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卷版)
一、荒漠化(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
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二)荒漠化形成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2.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4.治理措施⑴合理利用水资源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⑸控制人口增长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二、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脆弱的生态环境
2、尖锐的人地矛盾
(二)、原因
1、自然原因: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气候和植被)、土壤的特殊性、区域降水不均匀,夏秋季节多暴雨、自然灾害多发。
三、河流的综合开发
四、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五、湿地的保护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我国主要的湿地、沼泽的形成
(1)我国主要湿地类型及作用比较。
名称
类型
作用
鄱阳湖湿地
湖泊
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东北三江
平原湿地
沼泽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白天鹅等许多候鸟、珍禽的栖息地;我国最大的湿地
海南岛红
树林湿地
热带浅
海区
防御海浪侵蚀海岸、防御台风和风暴潮等,是天然的海防林
长江下游
人工湿地
稻田
由人类长期生产活动而形成,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生产粮食的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耕地类型之一
(2)沼泽的形成:可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如下。
3.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六、能源的开发(以我国为例)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①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地区分布不平衡;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0%);④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③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④稳定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开发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七、资源调配(以我国为例)
1.原因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意义: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效应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对环境的影响
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流:
(2)人为原因:农业结构合理与否、能源消费结构合理与否等。
2.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
(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
(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二、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思路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条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合理的对策。主要措施见下表:
治理措施
目 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固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少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
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三、区域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1)分析区域能源和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主要是分析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2)评价区域能源或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开发的条件,注意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
(3)分析区域能源、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量下降,或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
(4)分析区域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途径:
①调整产业结构,对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环境保护和治理。
③提升当地政府和民众监管力度。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
(2)了解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
(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②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和交流。
⑥实行合理的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经济效益
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②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生态效益
①防止生态环境恶化;②降低污染,净化环境;③保护土地,提高土壤肥力
社会效益
①改善农民生活环境;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发展清洁生产的意义
经济效益
①延长生产链,增加收入;②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少污染治理费用
生态效益
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社会效益
改善了人们生存环境;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考点一 河流流域治理与森林生态效益
【2018全国卷II】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1.B 2.B 3.D
【解析】1.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
2.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B项正确,A、C、D项错误。
3.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
考点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8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资料,回答第4题。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4.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答案】4.B
【解析】
四选项中,ACD分别是人类生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或无害化生产,只有B选项是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式,是绿色出行方式,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选B。
考点三 区域能源资源开发
【2018海南卷】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5~7题。
5.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
A.市场 B.原料 C.交通 D.劳动力
6.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
7.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答案】5.B 6.A 7.C
【解析】
5.根据材料提示: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可以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可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把大量的煤炭转化成液态的油,则可知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即为原料,选B。
6.在地表水匮乏地区,水资源不足,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长期开发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远程调水成本高,地下水窖的水源来自雨水,在地表水匮乏地区降水量少,雨水也不充足,所以选A。
