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反比例的意义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学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概括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经历知识产生过程的情境。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3法制渗透 第四条 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
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
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德育渗透1、做人要诚实守信。
2、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5 南北朝时,有个贫寒的读书人叫明山宾。除了父亲留下的一头牛,他别无他物。一年春天,正值青黄不接,家里揭不开锅,明山宾只好把牛牵到集市上去卖。他到集市上一看,人家的牛又肥又壮,自己的牛又瘦又小。等了半天才把牛卖出去。明山宾走出集市不远,忽然想到:这头牛从前得过蹄疾,如果劳作过累或者牛棚过于潮湿,蹄疾就会复发,而今换了主人,不知正确使役,到时候,人家不是等于买了一头没用的牛吗?于是,他急忙赶回去找到买主,把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还特别嘱咐使役、饲养的方法。买主听了,要求明山宾退回一些钱,明山宾想想也是,就退还了买主一些钱,然后心情轻松地回了家。这件事传开后,人们都称赞明山宾的诚实美德。《明山宾卖牛》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故事6(1)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相关联吗?(2)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3)这种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例3:用60元去购买笔记本,购买笔记本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7 →← 上表中,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数量扩大,单价反而缩小。
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单价和数量的积总是一定的,也就是总价一定。8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上面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吗?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单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单价变化,数量也随着变化。
当单价和数量的积总是一定(也就是总价一定)时,笔记本的单价
和购买的数量成反比例关系,笔记本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反
比例的量。9 试一试
生产240个零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如下表:(1)填写上表,说说工作时间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2)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3)这个乘积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吗?10(4)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11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如果我们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那么你能用字母将反比例关系表示出来吗?12x×y=k用字母表示:13(一定)法制、德育、传统美德渗透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买卖东西而与别人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类
问题国家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四条 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七条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
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我们要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诚实守信,在古代就有《明山宾卖牛》的故事。
14
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 )是否一定。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 )和( )是相关联的量。15乘积组数1.判定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主要看它们的( )是否一定。所以( )和( )是成反比例的量。 2.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
( )和( )是相关联的量。每组的人数组数每组的人数×组数=全班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组数乘积14一、填一填。
? 1、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成( )比例。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和高成( )比例。
3、烧煤的天数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煤的总量成( )比例。
4、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比例。????
解析:判断两个量成正、反比例方法,一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二是一个量变化,
另一个也跟着变化,三是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判定这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
若这两个量的积一定,就可判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这三步缺一不可。
答案:一、1、反?2、反?3、正4、不成
二、选择题。
1、实际距离一定,图上距离和比例尺(?????????)。
A、成反比例?B、成正比例?C、不成比例
2、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是( )。
A?、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B?、一段路程一定,已走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C??、长方形周长一定,它的长和宽
D??、三角形的面积一定,这三角形的底和高
3、表示a和b这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系式是( )
A、a+b=8???B、a-b=8???C、a×b=8???D、a÷b=8?
练习题4、被减数一定,减数与差()
A、成正比例B、成反比?C、不成比例?
5、花生的出油率一定,花生的重量和油的重量( )
A、成正比例B、成反比例C、不成比例
? 解析:判断两个量成正、反比例方法,一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二是一个
量变化,另一个也跟着变化,三是这两个量的比值一定,就可判定这两个
量成正比例关系,若这两个量的积一定,就可判定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
这三步缺一不可。
答案:
1、B???2、D??3、C??4、C??5、A? 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与同学交流一下?16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反比例的意
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我们进一步
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
,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