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单元检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单元检测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16 16:4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单选题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完成以下题。

1.关于不同时期城市化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起始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以矿业城市为主
B. 加速阶段,城市化速度快,水平最高
C. 加速阶段,区域经济普遍以第三产业为主
D. 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读“某中等城市常住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以下题。

2.距市中心2 km内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区(  )
A. 交通通达度低 B. 环境质量差 C. 地租昂贵 D. 服务设施差
3.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形式为(  )
A. 城市的郊区化
B. 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C. 逆城市化
D. 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
下列三幅图分别为“三种商品或服务的空间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题。

4.图示空间移动距离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正确的是(  )
A. 教会-日用杂货-服饰
B. 日用杂货-服饰-教会
C. 服饰-教会-日用杂货
D. 服饰-日用杂货-教会
5.工业企业寻求近河流、近铁路、近公路的低平地带进行布置的原因是(  )
A. 环境优美 B. 交通方便 C. 能源丰富 D. 人口众多
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以下题。

6.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
B. 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C. 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
D. 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读“聚落演变示意图”,回答以下题。

7.聚落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Ⅱ,与此相对应的是(  )
A. 部分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B. 人口向乡村迁移
C. 城市规模缩小
D. 工厂呈分散分布
8.下面两图中图甲是“位于平原地区的某城市风向频率图”,图乙是“该城市地价分布概念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e依次递减)。读图,完成以下题。

该城市计划新建一座大型钢铁厂,厂址的最佳位置在(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读“我国某城市住宅小区平均房价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米2),完成下题。

9.图中P处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
A. 邻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B. 附近公路干线交会,交通便捷
C. 接近高等院校,文化氛围浓郁
D. 地势平坦,工厂林立
下图是“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以下题。

10.图示信息显示(  )。
①距离市中心越近,零售业分布的高度越高 ②距离市中心越近,商品的档次越高 ③距离市中心越远,商品的价格越高 ④中心商务区有明显的水平分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读“某城市地租分布等值线图”,完成以下题。

11.造成图中局部地区地租分布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 地形条件 B. 交通条件 C. 人口分布状况 D. 早期商业活动
12.城市的空气污染源主要有(  )
①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排放 ②工矿企业排放 ③居民生活燃煤排放 ④光合作用产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城市的服务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B. 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固定的
C. 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不固定的
D. 任何城市都有其一定的服务范围
20世纪60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内,集市逢一、四、七在①地,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如图所示(初一、十一、廿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读图,回答以下题。

14.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
A. 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 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 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 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下图是“某省某中等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题。

15.随着城市发展,Y住宅区较X住宅区更有利于居民的居住和生活,理由是(  )
①依山傍水,风景优美 ②远离铁路,噪音污染轻 ③交通便利,方便职工上下班 ④远离工业区,环境清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回答下题。

16.读下图,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①
17.改善和治理城市环境,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 不允许购买汽车
B. 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C. 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D. 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
18.随着大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城市出现很多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人口规模过大,就业压力增加
B. 人口过多,城市交通压力增大
C. 人口增多,可能使得城市污染严重
D. 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会很好,就业没有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读图完成以下题。

19.距市中心4千米附近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 政策、劳动力 B. 市场、劳动力 C. 地价、市场 D. 政策、地价
2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呈正相关
B. 等级高的城市,多位于城市群的边缘地带
C. 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D. 城市规模等级模型呈倒金字塔形
二、综合题
21.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950~201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的①②两条曲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线。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
22.下图为某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
(2)除考虑风向外,该市工业布局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3)ABCD四地中,最有可能发展为商业中心的是地。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地,原因是。
23.读“某历史名城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老城区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老城区中①区域和②区域形成较早的是________区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新城区出现主要是受什么区位因素影响?________。老城区的形态大体呈________,这主要与________有关。
24.下图为华中地区某城市的市区及近郊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区应优先发展的大型工业部门是什么?试分析该工业在此处布局的区位优势。
(2)图中B地区是以食品、服装等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区,其主要区位优势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城市计划在C地区兴建一个新型工业园区(以电子工业为主)。简述这样规划的主要依据。


