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5 11:3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学习目标】1.能记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能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能概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2.能理解中国实行经济改革的原因及影响,并能解决相关社会发展问题。
【问题引导·课前预习】
知识准备:概念解析
1.全面理解“经济体制改革”
含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前提:
目的:
内容:
实质:
2.全面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基础:
内容(变与不变):
实质:
意义:
3.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简述国企改革的步骤。
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
【预习自测·发现知识漏洞】
1.之所以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其主要依据是(  )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B.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C.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作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2.对“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是下列哪种政策的生动写照(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减轻农民负担
3.“大包干,小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材料反映了(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②农民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是( )
A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B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D 促进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
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是( )
A 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B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经济所有制形式的改变 D 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
【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合作探究一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原因:
材料一:1958年后建立的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一是规模大:将原来的数个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大社,全国平均28.5个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公社,平均3个多乡合为一个公社,有的甚至一个县合为一个社;二是结构复杂,功能全。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各行业合一,既是生产管理机构,又是政权组织;既有农,又有工、商、学、兵(民兵和军队建制),与原来的合作社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是一种全新的基层社会组织。
材料二:人民公社制度下,群众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而且“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架闹轰轰”。当时,农村条件差,生活苦,“交通靠毛驴和行走,运输靠小车和背篓,通讯靠喇叭和人吼,治安靠柴门和家狗”,“早晚天天喝菜粥,中午白薯窝窝头,一天三顿难见油”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那种管理体制?这种体制有什么弊端?(4分)
材料三: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四: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本可以资源共享,但在计划经济下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2.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陈云:1978年12月说:建国快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要饭的,怎么行呢?
邓小平:1980年4月说: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
——林蕴辉《国史札记》
3.上述材料及图片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存在什么问题?(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二 中国改革的深化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材料一:针对社会上一些新现象,当时出现大争论:“包产到户是单干,是倒退,是地主经济复活”、“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是削弱党的领导,是资本主义复辟” …
材料二:所谓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的商品经济……可见,典型的全社会范围的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反“和平演变”战略与策略》
问题:1.上述材料中中国思想界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出现这种争论的实质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2.结合世界现代史上有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观点。
3.依据材料三,邓小平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
【课后检测·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1.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2.“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 )
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
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
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80年12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6.材料一: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项目
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工业总产值比重
100%
0
材料二:199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比重
集体经济
国有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40%
29%
7%
24%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现象的成因。
(2)材料二与材料一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指出变化的原因。
【小结反思﹒结合所学知识,构建本课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