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迹”的背后
——中国现代经济体制改革
一、概念突破:何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请同学们课前完成以下表格,课堂上再补充和修改)
经济体制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按资源配置可划分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方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所有制 公有制为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
资源配置方式 政府指令 市场调节为基础,政府宏观调控
主要特点
二、问题探究:“中国奇迹”的背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从1978年启动经济体制改革至今,中国已经历了持续四十年的稳定且高速增长。这一现象被很多学者称为“中国奇迹”。中国为什么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中国奇迹”背后是哪些因素在推动,改革的过程又存在哪些不足?让我们通过梳理改革的进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来探究这些问题吧。
改革时间轴(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梳理改革的进程和重大历史事件,画出改革的时间轴。)
(二)问题探究
关于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过程
1978年 夏天,安徽遭遇大旱,秋种无法进行。
11月24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生死状,秘密进行包产到户。
年底,安徽肥西县有800个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
12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规定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农村政策只是局部调整。
1979年 2月,安徽省委正式决定把肥西县山南公社作为包产到户的试点。
6月,在全国人大会议休息期间,安徽省委书记万里问邓小平意见,邓答复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
1978-1979年 除了安徽、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北、河南、广东等省的贫困社队的农民或明或暗地搞了包产到户,地方党委有的支持,有的反对。
1980年 包产到户逐渐露出水面,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大争论,反对者理由有二:1.包产到户姓“资”不姓“社”;2.单家独户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实现规模化经营,将阻碍农业现代化。
1979年 9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不要包产到户,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1980年 7-8月,国家农委组织调查组分赴西北、西南、中南等十几个省进行调查,得到一个公认的事实:在长期落后贫困的社队,包产到户经济效果最显著。
9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75号文件),指出各地可以因地制宜,承认了少数落后地区包产到户的合法性,但希望把包产到户控制在20%左右,包产到户的性质也没有明确规定。
1981年 包产到户已占50%,国务院做了一个原则性的指示:“让群众自愿选择,领导上不要赌了。”
12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一号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性质,提出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长期不变。结束了持续了两年之久的姓资姓社的争论。至此,包产到户几乎完全放开。
材料出处: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第95-105页
材料二:1977年6月,万里上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后下乡调查3个月,他走进许多农户家里,看到农民睡的是土坯炕,没有门,用几根木头挡一挡,除了几只吃饭的土碗,家中一无所有。看到这种情景万里多次泪流满面。这使他在支持农民包产到户的要求时义无反顾有这种经历的不是个别人,沈祖伦(时任绍兴县委书记,后任浙江省省长)回忆说:当年改革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闯劲,是因为“看到农民的苦难”,“为了让农民从苦难中摆脱出来,不怕与党在农村的传统政策相违逆,不怕去探索当时上级不允许做的事,不怕丢‘乌纱帽”。各种力量对改革都发生了影响,但主要践行者是一批改革派官员,1980年代许多改革故事都发生在地方和基层。
——萧冬连《筚路维坚——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184-185页
问题:(1)根据两段材料,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意义及局限性。
【拓展延伸】70年代兴建的17个大型化肥工厂,在1979年以后陆续投产,每年增产化肥1000多万吨;杂交水稻、玉米以及棉花良种的普遍推广;过去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到1979年,全国共修筑大中小型水库8.4万余座,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亿亩增加到7亿亩,排灌动力机械7122万马力,化肥施用量1086万吨,农村建小型水电站8.3万余座,农村用电量282亿度。这让农民不用担心单干会发生生产方面的困难。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第115-116页。
思考:如何看待改革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的关系?如何把唯物史观应用到历史解释中?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
请同学认真阅读课本,思考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异同。(提示:可以从所有制、管理方式、改革过程等方面进行比较)
练一练:(2011 新课标·34)1985 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看视频,归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进程和意义
材料: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标志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越过了它的临界点,经济改革重点从体制外转向体制内。
1990年代上半期,价格市场化并轨悄无声息地完成;
1993年,全国人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
1994年分税制改革奠定了今天中央雄厚财力的基础,并强化了已经形成的地方竞争机制;
1990年代后,债券、证券、期货等市场的建立和1998年中央银行制度改革建构起较完整的资本市场;
1990年代中期之后的国有企业改革更是触动传统体制根基的改革,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市场经济基础。
1997年,十五大报告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从制度上和世界接轨。
1990年代以来的改革其深刻程度是1980年代不能比的,一种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形成,并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的社会结构也由此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
正是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两大引擎带动中国21世纪以来的持续高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整合自课本和萧冬连《筚路维坚——中国社会主义路劲的五次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202页
(三)总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原因:
问题:
三、课后练习
1. (2013 新课标Ⅰ·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 世纪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2.(2012 大纲·19)1980 年12 月,我国颁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这表明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3.(2017 海南·13)1992 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四、课后反思 (增强学习的元认知)
1.这节课的核心概念有哪些,我都理解了吗?如何检测自己是否理解?如果感觉掌握得不好,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去解决?
