家都能找到相应的段落,但是却是大段大段地划句子。(出示学生书本批画)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信息搜索和概括的2把金钥匙,能不能用上这2把金钥匙,圈出关键语,整理整理自己的答案。
(生自学整理)
师:引起黄河的变化是什么?谁来概括地说一说?
生: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暴雨集中,黄土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根据学生回答,圈出关键词: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暴雨集中、侵蚀和崩塌、水土流失、二是、人口迅速增长、开垦放牧、水土流失)
师:真好,你已经初步掌握了这两把金钥匙了。其实,这两方面原因还可以更简练哦!气温、暴雨、黄土,这是属于什么方面?
生:自然。
师:对,这是自然因素。那人口增长,开垦放牧,又属于哪个方面的?
生:人为的。
师:真聪明。有时候,我们找到信息后,还要再加工提炼归类。大家看,这一段是怎么把这两方面的原因说得清楚而有条理的?
生:先写有两方面的原因,再说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
师:你真会发现!文章先总的说有两方面的原因,再用分点说明:一是……,二是……。你觉得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生:让人读起来更加清楚,让人更容易明白黄河变化是有两方面的原因。
师:你太厉害了!你为大家发现了第3把金钥匙。请你把这金钥匙告诉大家。(出示金钥匙:抓住关键词语,分点说明可以使表达清楚有条理。)
(生自豪地朗读)
师:分点说明时,我们除了可以用“一是、二是”,还可以用以下词语——(出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其一,其二,其三)
(生齐读)
[评析:事理说明文表达条理清楚,逻辑性强。课文第六自然段对黄河变化原因的分析,采用分点说明的方法,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阐述。这样的分点说明是事理说明文中有条理表达的常用方式。教师牢牢把守语文学科本位,引领学生发现这一语言范式,体会其表达效果。难能可贵的是,教师教得灵活,并不教“死”。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地拓展——分点说明时,除了可以用“一是、二是”,还可以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其一,其二,其三”。这一环节的语言学习扎实灵动,为课堂后续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师:现在,我们已经找全了3把金钥匙,恭喜大家。神奇校车,继续前进。下一关,游戏时间——排队游戏!大家请注意游戏规则:选择图1或图2,小组合作将四张卡片排队。注意,要从课文中找排列的根据,计时两分钟,开始。
(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游戏)
师(请一组学生上台):请你们说说,你们是怎么排的?
生(在白板课件上,选择图2,拖动卡片排列)多开垦荒地会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就会使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就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而农作物大量减产又导致刚开始的多开垦荒地。这样一直循环。
师:老师发现有不少小组选择图1排列,你们为什么不选择排列在图1中?
生1:因为图1不能体现循环,到最后一个就结束了,没办法再接到第一个。
生2:因为图1只是横着排列,不能像图1一样一直循环。
生3:图1不能体现文中所说的“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这样的恶性循环。
师:说得真好!掌声送给这个小组。这其实也是分点说明,你们这个小组来为大家读一读,一人读一句。
生1:多开垦荒地导致水土流失。
生2: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生3: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
生4:农作物大量减产导致多开垦荒地。
生1:多开垦荒地导致水土流失。
生2: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
师:这样一直读下去,是读不完的。这样最终会导致可怕的结果——(出示: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生齐读)
[评析: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此游戏环节深得学生之心,显得尤为精巧。一是时机巧。学生经历了半节课的阅读学习,正处于精神即将疲倦之时。游戏的引入,变静为动,点燃学生的兴奋点,再次掀起学习的高潮。二是设计巧。简单的四张卡片排列,就将学生引入对文本的深入探究学习。学生在合作中,必须运用三把钥匙,必须细读文本寻求证据,有思维碰撞,有交流分享,深刻领悟了课文句子之间的严密的逻辑关系。这是有趣味、有方法、有分享的阅读。]
五、探讨治理,运用分点说明的方法,检验学习效果
师:照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赶紧寻找治理黄河的方案。治理黄河最关键的是什么?
生:把泥沙管住。
师: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管住泥沙呢?
生:要坚持牧林为主,要保护好森林,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师根据学生回答,在白板课件上拖出关键词,形成概念图,如右侧的板书)
师:你能不能用上分点说明的金钥匙说一说?
生:治理黄河关键要把泥沙管住,第一要坚持牧林为主,第二要保护好森林,第三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第四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生:治理黄河关键是管住泥沙,其一要坚持牧林为主,其二要保护好森林,其三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其四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师:你们用上了分点说明的方法,说得清楚有条理。
[评析: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白板课件的优势,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即时从文本中拖出关键词,形成概念图。这一操作,将复杂的语段化作了清清爽爽的思维导图,同时也渗透了思维视觉化方法。学生经历了之前对分点说明这一语言形式深入的学习,根据概念图,便能娴熟地运用分点说明这一金钥匙,进行有条理的表达。由理解到运用的阅读思维看得见,教学简约,效果显著。]
六、拓展练习,实践阅读方法,由一篇文向一类文延伸
师:现在,我们只剩最后一关,向最高荣誉科学勋章进发。我们要用这3把智慧钥匙去读另一篇文章事理说明文《雾霾》。看到这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
生:雾霾是什么样的?
