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7 08: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走进自然
亲近山水柳宗元小石潭记一、准确流畅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欣赏小石潭美景,培养热爱山水的情操。
二、理解、体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三、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技巧。“记”是什么?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记分为碑记、游记等。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第四篇。
记门槛之一会 读诵读小妙招一、读准字音
二、读好节奏(语速、停顿)
三、读出情味(文字背后作者跳动的心)门槛之二会 译译释小妙招一、译释原则:准确、流畅、简洁
二、译释方法:①借助课文注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迅疾,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相合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清幽灵秀文章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由“乐”到“忧”的变化呢?柳宗元,字子厚。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那十年中,时艰不可济,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永州八记》之一《小石潭记》就写于此时。
听到有如珮环之音的泉水声,看到青葱的树木,奇特的潭石,清冽的潭水,作者的内心从自然界得到了充分的慰藉,当下的乐来自于对小石潭的欣赏。当他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种感受似乎与自己被贬以来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景象不再是勃勃生机,而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把周围环境与个人感受结合起来,含蓄反映了孤寂、凄凉、哀怨的心境。
寓情于景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呢?
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知人论世)找到明显渗透作者情感的句子(直接抒情)
通过分析景物描写(寓情于景)
无论是巍巍青山壁立千仞,还是浩浩江水源远流长,当有一天,他们遇到一双诗人的慧眼,山水便有了悲喜境界,立意恒久。
所以说古人登山临水,赏花抚木,往往有所寄托,有所感悟。在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已经成为了一个通用的艺术法则。晏殊
《浣溪沙》杜甫
《春望》 林语堂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大自然是神通广大的美神:壮丽的旭日,古朴的山石,温馨的晚霞,娇羞的荷花,苍茫的林海,缥缈的雾霭,澎湃的浪涛,欢乐的小鸟……可谓美不胜收!
自然,是我们心灵的故乡!那里有绚丽多姿的美,有无私深沉的爱,有激扬生命的智慧与力量!
给心灵放个假,去亲近身边的自然,以“我遇到了美”为话题,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注意:用上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课后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