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下语文12《长城和运河》知识导学
课文知识点
一、多音字
曲qū(弯弯曲曲) ?qǔ(小曲儿)
折 zhē(折腾)?zhé(折断)
行xíng(行动?)háng(行家)
间jiān(中间)jiàn(间断)
二、近义词
曲折——弯曲 ?奇异——奇特 ?
连绵——绵延 ?闪闪——闪烁 ?
创造——创新 ?驾驶——驾驭
三、反义词
曲折——笔直 ?奇异——平常 ?
天堂——地狱??祖先——后代 ?
出现——隐蔽 ?飘落——上升
四、理解词语
驾驶:操纵(车、船、飞机、拖拉机等)使行驶。
奇异:奇特。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谱写:写作(乐曲等)。
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
五、课文分段
第一节:颂扬了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
第二节:颂扬了京杭大运河的雄奇迷人的风姿。
六、句子解析
1.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长城”比作“巨龙”,形象地展现了长城绵延万里、高踞在崇山峻岭间的雄奇风姿。
2.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东起……西到……”写出了长城绵延万里的特点。长城代表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勤劳勇敢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传颂的,所以说“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这里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这一问一答的形式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自然地引出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的祖先,更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感,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4.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运河和绸带都具有“扁、柔、有光泽”等特点,把“运河”比作“绸带”,形象而又贴切,生动地表现出京杭大运河的美丽多姿,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赞美之情。
七、问题归纳
1.文中的两大奇迹指的是什么?
文中的两大奇迹指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2.它们为什么被称为“人间奇迹”?
因为长城和运河历史悠久、工程宏大而艰巨,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3.这首诗歌有什么写作特点?
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有:①运用反复的方法。两部分的开头两行相同,结尾两行也相同,突出强调了叙述的主体:长城和运河,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升华。②运用了恰当、生动的比喻。把“长城”比作穿行在大地的“巨龙”,把“运河”比作飘落在大地的“绸带”,将雄伟的长城、迷人的运河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③语言非常凝练。例如,“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区区二十几个字,就写出了长城雄伟壮观的特点;再如,“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寥寥数语就写出了京杭大运河迷人的特点。
4.这首诗歌讴歌了什么?颂扬了什么?
本文是一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讴歌了长城和运河的雄伟壮丽,颂扬了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八、课文主题
这首饱含爱国情感的诗歌,运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万里长城与京杭大运河的雄伟壮丽,赞扬了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勤劳和智慧。
九、教材课后习题
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找找有关资料,并选择一个向大家介绍。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课文解析
本文是一首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诗。诗歌颂扬长城、运河的雄伟壮丽,歌颂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
诗歌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描写长城与运河。每部分皆为八行,结构相同,一、二行与七、八行诗句相同,三到六行集中概括勾勒长城、运河的雄姿。?
诗歌每部分起始皆为:“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我的眼前。”交代了观察的独特视角,在广袤的蓝天俯视祖国河山。接着描述了奇在何处,异在哪里?睹物思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诗人用设问的句式结束每段诗,充满民族自豪感。?
第一部分写长城的奇异:它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婉蜒;它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万里;它是无数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谱写的不朽诗篇。?
第二部分写运河的奇异:它像绸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它“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纵贯南北五千里;它是几百万人民心血谱写的动人诗篇。
图文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