7.材料提到,我国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由于煤制油并没有增加我国能源总量,因而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也不会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我国任然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也不会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所以选C。
考点四 湿地与生态效益
【2018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第(2)问考查了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有点难度,第(3)问考查了影响盐度的因素,承接上题,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
(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
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某研究所在三峡库区开展了等高活篱笆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左图示意活篱笆试验地与坡耕地地表径流速度对比,右图示意活篱笆试脸地与坡耕地含沙量的对比。据此完成1—3题。
1.该农林复合系统中,等高活篱笆的最理想植被是( )
A.乔木 B.灌木 C.草本 D.灌草结合
2.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能够( )
①减少径流总量 ②削减径流峰值 ③减少泥沙含量 ④降低径流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若干年后,该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 )
A.地形类型 B.坡度大小 C.气候变化 D.土壤类型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2)。据此完成4—6题。
图2
4.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5.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6.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2017北京卷】图3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7、8题。
图3
7.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8.内蒙古( )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2018全国卷III)】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4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9~11题。
图4
9.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10.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11.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2—13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图4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12.据图4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13.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2018年7月18日,我国首个10万千瓦级电池储能电站在江苏镇江正式并网投运。这个大型的城市电网“充电宝”,只用两个月就建成了,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储能,用电高峰时释放电力。据此完成14—16题。
14.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设大型电池储能电站的是( )
A.南沙群岛 B.内陆风电基地 C.横断山区 D.沿海火电基地
15.抽水蓄能电站与电池储能电站都具备将电能大规模储存起来的功能。与抽水蓄能电站相
比,电池储能电站( )
A.建设周期长 B.选址要求高 C.不易大规模推广 D.发展潜力大
16.建设大型电池储能电站的意义是( )
A.有利于环保但没有经济效益 B.为经济建设生产巨大电能
C.将能源跨越时空进行分配调节 D.增加电网运行的不稳定性
山地城镇的产业垂直地带性是指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人ロ分布、产业布局等随着山体海拔的増加而呈带状分布的现象。重庆涪陵区大木乡位于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北麓,是重庆典型的高山旅游度假型农村社区。左图为大木乡位置示意图,右图为山地城镇农业布局及级差地租关系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典型植被是( )
A.热带季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8.在低海拔区域内( )
A.①曲线付租能力最强 B.②曲线付租能力最弱
C.③曲线付租能力最弱 D.④曲线付租能力最强
2017年11月24日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扎尕那村地处甘肃和四川的交界处,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类型的过渡地带。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下图为扎尕那村位置示意图。
(1)简述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主要原因。
(2)简述农林牧复合系统的主要生态价值
(3)指出促进该农林牧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专题十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解析版)
一、荒漠化(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
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二)荒漠化形成的因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2.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②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4.治理措施⑴合理利用水资源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⑸控制人口增长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二、水土流失(黄土高原)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地理背景
1、脆弱的生态环境
2、尖锐的人地矛盾
(二)、原因
1、自然原因:地理位置具有过渡性(气候和植被)、土壤的特殊性、区域降水不均匀,夏秋季节多暴雨、自然灾害多发。
三、河流的综合开发
四、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五、湿地的保护
1.湿地资源的主要功能
2.我国主要的湿地、沼泽的形成
(1)我国主要湿地类型及作用比较。
名称
类型
作用
鄱阳湖湿地
湖泊
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
东北三江
平原湿地
沼泽
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白天鹅等许多候鸟、珍禽的栖息地;我国最大的湿地
海南岛红
树林湿地
热带浅
海区
防御海浪侵蚀海岸、防御台风和风暴潮等,是天然的海防林
长江下游
人工湿地
稻田
由人类长期生产活动而形成,具有调节局部小气候、生产粮食的功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耕地类型之一
(2)沼泽的形成:可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其形成如下。
3.保护湿地
(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等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六、能源的开发(以我国为例)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
①能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地区分布不平衡;③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约占70%);④能源需求增长快,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②能源勘探开发速度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③国际能源(石油)价格上涨,对我国冲击较大。
(3)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建立能源(石油)储备体系;②适度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力度;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工程建设;④稳定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开发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等;⑥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⑦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的发展。
七、资源调配(以我国为例)
1.原因
2.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对资源跨区域调配意义的分析要从资源调入地区和资源调出地区的资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下:
意义
方面
对调入地区
对调出地区
资源
缓解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资源开发
经济
