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 导入新课:
请大家来猜一副对联,看它写的是那一座建筑?
上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
下联:山形六七里,亭影不孤
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有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 亭影不孤”是后人都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来感受它的魅力!
(板书课题,作者)
2、 整体感知:
1、“醉翁”是谁?为什么叫“醉翁”?
2、思考:仅仅是酒醉吗?“醉翁”之“醉”由何而生?
三、赏析课文:
(一)“醉”于山水
(“在乎山水之间也”,文章山水之景主要在那几段?)
1、请一个同学朗读第一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①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山”“水”“亭”
如:A:山: 先写 “环滁皆山也”写出山的“多”;再写“西南诸峰”——“尤美”“深秀”水: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潺潺” “泻”
亭:主要是写它的形状,用了一个“翼”,(“翼”是什么意思?去掉可以吗?)
不可以,一个“翼”字把亭写活了,有一种跃跃欲飞之态,让亭具有了生命。富于动感
小结: 层层剥笋的形式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由远及近,描写了醉翁亭四周优美的景色,让作者深深的陶醉。
2、齐读第二自然段,①这一段写到了那写景?写景的顺序与前面相同吗?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②、请你选择一幅喜欢的景物,用语言把它描写下来。
我先给同学开个头: 我选择冬天的景“水落而石出者”
冬天到了,山寒水瘦,水位渐渐下落,那些躺在水底的石头裸露出来,鱼儿自由地游来游去,似乎和游人在嬉戏,多美的一幅画面啊!
我抓住了作者所写景物的特点,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下面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学生先准备,然后教师请几位同学读自己所写的片段,请学生点评。
③这么美的景,我们在欣赏的时候都被陶醉了,那么当时身临其境的作者的心情如何?请从一二两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小结:这么美的景,作者也深深地 “醉”了,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无穷的“快乐”。
(二)“醉于人事”
山山水水,花草树木,让作者感觉醉“乐亦无穷”。除了山水之景外,还有没有别的事物令作者“陶醉”呢?
著名作家茅盾曾说:人是景的灵魂景中没有了人的活动,景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那么本文有没有写到人事活动呢?
1、默读这一段,说说写了那些场景与活动?试用文中的语句概括。
(也可以这样来,这段有几句话?没具有相似点吗?引出“也”,它一般放在判断句的末尾,可以翻译为;这就是……,学生归纳出以后,“这”一般指前文内容。)
学生赏析: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有人说这一段描写生活气息浓厚,最具有人情味。像“滁人游”,人们或“负”或“行”,或“歌”或“休”,或“呼”或“应”,老老少少,快活自在,多么快乐温馨啊!
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州的富足。
同样,射饮弈棋,杯盏交错,起坐喧哗,是那样的随意而快乐啊
2、 众人都表现的非常快乐,他们的父母官“太守”有何表现?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矣”,太守被这眼前祥和温馨的景象陶醉了。醉在百姓的欢乐中,最在这种官民同乐的氛围中,也乐在其中了。
四、探究主题:
1、同学们,作者醉于山水之景,醉于人事活动,实际是借“醉”来写“乐”,那么作者真正“乐”的是什么?
快速浏览最后一段找出原因。
“醉能同其乐”
2、 本文和《岳阳楼记》同写于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替范仲淹讲话,亦遭贬谪,现在我给出上联,请同学根据《醉翁亭记》的内容填写下联:
上联:范仲淹先天下而忧
下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五、拓展延伸:
欧阳修对于《醉翁亭记》很满意,亲自写在石上,请人来刻。刻好以后,把碑竖在醉翁亭外面,因为欧刻碑文“笔画偏浅”,滁人“恐不能传远”,欲“改刻大字” ,知州王诏请远在颍州的苏东坡用行、草、楷三种字体,写成大字,可在时尚,从此这篇千古美文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来到醉翁亭。
文章有的语言吸引人,有的凭思想感情打动人,还有的凭借气氛来感染人,带着感情自由朗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什么地方触动了你?
(如果学生不能说,就请他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朗读,然后再引导)
如:语言,本文用了许多“也”字,选一段去掉也,发现语气太肯定,不够舒缓;
或者多用了对句,骈散结合,使文章音韵和谐,错落有致。
内容:文中优美的景色让我陶醉。
情感:①官民同乐的氛围让我陶醉,多么融洽和乐!②作者的旷达情怀让我触动很大,他被贬官,却如此的旷达乐观。拥有如此胸襟的还有哪些人?
总结:同学们,人生难免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习范仲淹、欧阳修豁达的胸襟,树立积极的乐观态度,走过人生的花季!
PAGE
228、醉翁亭记(助学稿)
第二课时
班级:八( ) 姓名: 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理清本文景物描写的思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课前预习
1、积累文言词汇。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三、课内导学
(一)研读课文
1、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问:“醉翁”是谁?问什么取号为“醉翁”?
2、仅仅是酒醉吗? 醉翁的“醉”由何而生?
(二)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①找出课文中写景语句,说说作者描绘了那些景物?哪个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朗读写景文字,品味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醉翁“的情趣仅仅是陶醉于美景吗?他还醉于什么?
3、以醉写乐,乐在其中,作者真正在乐什么?
4、欧阳修被这里优美的景色、快乐的人事深深地陶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我们诵读此文也也能感受到深深的醉意?自由朗读课文。
四、当堂训练 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与“宴酣之乐”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驱之别院 C.其邻人之父亦云 D.邑人奇之
2.对第一段文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髻”均指老人和小孩。
B.“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以酒浇愁的样子。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事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地写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3.第二段紧扣一个“乐”字来写,用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下列句子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滁人游”的欢悦情景侧面反映了太守治下的政治清明;写“滁人游”,衬托了“太守醉”。
B.“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一句的意思是: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老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C.“醉能同其乐”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D.“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意为:太守说的谁?就是庐陵欧阳修。
五、课后反思:
六、课后作业:
(一)阅读短文,完成下列练习: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子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翻译下面的句子: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段文字均选自《醉翁亭记》,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有一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 。
3.第②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第②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5.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 )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C.山水之乐。 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二)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