答案解析
1.【答案】D
【解析】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社会经济水平也较高,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相差不大,而乡村的环境又优于城市,于是这一阶段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答案】C
【解析】距市中心2 km内常住人口密度并不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昂贵。
3.【答案】B
【解析】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形式为以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
4.【答案】D
【解析】由图中三种商品或服务的空间移动距离长短可判断。
5.【答案】B
【解析】交通线附近方便原料运进、产品运出,吸引工业布局。
6.【答案】C
【解析】P时段城市化速度较快,N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
7.【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阶段Ⅰ时聚落为乡村,演变到阶段Ⅱ,聚落内部出现工业区与住宅区的混杂,因此是城市化的初期阶段,部分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
8.【答案】C
【解析】乙图中,③地位于铁矿产地附近,地价较低,且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适宜布局钢铁厂。
9.【答案】D
【解析】若P处地势平坦,工厂林立,则应属于工业区,形成的住宅区只可能是低级住宅区,房价不可能太高。在其他三个选项的条件下形成的住宅区可能是高级住宅区,房价会明显偏高。
10.【答案】D
【解析】图中信息反映的是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店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以及店铺的租金高低情况。由于距离市中心越近,店铺租金越高,必然需要有较高利润的商品在此地段经营,才能支付得出如此高的租金,一般档次越高的商品利润也越高,故离市中心越近,商品的档次越高;从图中明显能看出中心商务区内有水平分区现象。
11.【答案】B
【解析】等值线由中心向外凸出的,说明凸出部分的数值高于附近地区,向外凸出的部分主要沿公路和河流分布,说明是交通条件的影响。
12.【答案】B
【解析】城市大气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居民燃煤做饭和取暖所排放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尘以及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13.【答案】B
【解析】城市的服务范围不是固定的。
14.【答案】D
【解析】①地不能每天成为集市,是因为其位于我国西部平原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当地居民购买力不足。
15.【答案】D
【解析】X住宅区临近铁路和工业区,污染较重,因此不利于居民的居住和生活。
16.【答案】C
【解析】当前,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正以空前的规模不断增长,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出现停滞状况,甚至出现逆城市化。
17.【答案】A
【解析】植树造林,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发展卫星城市,开发新区都有利于改善和治理城市环境。不允许购买汽车不符合实际。
18.【答案】D
【解析】人口规模过大,就业压力增加;人口过多,城市交通压力增大;人口增多,可能使得城市污染严重。
19.【答案】B
【解析】观察工业用地变化曲线,在距市中心4千米地方离市中心较近,有市场优势;距离住宅用地较近,有劳动力优势。
20.【答案】C
【解析】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呈正相关;等级高的城市,多位于城市群的中心地带;城市规模等级模型呈金字塔形;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有利于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
21.【答案】(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地价上涨
【解析】第(1)题,通过读图并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第(2)题,1950年E、F两城均为小城市,后来F城因为没有公路通过,仍为小城市,而E城在原有公路的基础上,又修了一条公路,由小城市变为大城市,从而说明公路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第(3)题,由G城1950年就已成为特大城市,得到1950年的城市人口应在100万以上,②线明显不合题意,得到①线是G城的人口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读图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及其形成原因。G城人口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看作是逆城市化现象对人口的影响。
22.【答案】(1)偏南风
(2)靠近河流、公路、铁路等交通便捷处;城市的边缘地区
(3)C
(4)D 原因:城区盛行风的上风地带,污染少;靠近景区,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解析】(1)读图,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根据图例,工业区分布在城市西北部,应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所以城市的主导风向是偏南风 。
(2)工业区位因素要从原料、交通、水源、环境污染、地价等方面分析。
(3)读图,ABCD四地中,A、B、D距城市中心较远,人口少,不能发展成商业中心。C地位于城市几何中心,消费市场广,交通通达度高。所以最适宜发展成商业中心的是C地。
(4)读图, D位于上风、上水位置,地处风景区附近,环境优美 。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A位于下风、下水位置,环境差,不可能。B离工业区近,环境质量差,C位于市中心人流物流多,环境质量较差。所以只有D适宜。
23.【答案】(1)交通 矿产资源 (2)① 早期城市大多沿河分布,河流能为①地提供生活用水,且交通运输便利 (3)铁路交通 带状 河流
【解析】第(1)题,读图结合图例可以看出,老城区形成于河流两岸和煤矿、铁矿资源分布区。第(2)题,图中①在河流交汇处,形成聚落的时间较早。②地区对铁矿的开采较晚。第(3)题,新城区在铁路沿线形成,老城区沿河流分布,均呈带状。
24.【答案】(1)炼铝工业。因为附近 有煤矿和铝土矿,接近原料、燃料供应地;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靠近公路、河流,交通运输便利;处在与当地盛 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及河流的下游,对城市环境 污染较小。
(2)接近消费市场
(3)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交通运输便利;距重工业区较远,污染小 ,环境条件好。
【解析】(1)炼铝工业属于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布局应考虑燃料和原料供应。图中A地附近有煤矿和铝土矿,接近原料、燃料供应地。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靠近公路、河流,交通运输便利。处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及河流的下游,对城市环境污染较小。
(2)图中B地位于居民区,消费市场广大,适宜布局食品、服装等轻工业。
(3)新型工业园区以电子工业为主,需要靠近科技人才丰富区。C地区接近大学城,科技力量较强。电子工业对交通、环境要求高。C地交通运输便利,距重工业区较远,污染小 ,环境条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