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河中石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4河中石兽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5 11:21: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六单元24课

《河中石兽》
新知导入
一些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河中石兽》一文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作家作品
纪昀(jǐ yún),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知识链接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知识链接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纪昀轶闻】
纪昀,字晓岚,他身子很是肥硕,生平最畏暑热;做总裁时,在馆内校书,适值盛夏,炎酷异常,他便赤着膊圈了辫,危坐观书。巧逢乾隆帝踱入馆门,他不及披衣,忙钻入案下,用帷自蔽,不料已被乾隆帝瞧见,传旨馆中人照常办事,不必离座,馆中人一齐遵旨。乾隆帝便踱到纪昀座旁,静悄悄的坐着。纪昀伏了许久,汗流浃背,未免焦躁起来,听听馆中人寂静无声,就展开了帷,伸首问众人道:“老头子已去么?”语方脱口,转眼一瞧,座旁正坐着这位首出当阳的乾隆帝,这一惊正是不小。向着他道:“纪昀不得无礼。”纪昀此时只得出来穿好了衣,俯伏请罪。乾隆帝道:“别的罪总可原谅,你何故叫我老头子?有说可生,无说即死。”众人听见这句上谕,都为纪昀捏一把汗。谁知纪昀却不慌不忙,从容奏道:“老头子三字,乃京中人对着皇帝的统称,并非臣敢臆造,容臣详奏。皇帝称万岁,岂不是老?皇帝居兆民之上,岂不是头?皇帝便是天子,所以称子。这‘老头子’三字,从此流传了。”聪明绝顶。乾隆帝拈须笑悦。
知识链接






朗读课文
? 圮 募? ?棹 曳
钯 柿? ?湮? ?啮??
坎 溯? 臆? ? ?欤?
(pǐ)
(mù)
(zhào)
(yè)
(pá)
(fèi)
(yān)
(niè)
(kǎn)
(sù)
(yì)
(yú)
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朗读课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终了、最后
靠近
河岸
坍塌
一起
经历

募集
寻找
划(船)
牵引
踪迹
疏通文意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 之笑曰:“ 尔辈不


能究 物理, 是非 木杮,岂能 为暴涨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设馆执教
听说
这件事
你们这些人
研究探求
事物的道理

木片
怎么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埋没
荒唐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疏通文意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凡是
讲学家的话
失落
应当
原因是
代水

咬,本文为侵蚀冲刷
成为
坑洞
等到
倾倒
疏通文意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像这样
一再翻转
停止
于是
逆流
本来
按照
他的,指老河兵的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主观地判断

疏通文意
疏通文意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寻找石兽,竟然无法找到,
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疏通文意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疏通文意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疏通文意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人们)按照他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外找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重点积累
曳铁钯 “   ”同“   ”_____________
答案:钯 耙 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助词的
至石之半
助词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助词的
重点积累




不潮湿

经历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表判断的动词

停止
已经
重点积累
重点积累
1、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     )
答案:划(船)
2、岂能为暴瀑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     )
答案:洪水
精读文本

1、《河中石兽》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庙门口的两个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事。
精读文本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第一种

第二种

顺流而下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失败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无迹
精读文本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精读文本
3、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 同?
比较
精读文本
理由
寺僧 以为顺流下矣
讲学家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精读文本
4、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精读文本
5、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提示
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精读文本
?

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
“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
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提示:(1)真是群无知之人(2)真是群主观臆断没实际经验之人
精读文本
6、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寺僧:意志坚定、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好为人师
老河兵:实事求是、经验丰富、
自信不疑
合作探究
1、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合作探究
2、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主题探究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写作借鉴
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2、情节曲折,平而不板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课堂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C
课堂练习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C
B
课堂练习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D
拓展提高
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希望同学们多读书明理,思考明智,实践明知
如:第一卷中,写曹竹虚的一位族兄,他沉着冷静,一次又一次地挫败了女吊狰狞多变的脸谱,终于使女鬼黔驴技穷,羞惭而灭迹。作者着重指出:“不畏则心定,心定则神全,神全则沴戾之气不能干。”
第三卷中,写一位农村少妇荔姐走夜路,遇上坏人追踪她。在危急时刻,她沉着、机智、冷静,果断迅速地躲在了坟墟后面,卸妆而披发吐舌,装作个女吊的形象,反而把坏人吓倒,自己顺利逃脱。以上这一类故事,给今天的读者们以树立正气、战胜邪恶的启迪。?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寻找倒塌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理,实践出真知。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