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书写与卷面(5分)
卷面(3分)
书写(2分)
积累与运用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5分)
zhuó tī róu lìn yōng
洗( ) 玲珑( )透 ( ) ( ) 肿
( ) ( ) ( ) ( ) diān
倔强 撷取 字帖 祈祷 高山之( )
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古诗词。(13分)
①峨眉山月半轮秋, 。
② ,弹琴复长啸。
③ ,散入春风满洛城。
④山际见来烟, 。
⑤是故聪与敏, ; ,自败者也。
⑥ ,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⑦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
⑧《木兰诗》中体现木兰奔赴战场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
。
⑨《春夜洛城闻笛》中表达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句子是: ,
。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一篇小说,文中描绘的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严厉、质朴、方正的先生。
B、《最后一课》是德国作家都德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堂课的任何场景和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C、《土地的誓言》一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和节奏。
D、《伤仲永》一文中借事说理,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强调后天学习和先天天赋的重要性。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他看完电影《狼图腾》,受到了震撼,感觉开卷有益。”一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恰当。
B、“继承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一个病句。
C、“‘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子’的活动已列入每一天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一句中“管理”是名词。
D、“我好像把这件事忘记了。”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7.名著阅读。
姥爷家里充满了仇恨,大人之间的一切都是以仇恨为纽带的,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这个行列。
后来从姥姥那儿我才知道,母亲来的时候,她的两个弟弟正强烈要求姥爷分家。
母亲带着我突然回到这个大家庭来,这使他们分家的愿望更加迫不及待了。
他们怕母亲向姥爷讨回她本应该得到的嫁妆。那份嫁妆因为母亲违抗父命而结婚被扣下了。两个舅舅一致认为那份嫁妆应该归他们所有。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些别的琐事,诸如由谁在城里开染坊,又由谁到奥卡河对岸纳维诺村去开染坊,等等等等,他们吵吵翻了天。
我们刚到几天,在厨房里用餐时就爆发了一场争吵。
刷地一下,两个舅舅都立了起来,俯身向前,指着桌子对面的姥爷狂吼,狗咬般地龇出了牙。
姥爷用饭勺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公鸡打鸣一样地叫:
“都给我滚出去要饭去!”
姥姥痛苦地说:
“行啦,全分给他们吧,分光拿净,省得他们再吵!”
“你给我闭嘴,都是你惯的!”姥爷个头小,声音却出奇地高,震耳欲聋的。
我的母亲站起来,走到窗前。背冲着大家,一声不吭。
这时候,米哈伊尔舅舅突然抡圆了胳膊给了他弟弟一个耳光!
弟弟揪住他,两个人在地上滚成了一团,喘息着、叫骂着、呻吟着。
(1)上面文段节选自著名苏联作家 的长篇小说《 》。(2分)
(2)节选部分描绘了阿廖沙童年生活的环境,为什么阿廖沙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能成长成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2分)
(3)分析画线部分语言的表达效果。(2分)
画线部分:刷地一下,两个舅舅都立了起来,俯身向前,指着桌子对面的姥爷狂吼,狗咬般地龇出了牙。
姥爷用饭勺敲着桌子,脸涨得通红,公鸡打鸣一样地叫:
二.阅读与理解
(一)文言文阅读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父利其然也 ②泯然众人矣
③不逮人也 ④吾数年来语买舟而下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授于人者不至也。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0.本文的作者为 代文学家 ,这篇文章选自 。(3分)
11.翻译下列句子。(1分)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1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 )(2分)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一贫,其一富
B、人之为学 吾欲之南海
C、或以钱币乞之 以告富者
D、卒之为众人 卒于鲁也传之
13. 下面句子节奏与停顿错误的一组是:( )(2分)
A.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B.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D.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
14.用简洁的语言说说穷和尚能完成去南海心愿的原因。你还能再举一例子帮助作者证明他的观点吗?(3分)
(二)现代文阅读1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15.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分)
16.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2分)
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横线的词语。(2分)
那长裙依旧如斯,可裙子的主任却被时光洗老。
17.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2分)
18.文章第五自然段在记叙顺序上属于 ,运用这种方法有何作用?(3分)
(三)现代文阅读2
中国的月亮
子敏
①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古老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但这些神话,已逐渐被冷峻的现代话语替代。
②不过月亮的朋友当中,也不是全都冷冰冰的。它运气很好,交上了一个真正爱月的民族,那就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我们这个民族,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的不是靠神话,而是从心灵的深处,从日常生活中,从感觉中真挚地爱上了月亮 ,我们赋予月亮一种永恒不朽的诗趣。
③我们这个民族,认为靠月亮, 更能完成“文学上的不朽的图画”。李白让整个长安披上月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杜甫让月色为江流着色,“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田园诗人王维的《桃源行》里有松树,有房子,但不够,再添一个月亮才全盘美起来,“月明松下房栊静”。白居易有名的《琵琶行》里,也有三幅“月亮图”。如果把柔和的月光去掉,要少多少味道啊!