促进资源消费结构的调整
形成资源相关产业链,增加经济收入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完善
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3、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意义: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2)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效应
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对环境的影响
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思路
(1)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河流:
(2)人为原因:农业结构合理与否、能源消费结构合理与否等。
2.解决区域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针对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的对策
(2)针对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对策
(3)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二、流域开发建设与综合治理的分析思路
(1)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条件,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合理的对策。主要措施见下表:
治理措施
目 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固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少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
地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三、区域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
(1)分析区域能源和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主要是分析区域的背景条件,包括区位条件、能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等。
(2)评价区域能源或资源开发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能源或矿产资源特点、交通、市场、技术、资金等方面分析其开发的条件,注意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
(3)分析区域能源、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在区域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大多有过衰落经历,原因大体相同,即产业结构单一、传统产品成本上升或市场需求量下降,或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环境污染严重加上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等。
(4)分析区域能源和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对策,主要途径:
①调整产业结构,对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②环境保护和治理。
③提升当地政府和民众监管力度。
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分析某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路
(1)分析各区域区位特征。
(2)了解各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
(3)了解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4)分析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②发展科技,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发展循环经济。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和交流。
⑥实行合理的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经济效益
①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②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生态效益
①防止生态环境恶化;②降低污染,净化环境;③保护土地,提高土壤肥力
社会效益
①改善农民生活环境;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发展清洁生产的意义
经济效益
①延长生产链,增加收入;②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③降低生产成本;④减少污染治理费用
生态效益
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社会效益
改善了人们生存环境;②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考点一 河流流域治理与森林生态效益
【2018全国卷II】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1.B 2.B 3.D
【解析】1.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
2.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B项正确,A、C、D项错误。
3.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项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
考点二 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8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资料,回答第4题。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4.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答案】4.B
【解析】
四选项中,ACD分别是人类生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或无害化生产,只有B选项是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式,是绿色出行方式,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选B。
考点三 区域能源资源开发
【2018海南卷】煤炭占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在60%以上。近年来,为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目前已在内蒙古、山西、宁夏、陕西、新疆、贵州等地布局了一批煤制油企业,规划2020年之前形成3000万吨/年的产能。据此完成5~7题。
5.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
A.市场 B.原料 C.交通 D.劳动力
6.在地表水匮乏地区,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
A.循环用水 B.开发地下水 C.远程调水 D.建地下水窖
7.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
A.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 B.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
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 D.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
【答案】5.B 6.A 7.C
【解析】
5.根据材料提示:我国大力发展煤制油技术和产业,可以化解煤炭产能过剩和石油主要依赖进口等问题,可知充分利用煤炭资源,把大量的煤炭转化成液态的油,则可知我国煤制油企业布局的区位指向是煤炭资源丰富地区,即为原料,选B。
6.在地表水匮乏地区,水资源不足,煤制油企业长期用水宜采用的方式是循环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长期开发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远程调水成本高,地下水窖的水源来自雨水,在地表水匮乏地区降水量少,雨水也不充足,所以选A。
7.材料提到,我国成功解决了煤制油过程中高耗水、高污染和转换效率低等问题,发展煤制油产业,可以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染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由于煤制油并没有增加我国能源总量,因而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的问题,也不会减少我国对新能源开发的压力,我国任然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也不会增强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所以选C。
考点四 湿地与生态效益
【2018全国卷I】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解析】整体分析:该题以乌裕尔河的变迁过程,扎龙湿地的发展特点为背景,暗含热点国家生态文明的考查,属于生态环境问题。整体考查自然地理,如第(1)问实际上考查影响湿地形成的条件,第(2)问考查了流域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变化,有点难度,第(3)问考查了影响盐度的因素,承接上题,第(4)问属于开放性试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即可。?