2.这节课的内容和前后两课有什么关联?
4
中国现代经济体制改革
计划经济
保障公平
激励不足
政府失灵
包办婚姻
自由恋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概念突破:何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共同富裕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于2018年12月18日在北京举行。
转型经济体1990-2000年GDP年平均增长率
4.3%
0.8%
-1.8%
-6%
-2.3%
数据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转引自 白远主编《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21、22和34页。
中国GDP年均增长率(百分比)与世界的比较(1991-2003年)
世界 3.3
发达国家 2.5
发展中国家 4.3
中国
9.7
?
80年代初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6年
二、问题探究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启动
1984年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乡镇、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中国奇迹”的背后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1.关于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问题探究
中国奇迹的背后
农民勇于突破
地方积极推动
思想逐渐解放
中国奇迹的背后
中央逐步放权
意义:1.提高农村生产力,帮助解决温饱问题;
2.解放农村劳动力,促进乡镇企业和沿海城市发展;
3.推动城乡商品经济发展,对市场化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局限性: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问题:(1)根据两段材料,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的意义及局限性。
农民勇于突破
地方积极推动
思想逐渐解放
中央逐步放权
1.关于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问题探究
三农问题
70年代兴建的17个大型化肥工厂,在1979年以后陆续投产,每年增产化肥1000多万吨;
杂交水稻、玉米以及棉花良种的普遍推广;
过去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到1979年,全国共修筑大中小型水库8.4万余座,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亿亩增加到7亿亩。
——萧冬连《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国经济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第1版,第115-116页。
改革前的基础
农民勇于突破
地方积极推动
思想逐渐解放
中央逐步放权
中国奇迹的背后
三农问题
【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改革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的关系?
2.关于国有企业改革
二、问题探究
请同学认真阅读课本,思考国有企业改革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异同。(提示:可以从所有制、管理方式、改革过程等方面进行比较)
同:都坚持公有制的性质;
管理方式上都强调放权让利(增强活力);
改革过程都有渐进性的特点
农民勇于突破
地方积极推动
思想逐步解放
改革前的基础
中央逐步放权
中国奇迹的背后
三农问题
国进民退
社会稳定
摸着石头过河
异:国有企业改革更复杂,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美的总部大楼 顺德第一高楼 31层 138米
美的:从乡镇企业到世界五百强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76岁的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凭借“乡镇企业改组上市的先行者”获得改革先锋称号。
【案例分析】
“没技术,怎么办?”“借技术!”何享健一口气跑到广州一家国有电器厂的老先生。不过,当时广州也是国有企业的天下,老先生根本没有把来自顺德的何享健当回事。
“白天不行就晚上,晚上不行就周末!”“待遇50元不行,就100元!200元不行,就500元!”反正,老先生不去,何享健就不走。
最后,何享健当然成功了!此后,正是在那位“星期天工程师”的帮助下,风扇电机技术问题迎刃而解,“美的”风扇就此进入批量生产的快车道。
——搜狐网《“美的”创始人何享健:身价超过1300亿,却还如此低调,全中国也只有他了!》
1968年“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
1980年 初设家电
1992年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
美的:从乡镇企业到世界五百强
【案例分析】
农民勇于突破
地方积极推动
思想逐步解放
改革前的基础
体制外的改革
企业家的精神
李东升
柳传志
杨国强
马云
中央逐步放权
中国奇迹的背后
三农问题
摸着石头过河
国进民退
社会稳定
(1)背景
中国奇迹的背后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
二、问题探究
农民勇于突破
地方积极推动
思想逐步解放
改革前的基础
体制外的改革
企业家的精神
中央逐步放权
三农问题
国进民退
社会稳定
摸着石头过河
国内:改革遇挫,受困于
“姓资姓社”的争论;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引发质疑。
“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
——萧冬连《筚路维坚——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第202页
农民勇于突破
地方积极推动
思想逐步解放
改革前的基础
摸着石头过河
体制外的改革
企业家的精神
材料: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标志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越过了它的临界点,经济改革重点从体制外转向体制内。
21世纪初,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从制度上和世界接轨。
正是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全球化两大引擎带动中国21世纪以来的持续高增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起飞”,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跨越关键门槛
开放推动改革
中央逐步放权
中国奇迹的背后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进程和意义
三农问题
国进民退
社会稳定
中国奇迹的背后
农民勇于突破
地方积极推动
思想逐步解放
改革前的基础
摸着石头过河
体制外的改革
企业家的精神
跨越关键门槛
开放推动改革
……
三农问题
国进民退
社会稳定
社会公平
地区差异
科技创新
全球化
……
总结
中央逐步放权
推动因素
存在问题
改革的方式
改革的主体
改革与思想解放的关系
改革的前提基础
中国现代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