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机械运动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对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照物进行相互的判断。能对运动进行分类,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通过比赛情景教学,使学生体验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2学情分析
生活中,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一定的认识,但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认识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在矛盾中创设教学情境,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是物体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是有困难的,主要让学生接受用这种浅近的说法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的快慢比较有定性的比较和定量的比较。要求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获得比较物体快慢的不同方法。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通过只提供一辆小 车向学生提出解决两辆小车运动路程和时间不相等的矛盾,为建立速度概念奠定基础。速度公式是教材中出现的第一个用字母来表达数量关系的公式,对此学生可能 不太习惯。速度的单位是一个组合单位,学生也是第一次见到,教学中要注意强调,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这块知识,速度公式的变形在此可以降低要求。
3重点难点
1、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会灵活应用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变形公式计算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知道什么叫参照物。能对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照物进行相互的判断。能对运动进行分类,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一个理想化的运动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学时重点
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学时难点
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机械运动第1课时
1、机械运动与参照物
课前放松视频(F22猛禽战斗机的空中表演,2分钟)
(1)??? 飞机在做哪些动作,这是什么运动,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2)??? 让学生举一些属于机械运动的例子,强化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
(3)提问: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问题引入: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观看片段:从一列火车里看另一列火车,判断拍摄者的车子是否在运动。边观看边暂停,让学生在过程中给出答案)
学生可能有两种答案:运动的或静止的,进一步追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判断呢?进而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一般我们把假设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 (1 课本图3-2观光电梯。提问: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思考:为什么对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有不同的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
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事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一个标准,即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描述的结果也可能不同。平时人们在描述运动或静止时都没有指明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但参照物都是存在的。
提问:请你解释法国飞行员能顺手抓住一颗子弹的道理。
练习巩固:跳伞表演时,甲、乙两个跳伞员手拉手从飞机上一起跳下,在下降时,如果以飞机为参照物,他们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 )的;以乙运动员为参照物,甲运动员是(????? ) 的。
参照物的选择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3.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们分成简单的几类。
⑴读图3-6,你能发现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要求找出它们的差异)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一般说来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的多,但直线运动也千差万别。
⑵请大家读图2-20,比较两辆汽车运动存在的差异,小组讨论。
引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提问:百米跑运动员,从起跑线起跑,跑到终点,他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吗?(答: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赛教学情景,使学生体验速度概念建立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学时重点
会灵活应用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变形公式计算
????学时难点
会灵活应用速度的概念,速度公式、变形公式计算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机械运动第2课时
思考引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一辆小汽车行驶了5千米,一辆火车行驶了2小时,请问谁运动的快? 学生讨论。
结论:单独用路程或时间都无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设问:那么,如何才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观看刘翔110米栏比赛和猴子爬杆比赛视频,小组讨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归纳小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__2_ 种方法:
方法一: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路程的远近(路程大的就快)
方法二:路程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问:怎样定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答: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的情况下,1秒内通过的路程多的物体运动得快。
4、速度
(1)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公式:
问:“米/秒”和“千米/时”这两个单位之间有怎样的换算关系?
介绍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并推导出:1米/秒=3.6千米/时
读一读:阅读课本图3-9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感受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
4、例题教学
四、课堂小结
1.机械运动的定义。2.参照物的选择。
3.机械运动的两级分类。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2.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
3.速度公式的应用。4.平均速度。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