(1)湿地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表积水条件(降水、河流等)和排水不畅(蒸发、地形、冻土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扎龙湿地地处松嫩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排水不畅;据材料可知,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说明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2)据材料中知,乌裕尔河原本为外流河,降水量应等于蒸发量和流出到嫩江的水量之和,降水量基本不变,且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后成为内流河时,说明蒸发量逐渐增大;随着尾闾扎龙湿地面积的扩大与深度变浅,蒸发面加大,蒸发量增加,直至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3)盐度高低与蒸发量和降水量有关。河水泛滥不断为湿地带来矿物质,且受全球变暖影响湿地水分蒸发加强,盐分析出;且属于内流流域,没有外泄通道,盐分难以排出;据材料知泥沙淤积量大,湿地水浅,随着时间推移,盐分逐渐积累。因此湿地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
(4)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正反均可言之有理即可。同意应从外流河的优点角度分析。外流河加快水流速度,促进水循环和更新,可以防止盐分富集和污染物的富集,减轻水体污染;同时流速加快,可?减少泥沙淤积;以及河流中营养物质增多,会扩大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意应从保护湿地角度分析。工程措施的建设会破坏湿地环境,减少生物多样性等。
等高活篱笆是指在坡面上大致沿等高线种植的窄条状植物带。篱笆之间的土地常用来种植作物,作物与篱笆构成一种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称篱笆间作,是农林复合业的一种形式。某研究所在三峡库区开展了等高活篱笆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左图示意活篱笆试验地与坡耕地地表径流速度对比,右图示意活篱笆试脸地与坡耕地含沙量的对比。据此完成1—3题。
1.该农林复合系统中,等高活篱笆的最理想植被是
A.乔木 B.灌木 C.草本 D.灌草结合
2.该农林复合系统在三峡库区能够
①减少径流总量 ②削减径流峰值 ③减少泥沙含量 ④降低径流速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若干年后,该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
A.地形类型 B.坡度大小 C.气候变化 D.土壤类型
【答案】1.D 2.D 3.B
【解析】1.该地位于季风区,该农林复合系统中,坡面坡度大,植被破坏后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乔木高大遮挡农作物,因此,活篱笆应选取丛生的草本植物或萌生力强的灌木树种。草灌结合,植被结构更加复杂,在近地面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更好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并截留其中的土粒。故选D。
2.植被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在坡面上种植活篱笆带植被具有增加下渗、阻挡坡面径流、延缓径流及防止土壤流失等方面的效果。故在三峡库区所进行的等高活篱笆技术试验对防止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径流速度、延缓径流、削减径流峰值及控制土壤流失、减少泥沙含量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②③④正确;但不会减少径流总量,①错误。故选D。
3.由上题分析可知,篱笆带具有延缓径流及减少侵蚀量的效果,在坡面上沿等高线种植的篱笆带密闭以后,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延缓产流过程、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并可拦截径流中大部分的土粒。由于篱笆带阻挡了各因素造成的土壤沿坡面下移,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对坡地持续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故农林复合系统能影响篱间地的坡度大小,使篱间地的坡度不断降低。故选B。
【2017全国卷Ⅱ】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2)。据此完成4—6题。
图2
4.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5.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6.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4.C 5.D 6.D
【解析】
4、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按照一定指标划分的,该线是我国800mm年降水量线,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等,但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自然河段与之对应,没有自然标志与之对应,又因为洪泽湖以东地区以平原为主,地理环境南北变化是渐变的,在理论线的南北两侧差异并不大。?
5.根据材料提示,江苏境内长江段建了好几座大桥的寓意为:“由于长江的阻隔,历史上南北两岸交通不便,联系较少,现在两岸交通大大改善”,故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故选D。
6.从材料中可知,江苏境内修建多座长江大桥,交通更加便利,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故选D。
【2017北京卷】图3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第7、8题。
图3
7.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
A.新,耕地、牧草地 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 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8.内蒙古
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
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
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
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答案】7.A 8.B
【解析】7.根据图中内蒙古Ⅱ用地类型比重最大,内蒙古草场比重最大,则可知Ⅱ为牧草地,黔为贵州的简称,贵州Ⅰ用地比重较高,仅低于林地,可知Ⅰ为耕地,甲地区草地和其他未利用地比重大是新疆。8.内蒙古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西部离海洋远降水量少,内蒙古虽然地势平坦,但水资源不足,荒漠化严重,不适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大,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2018全国卷III)】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4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9~11题。
图4
9.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10.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11.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①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②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③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④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D 10.C 11.B
【解析】
9.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正确。故选D。10.“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11.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①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②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③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④错。故选B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12—13题。
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图4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
12.据图4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13.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 B.劳动力成本 C.技术水平 D.距市场远近
【答案】12.A 13.B
【解析】12.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读图分析可知,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但年平均工资却较高,说明应该是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结果;A正确;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服装产品出口,这是其产业份额增长快的原因,福建原有的工业基础并不雄厚,B错误;苏浙为经济发达地区,其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是由于这里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新工艺、新技术的提高,C错误;新疆是我国的棉花重要产地,因此其产业份额历年较低不可能是原料短缺所致,D错误。故本题选A。?