④中国人喜欢跟月亮交往。李白下山,月亮送他,“山月随人归”。他做人豪迈痛快,心情激动的时候,“欲上青天揽明月”。有时还请月亮喝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亮、影子,多热闹,三个知心朋友,但也多寂寞。于是主张,“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杜甫也是“月友”,说过“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王维弹琴的时候,月亮也陪着他:“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月亮是中国人永恒的朋友,真挚的朋友。
⑤中国人相信月亮是“有情”的,通人性的,诗人张泌甚至说月亮会关怀人,是一个纯情痴心的朋友:“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因为这样,中国人在面对明月的时候,好像躺上现代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童年、故乡、亲人、自己的身世,都涌上了心头。
⑥中国连儿童都会朗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和下面那有名的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杜甫的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 明。”王昌龄的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其他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曹操),“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这些月的诗句,中国人念起来津津有味,因为它跟月有关,因为它是美的。
⑦八月十五是我们中国人的“月亮节”。 在这一天,我们应该为我们爱月的民族自傲,因为我们已经赋予那块在太空流浪的大石头不朽的生命,使月亮从古代到现代,一直活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里。只有中国人,对“月亮”这个词才有那么丰富的“语感”。
19. 我们这个民族,赋予月亮不朽的生命,主要靠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0. 从意趣或内容上看, 第⑥节中有一个诗句与材料相似, 把它们找出来写在横线上。(2分)
材料:“明月别枝惊鹊”。 (辛弃疾《西江月》 )
21. 你认为文中划线的句子“中国人在面对明月的时候,好像躺上现代心理治疗诊所的大皮椅。”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分)
22. 读了本文后,相信你对月亮的认识会有所加深。面对明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一定也有过望月的经历,请你写出你当时独特的感受。 如果你以前望月时没能进入境界,那就写下你此刻思月的感受。 有了今天的感受,也许你今后会比贾平凹写得更好呢! (2分)
四、写作(50分)
23.请以“有你相伴,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④内容具体,中心明确。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六年级语文答案
略
1.濯 剔 蹂躏 臃 jué xié tiè qí 巅
①影入平羌江水流。②独坐幽篁里,
③谁家玉笛暗飞声,④竹中窥落日。
⑤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⑥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
⑦物有本末,则近道矣。⑧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⑨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C 6.C
7.(1)高尔基 童年
(2)答:既有善良而坚强的母亲和外祖母的引导,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等人的影响,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3)答: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舅舅和外祖父吵架时的丑态,流露出“我”极端厌恶的情感。
?三、(一)8、9略
10.清代 彭端淑《白鹤堂诗文集》 11.略
12.D 13.B
14.穷和尚虽然贫穷,但他不畏惧困难,敢于去尝试,敢于去做,所以他最终取得了成功。
?水滴穿石,卧薪尝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二)
15.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题目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16.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这句话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描绘了母亲枯干的双手,体现了母亲挖野菜的艰辛,也见证了母亲辛劳的一生,同时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2)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洗,是“冲洗”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母亲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变老,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岁月的无情以及“我”的伤感。
17.只要有母亲在,就会有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发生。文中是指母亲不顾年老体衰,克服重重困难,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令“我”震撼的事情。这句话体现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18.运用插叙的写法。文章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充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母亲一生的艰辛,更为真切感人。
(三)
19. 我们这个民族从心灵深处, 从日常生活中, 从感觉中, 真挚地爱上了月亮, 赋予月亮一种永恒不朽的诗趣。
20.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21.月亮是通人性的, 月亮能关怀人, 孤独的人、 寂寞的人、 忧伤的人, 痛苦的人. 而对月亮的时候, 都能获得心理的慰藉。
22.月亮在幼儿眼里就是“猴子捞月”的风趣, 在少年眼里就是一切美好而浪漫 的象征, 在游子眼里就是对亲人思念的最好寄托。 人们总是赋予无生命的月亮以无限的情思, 月亮伴着一个人的成长, 给人带来无穷的快乐与慰藉。 (意思表达恰当即可)
四、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