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5 14:4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获得以下基础知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读图解图能力。②通过学习过程,训练掌握从各类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并在独立思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合作,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②周恩来堪称中国形象的代表,他的魅力、智慧、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万隆会议”。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近代不平等条约
师问:看到这些不平等条约,同学们想起了哪段历史?
生答:近代史。
师: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由于民族不独立,外交和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幻灯片出示材料,师引用其中红色语句)“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师:那么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一届政府能否带领中国外交站起来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出示课题)
(二)合作探究:
过渡: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呢?我们通过一段材料来总结一下。
(一)“一个政策 开创局面”。
资料: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主和领土主权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材料中哪些词语能代表新中国的外交立场?归纳成政策?
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出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
过渡:新中国建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外交形势呢?
显示地图:二战后苏联为首形成社会主义阵营,美国为首形成资本主义阵营,两大阵营是对立的。(1)对立的美苏分别对新中国采取什么态度?”“面对苏美不同的态度,中国如何选择,才能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我们来看当时的决策:
展示:“在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冷战格局中,在新中国所面临的特殊历史环境下,新中国外交的总方针是“一边倒”——鲜明地倒向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这一决策带来了怎样的效果?
屏幕显示图片和地图:联合苏联给我们带来众多的优势,一是有力支援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建国第一年与中国建交17个国家,有十个是社会主义国家。
过渡: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灵活运用,为新中国的外交打开了局面。可是就在成就的背后,新中国又要面对新的外交困境:
展示:
材料一:中国的邻国大都是中小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也与中国大相径庭,它们担心中国会实行扩张主义,谋求地区霸权,因此对中国存在种种疑惧和不满,加上边界等敏感问题,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恶化,迫使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想办法来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材料二: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中国很恐惧。 ---(1954年)缅甸总理吴努
问题:在与17个国家建交后,新中国又要面对的新的外交困境是什么?
生讨论思考,总结出新的外交困境是周边安全环境恶化
过渡: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恶化,迫使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开始想办法来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想了什么办法?----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一个原则 成为准则”
学生用三分钟时间完成表格:
时间
人物
内容
作用
挑战记忆:一分钟记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桌互助检查
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那些词最能体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特征?生回答:尊重、平等、和平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在国际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展示:“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已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我相信,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将会被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从而迸发出新的生命力”。--2004年6月,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研讨会”的发言
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有何意义?
小组讨论回答
自主拓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至今日是否过时?试举例说明。
生讨论交流,师总结引导
过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周恩来,并通过周恩来认识新中国。正在这时,亚非各国人民呼吁联合的声音日益强烈,亚非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也希望坐下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也受邀参加了这次盛会。这次会议叫什么? “万隆会议”
(三)“一个方针 影响深远”
自主学习,解决下列问题:万隆会议时间、地、点参加的国家?
师:这次会议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材料:“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召开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新亚洲和新非洲已经诞生了。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彼此取得谅解,从谅解中将产生彼此间的更大的尊重,从尊重中产生集体的行动。” ——万隆会议开幕词
思考: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生根据材料总结特点:没有帝国主义国家参加的一次国际会议
过渡: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遇到了什么麻烦?
自主探究一:(情景体验)在帝国主义的挑唆下,一些国家攻击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中国对邻国搞“颠覆”,如果你是代表团成员,你准备怎么做?
启发学生思考,引起认知冲突:如果针锋相对,和他们争论,结果会怎样?为什么?如果不予理睬,行不行?
过渡:两种假设都不可取。如果针锋相对,可能使会议陷入混乱;如果不予理睬,中国就会丧失自己的立场,会议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看当时周总理是如何处理的?
视频资料:电影《万隆会议》
合作探究:什么是“求同存异”?亚非国家有哪些“同”?又有何“异”?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同: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问题相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
师生一块总结“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三)课堂小结:
归纳出建国初期周恩来的外交成就。周总理身上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