生:为什么会形成雾霾?
生:雾霾有什么危害?
生:雾霾应该怎么治理?
师(指板书):你们已经学会抓住事理说明文的三个要点来提问了。现在,我们重点解决这3个问题:什么是雾霾?为什么会形成雾霾?雾霾应该怎么治理?当你们能够用上3把金钥匙,自己解决这些问题时,你们就能到达终点,获得科学勋章。开始吧。
(生圈画批注自学)
师:谁上台来说说这3个问题。
生:雾霾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组成。
(学生批注原文:雾霾常见于城市。它其实是雾和霾的组合词,主要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
生:我国雾霾形成有四个要素:一是我国黄土高原土壤质地容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二是运动差造成了大量的扬尘。三是汽车尾气和工业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四是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微小颗粒聚集。
(学生批注原文:根据专家的研究,我国雾霾形成有四个要素:一是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地区,其土壤质地容易生成颗粒性扬尘微粒。二是各种运动差造成了大量的扬尘。例如,在下雨或泼水后,泥浆流到道路上,干涸后被车轮一旋就会造成大量扬尘。这些颗粒性物质落回地面后,还会因汽车不断驶过,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三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汽车尾气和大量工厂所制造出的工业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四是由于空气的不流动,使空气中微小颗粒聚集,飘浮在空气中。)
生:可以这么来治理雾霾:其一,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减少污染排放;其二,要控制机动车的使用量;其三,应将花圃和路肩做得比路面低;其四,在城外设立喷水清洗汽车轮胎、底盘的环节。
(学生批注原文:应该怎么治理雾霾呢?专家们认为,应当严格治理污染严重的企业,减少工厂的污染排放。要尽量地控制和减少城市中燃油机动车的使用量。同时,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市区路面扬尘,应将花圃和路肩做得比汽车通行的路面低,这样雨浆水和污染洒水就会从马路中间流向花圃下的土壤。此外,为了最大限度隔绝车辆所带来的扬尘,可以在城外设立喷水清洗汽车轮胎、底盘的环节。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减少污染源,就能有效防止雾霾的产生。)
师:真厉害,你们已经掌握了这3把金钥匙。不仅能快速找到答案,还能概括、分点地说明,说得既准确,又清楚有条理。现在,你们能说说《雾霾》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吗?
生:文章介绍了雾霾是怎么样的,雾霾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如何治理雾霾。
师(指板书):看,是不是也刚好对应事理说明文的三个要点?好了,恭喜你们完成了今天的最终任务,获得科学考察勋章,掌声送给自己。(在地图上拖动神奇校车到达终点)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综合运用3把金钥匙进行拓展阅读,这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在交流环节,我们很欣喜地看到,大部分学生都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学习金钥匙,去阅读,去思考。课堂上所呈现的学习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充分体现了学与用的有效结合。“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圣陶)本课教学中,教师正是充分发挥了教材例子的作用,真正是在“用教材教”,让学生真正做到有思考有方法的阅读。]
七、回顾总结,巩固阅读方法,布置作业深化阅读思考
师:回顾一下,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懂得了努力做环保,保护我们的家园。
生:我知道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我还自己设计了一套治理黄河的方案。
师:你太厉害了,还会自己设计方案。掌声送给他。
生:我知道了学习事理说明文要抓住三个要点: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做。
生:我学会了抓关键词搜索信息、抓关键词概括信息、抓关键词分点说明,这3把金钥匙。
师:这3把金钥匙是我们平时阅读学习的好帮手,会让我们的阅读思考更深入,更有依理有据。今天,我们的考察任务圆满结束了。卷毛老师要和大家说再见,她给大家留了一项作业,大家课后再去搜集有关黄河和雾霾的资料,为治理它们出出自己的主意。这节课,上到这儿,卷毛老师期待着下次再和你们一起上课哦。下课。
[评析:这是一次令学生难忘的阅读思维之旅,充满了学习的成就感,必将激发学生继续阅读思考的渴望,真正的学习是横跨课堂内外的。在课堂的尾声,两名学生同时说到自己已经设计了一套治理黄河的方案,这是多么难得的高阶阅读思维。可见,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仅掌握了阅读思维的方法,更可贵的的是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走向深度思考。他们的学习已经不局限于教材文本,不局限于课堂之内,而是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他们想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大语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