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6 10:2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第18课人教版“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1.记住“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2.能说出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
3.记住“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4.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1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2文化事业的发展3 “两弹一星”现在是指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什么是“两弹一星”?小知识【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原子弹和氢弹合起来称为核弹(一弹),另一弹专指导弹。“一星”则指人造地球卫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这次成功的试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 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结合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为了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保卫祖国,中国必须研制出原子弹。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下列图表。1964年10月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 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
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1945年7月16日,美国研制的人类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1949年8月29日,苏联爆炸试验成功了自己的原子弹
1952年10月,英国在澳大利亚沿海的一艘船上试爆原子弹成功
1960年2月13日,法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第几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70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  从首次爆炸原子弹到爆炸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 钱学森邓稼先思考:
研制核武器,我国科学家付出了极其艰辛的努力,你从邓稼先和钱学森身上看到了什么?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了航天技术领域新的发展阶段。从 “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连续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神州系列飞船发射情况
1.神舟一号:中国飞船揭开神秘面纱 发射:1999年11月20日
2.神舟二号:中国第一艘正样飞船 发射:2001年1月10日
3.神舟三号:搭载特殊乘客“模拟人” 发射:2002年3月25日
4.神舟四号:设计了8种救生模式 发射:2002年12月30日
5.神舟五号:中国人首次进入太空 发射:2003年10月15日
  航天员:杨利伟
6.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 发射:2005年10月12日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7.神舟七号: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 发射:2008年9月25日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8.神舟八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发射:2011年11月1日
9.神舟九号:航天员“开”飞船 发射:2012年6月16日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10.神舟十号:从“试运行”到“正常运营” 发射:2013年6月11日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11.神舟十一号:太空中期驻留试验 发射:2016年10月17日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假如你是国家科工委的发言人,请你介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新闻发布会】 神州一号神州五号神州七号神州十一号无人飞船载人飞船太空漫步空间对接1999200320082016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
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责任制 )
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2001年2月19日江泽民与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袁隆平(右)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
——世界粮食奖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有什么意义? 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屠呦呦在实验室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由此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由此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材料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2016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20世纪70年代初,青蒿素的发现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其意义有哪些? 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广,使全球数亿人受益。由于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思考:
分析一下旧中国科技落后、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 这与国家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基础是密切相关的。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的落后导致科技落后。新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中央政府又重视科技,所以发展很快。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发展计划: 1.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
2.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
3.其他科技发展计划: 重点科技攻关计划
火炬计划
星火计划 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三、文化事业的发展思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红岩》、《青春之歌》《茶馆》《东方红》《林则徐》、《英雄儿女》红岩青春之歌东方红茶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平凡的世界》
《哥德巴赫猜想》
《丝路花雨》
《大决战》2012年,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走出封闭,融入世界。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仅有194起、3035人次,2006年为3745起、46778人次。民间交流、文化贸易也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进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受欢迎。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形成了全方位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材料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稳定、成果最丰富的时期之一,文化园地展现出姹紫嫣红、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在小说、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电影、曲艺、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领域,都留下了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优秀作品。思考:
结合上述史料,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1)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
(2)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文艺工作者、作品屡获国际奖项。
(3)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中国作家首获这一奖项。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 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文化自信的理解和认识。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
第二、坚定文化自信,其意义就在于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第三、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同学们,学习完本节课你动脑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了么?
你该如何快速记忆本课的知识点呢?通过思维整合,你将收获满满哦!一项生物工程技术成就: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一项医学技术成就:屠呦呦研制青蒿素。借图启思:两大美誉: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三大国防技术成就: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四位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屠呦呦。“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种精神:“两弹一星”精神。1.这个世界上最先发明火药的民族,这个100年来屡受欺侮却又不甘沉沦的民族,终于走进核时代的大门。标志着这个民族“走进核时代的大门”的事件是( )
A.导弹部队建成
B.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D.1966年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2.要了解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情况,必须查看下列哪个人物的传记(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3.右图是我国发射升空的第一颗卫星,它的名称是( )
A.神舟七号
B.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
D.神舟五号 4.下列事件开启我国飞天之旅的是( )
A.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B.2003年神舟五号往返成功
C.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2008年神舟七号往返成功
5.右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他是( )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6.爱国主义需要激情的表达,更需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袁隆平在水稻培育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被人们誉为( )
A.“最可爱的人” B.“铁人”
C.“杂交水稻之父” D.“两弹元勋”
7.下列人物中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是( )
A.袁隆平 B.王进喜
C.屠呦呦 D.焦裕禄
8.为了繁荣文艺和科学事业,1956年,党提出的方针是( )
A.“八六三”计划 B.“兼容并蓄”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科教兴国”
9.对于下图“吃饭靠两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好政策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科学技术指籼型杂交水稻
C.“政策”与“技术”都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体现出人们依然受个人崇拜思潮的影响
10.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等硬实力。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
①袁隆平 ②莫言 ③屠呦呦 ④邓稼先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