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泥巴
教材分析:
《童年的泥巴》是小学语文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本文描写了作者回忆童年时代在乡间田野里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情形。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是意境之美: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儿童在田园无忧无虑玩耍的欢快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童年那无忧无虑的生活、田园风光的动人,以及田园生活的惬意。其二是语言之美: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 ,排比、 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 , 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 , 又有音乐的韵律美,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
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 , 意韵悠长 , 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让作者怀念至今、魂牵梦萦。让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激发了他们向往大自然的情感。所以本文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感,丰富他们语言积累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我们所执教的虽也是农村的孩子,但是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精神、物质的娇惯之下也早已远离了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乐趣。所以现在的农村孩子对以前的农村孩童的生活,他们是不怎么熟悉的,再加上本文描写的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田园生活,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比较远,因而体会其中的情趣也比较难的。所以本文学习之初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他们父辈一代农村孩子的生活天地,感受他们无拘无束,快乐,自由地劳动和嫱戏的情景。在篇章知识上,学生在经过二年多的学习,进入到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程度的语言文字的积累,在学习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积淀,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欣赏美、辨别美的能力,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语文学习,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但是作为十来岁的学生,他们自我控制能力还是较差的,因此, 在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点, 设计教学环节, 确立教学重点、难点和目标, 继续加强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循序渐进, 减少学生的无效劳动, 增强计划性, 减少盲目性, 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使课内外语文学习紧密联系,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努力使学生达到课内学, 课外用, 使语文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好伙伴、成为学生前进过程中的挚友。
本课中作者运用的首尾呼应的写法,在教学本文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然后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思考本文作者以“风一样的日子哟”开题、结尾的意图,解决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能回答课后题。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掌握本课12个生字的音、形、义及相关词的意,掌握5个生字的音。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掌握本课12个生字的音、形、义及相关词的意。
教学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 学 流 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能说说你的童年是怎样的吗?(结合暑假生活引导学生进行美好的回忆)
2、真是说不尽也诉不完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童年那些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情感渲染法导入,利用美妙的乐曲唤起学生情感。把教学本质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将思绪引向深深的回忆中。)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把它读准确。注意“撒”这个多音字在本课的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你要停一停,做个标记。
2、把生字新词和难读的句子大声读给你的同桌听。
3、练读识记生字新词。
(1)屏幕出示去掉拼音的生词,学生试读。
课件:
往昔 无忧无虑 期盼 撒欢儿 舒适
大红袍 杰作 无限生机 闸蟹 开膛
(2)指名读、齐读。
(3)领读 无忧无虑 撒欢儿
(4)联系课文中的句子,在读词中理解“撒欢儿”“ 无忧无虑”“ 舒适”“ 无限生机”等词语
4、练读难读的句子。
(1)把开始觉得难读,后来经过努力读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2)在指导评价中帮助学生读好课文。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书实践,引导学生字字读准,句句读通,并尝试着读出自己的感悟。)
三、回顾课文,拓展创新,实现文本对话。
1、同桌互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描写的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乡村孩子淳朴可爱,乡间景色美丽亲切,孩子的活动丰富多彩,孩子的情感热烈活跃。)
2、同桌交流,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之上,理清课文的层次,给学生创造互相合作的机会,培养协作精神,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四、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默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a、天蓝蓝,水蓝蓝,风儿轻轻,我们这些无忧无虑的乡下孩子终于盼来了放秋假的日子,三五成群撒欢儿奔向那片白亮亮的西河滩。全文这一句描写孩子们对假期的热切期盼,文字精练简洁,念上去有些顺口。这样的句子 铭记在心,多念几遍,记在脑海里。
b、一会儿,那边几个露着一排白牙的“黑泥鳅”吹起了刚刚晒干的红泥哨儿。(这是一个比喻句,这里把“晒黑后的孩子们”比作了“黑泥鳅”,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会给人一种很亲切,很美的感觉。)
c、有蠢胖蠢胖的大肥猪、温和顺从的小绵羊、机灵乖巧的长耳兔,有笑眯眯的老爷爷、瘪瘪嘴的老奶奶、俊俏的新媳妇。(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将孩子们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再现出来,同时也蕴涵着一种孩子们对劳动成果的喜悦,乡村田野是充满蓬勃生机的,这一点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去体会)
d、饿了,累了,我们这些孩子自有妙法,“扑通扑通”扎进小河,在水草丛中随便抓摸几把,总会有意料之中的收获。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游乐场!他们是怎么玩的?你们平时是怎么玩的?他们在哪里玩?你们平时在哪里玩?
e、“在河滩上摆下野餐,我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吃的爽口舒心”,多生动、活泼的语言啊。“狼吞虎咽”“爽口舒心”一词要指导学生读出味道。(这句话读的时候,能让人感到“垂涎三尺”就好了。)
过渡:作者将对食物的垂涎欲滴都用文字表达出来了,让我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表情念出它的滋味吧!
(设计意图:朗读就是每位学生感悟文本之后的真情倾诉,而在朗读中体现出的情感来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再读课文,你的脑中出现了哪几幅画面?(师生共同思考,用小标题形式进行概括)
(1)课文的哪几部分是写歌谣的?用“[ ]”标出来。
“顿时,满河道回想起清亮亮、脆生生的童谣,为秋日沉寂的田野上平添了无限生机。”歌谣在这里的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应该怎样读?指导读,体会歌谣在文中出现的含义。
(2)课文中间部分主要写农村孩子的生活与景色,并且两次重复“那风一样的日子哟”想一想,这些内容和这两句话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以童年的泥巴为题?
(设计意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凭借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鼓励学生多维思考,从而使思维得以拓展,情感得以升华,精神得以成长。)
五、回归整体
请同学们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再一次感受童年那“风一样的日子”。
(设计意图:把课文作为整体来对待,从整体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达到共鸣。)
六、谈感受
1、学完课文,麦哨和农村的孩子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话对他们说吗?
2、点名谈谈。[他们生活在田园之中,他们是如此地贴近大自然,他们开心地,无拘无束地在田野中玩耍、嬉戏。]
(设计意图:通过具有丰富内涵和丰厚感情的语言训练,努力使学生的思想得以成长,进而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
七、课外拓展,训练语言。
乡下孩子
乡下孩子,
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
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
捉一只蝴蝶,
能编织美丽的故事。
含一片草叶,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挖一篮野菜,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
逮一串小鱼,
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哦,
乡下孩子,
生在阳光下,
长在旷野里。
1、读一读。
2、编一编。
捉一只蝈蝈,
( ),
( )。
( )。
板书:
童年的泥巴
风一样的日子哟! (首尾呼应)
撒欢儿 奔向西河滩
杰作 增添生机
捞鱼 狼吞虎咽、爽口舒心
(设计意图:体现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让文章一目了然,使学生容易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