13.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上升;而河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经济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故选B。
2018年7月18日,我国首个10万千瓦级电池储能电站在江苏镇江正式并网投运。这个大型的城市电网“充电宝”,只用两个月就建成了,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储能,用电高峰时释放电力。据此完成14—16题。
14.我国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设大型电池储能电站的是
A.南沙群岛 B.内陆风电基地 C.横断山区 D.沿海火电基地
15.抽水蓄能电站与电池储能电站都具备将电能大规模储存起来的功能。与抽水蓄能电站相比,电池储能电站
A.建设周期长 B.选址要求高 C.不易大规模推广 D.发展潜力大
16.建设大型电池储能电站的意义是
A.有利于环保但没有经济效益 B.为经济建设生产巨大电能
C.将能源跨越时空进行分配调节 D.增加电网运行的不稳定性
【答案】14.B 15.D 16.C
【解析】14.电池储能电站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发电站与用户之间的供需关系,所以四个选项中最适合建设大型电池储能电站的地区是内陆风电基地,风能发电站是利用大气运动发电的,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发电量与用户需求量之间的矛盾较大,建设大型电池储能电站可以有效利用风能,B对。南沙群岛和横断山区用电量少,对电能的调节和存储需求较小,且横断山区水力发电量大,对电能的调节采用抽水蓄能电站为佳,AC错;火电站可以人工控制发电量,D错。故选B。15.与抽水蓄能电站相比,电池储能电站建设周期短,A错误;水电站选址对自然环境要求高,电池储能电站选址对自然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只考虑电能和用户需要,B错误;电池储能电站适宜大规模推广,C错误;目前我国电池储能电站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大,D正确。故选D。16.大型电池储能电站本身不能发电,但它将能源跨越时空进行分配调节,保证电网运行的稳定性;由于供电高峰期和低谷期电价存在差异,且能有效减少电力浪费,所以大型储能电站具有经济效益。故选C。
山地城镇的产业垂直地带性是指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的人ロ分布、产业布局等随着山体海拔的増加而呈带状分布的现象。重庆涪陵区大木乡位于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西北麓,是重庆典型的高山旅游度假型农村社区。左图为大木乡位置示意图,右图为山地城镇农业布局及级差地租关系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典型植被是( )
A.热带季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8.在低海拔区域内( )
A.①曲线付租能力最强 B.②曲线付租能力最弱
C.③曲线付租能力最弱 D.④曲线付租能力最强
【解析】第17题,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重庆涪凌区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对。热带季雨林分布在热带地区,A错。温带落叶阔叶分布在温带地区,C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D错。第18题,根据右图曲线,右图横轴表示地租向右增大,在低海拔区域内①曲线付租能力最弱,A错。④曲线付租能力最强,D対。②曲线、③曲线付租能力较弱,B、C错。
【答案】17.B 18.D
2017年11月24日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扎尕那村地处甘肃和四川的交界处,位于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类型的过渡地带。汉地农耕文化与藏传游牧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文化。下图为扎尕那村位置示意图。
(1)简述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主要原因。
(2)简述农林牧复合系统的主要生态价值
(3)指出促进该农林牧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答案】(1)垂直地带性显著;多种农业文化交融;开发程度低;受外界干扰少。
(2)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培育良种提高单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合理发展观光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解析】(1)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人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原因是垂直地带性显著;有多种农业文化交融;区域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受外界干扰少。
(2)结合森林的功能分析,该农林牧复合系统的生态价值主要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
(3)促进该农林牧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有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产;发展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合理发展观光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