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3-1《古诗二首》北师大版(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课件-3-1《古诗二首》北师大版(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6 16: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带入情境
确立目标
学习古诗金钥匙:
1、解题意。
2、知诗人。
3、读古诗。
4、明诗意。
5、悟道理。
一、解题意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凭借情境
解疑探究
登:登上
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
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从此闻名天下。
二、知诗人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三、读古诗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上有座千寻塔,听说清晨鸡叫的时候能看见日出。
诗意: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 ·
· ·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寻。千寻:形容非常高。
闻说:听说。
四、明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诗意: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顶,站得高自然看得远。
· ·
·
·
·
·
不畏:不怕
遮望眼:遮挡住远望的视线
缘:因为
明诗意
我登上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听人说清晨鸡鸣时从这儿能看到太阳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顶,站得高自然看得远。
王安石变法的故事
,“浮云”的典故
  
在北宋仁宗时候,大批农民失去田产,沦为佃户,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于是王安石就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法,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可是各项新法的实施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因此在新法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所以,他一登到山岭高塔,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障日也。”——陆贾《新语慎微篇》。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优化情境
质疑再探
1、“浮云”暗喻什么?
2、从“不畏”二字我们能体会到作者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
3、“最高层”
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比喻当时变法的反对势力、奸邪小人。
“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他那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五、悟道理
《登飞来峰》是一首抒情诗,诗人通过描写登飞来峰远望,抒发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同时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拓展延伸:
王安石的其他诗篇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书湖阳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