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5鲁教版 第四单元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选修5鲁教版 第四单元 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17 07:32:13

文档简介


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
                     减灾防灾的涵义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通过“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持续扩大。全省有林地面积达2 09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8.29亿立方米。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黑龙江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杜绝了“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农田庇护率达到75%以上。营造水保林面积达1 185万亩,治理侵蚀沟2.3万条,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6 946.5万亩,基本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思考探究:(1)我国“三北”防护林防御的主要是什么自然灾害?
提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2)我国“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属于哪一种防御措施?
提示:工程措施。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减灾防灾的概念
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并减轻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2.减灾防灾的核心
在于减,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3.实现条件
(1)有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2)有赖于人的观念的进步。
(3)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4.意义
(1)减灾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
(2)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3)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5.原则
(1)减灾防灾工作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2)注意减灾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减灾防灾为什么以“减”为核心
强调“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因为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异常变化的结果,如台风过境、地震发生和火山喷发时造成的灾害。这些灾害是人类无法拒绝的,但通过预防措施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还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规范人类的活动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
再者,减少损失,实际上相当于增加了国内生产总值,因此减灾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减灾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所以说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而不是“杜绝灾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世纪最后十年的“国际减灾十年”和“国际减灾战略”活动,倡导科学的减灾观,有利于指导科学减灾防灾,据此回答1~2题。
1.“国际减灾战略”倡导的科学减灾观念是(  )
①减少灾害 ②战胜灾害 ③杜绝灾害 ④减轻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关于国际减灾精神的叙述正确是(  )
A.防灾意识是核心 B.灾后救援是核心
C.国际合作是途径 D.灾后救援是重点
解析:1.C 2.C 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国际合作是减灾的重要途径。
3.减灾防灾的核心是“减”,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减灾是一种理想化的理念,在目前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B.只要科学技术提高了,我们就可以避免、杜绝各种自然灾害
C.准确预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减灾防灾的关键
D.减灾防灾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解析:选D 只要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人的观念不断进步,人们就可以预防和减轻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不可能杜绝各种灾害的发生;同时准确预测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是不可能的。
               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个人行为和国际努力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4月,中国南方出现持续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风雹等灾害,截止到4月18日,已导致湖南省6人死亡,73.4万人受灾。大风冰雹造成1 336间房屋倒塌。
思考探究:当你遭遇洪灾时,应怎么办?
提示:若能逃脱:应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若不能逃脱:应借助木制家具、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社会行动
(1)加强自然灾害科学研究。
(2)实施减灾工程。
(3)制定减灾规划,健全灾害管理的法规。
(4)开展社会减灾教育,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5)加强国际合作。
2.个人行为
(1)原则:拯救生命优先。
(2)保持健康的心态:镇静;有团队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
(3)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
3.国际减灾十年
(1)时间:1990~2000年。
(2)目的:减轻自然灾害给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重点:针对地震、飓风、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
(4)意义:培育了一种灾害预防文化,提高了减灾在政治中的地位。
4.国际减灾战略
(1)提高公众对灾害危险性的认识。
(2)政府对减轻灾害损害做出承诺。
(3)在减灾实施活动中确保公众的参与。
(4)加强社区减灾网络建设。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应对主要自然灾害的方法和应急措施
1.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
(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
(2)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能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所示:
2.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正确方法
(1)发生时间: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
(2)注意地区:暴雨过后的山区、半山区的村庄。
(3)自救措施:
①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②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③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3.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1)防洪准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洪准备,以起到有备无患、增加生存机会的作用。
(2)洪水应急:洪水应急应抓住高处、坚固、漂浮物。
(3)洪水中的救助:洪水中的救助,应抓住游泳、科学地控水、人工呼吸等重点,以互救为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列叙述属于减灾防灾中社会行动的是(  )
①实施减灾工程 ②加强自救、互救的训练 ③提高全民减灾意识 ④灾难降临时保持健康的心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 要注意区别减灾防灾中的社会行动和个人行为。社会行动是政府领导做的工作,而不是个人行为,个人行为是个人在灾难中应该怎样做。
2.灾难降临时非常有效的减灾行为是(  )
A.自救和互救 B.保持健康的心态
C.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D.普及减灾科学知识
解析:选A 当灾难降临时,自救和互救是非常有效的减灾行为,平时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在性命攸关的时刻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3.读下图,回答问题。
(1)个人在灾难中应注意什么重要问题?
(2)根据图示内容说出在火灾中应怎样逃生?
解析:本题以插图的形式考查了个人应对灾难时应注意的问题及在火灾中逃生的主要手段,解题时注意从图中分析相关逃生手段和注意问题。
答案:(1)①遵循拯救生命优先的原则;②保持健康的心态;③科学地开展自救和互救行动。
(2)①勿乘电梯,走安全门;②湿被蒙头;③发出求救信号。
4.(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2)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
解析:第(1)题,由地面气压场分布图可知,成都南部为低压,先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即为成都的风向,成都北为高压,且等压线较密集,说明成都北侧的冷空气势力强,且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冷锋。冷锋过境能带来大风、降温、暴雨天气。第(2)题,四川盆地边缘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暴雨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滑坡、泥石流的自救要点:①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②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③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的两边跑;④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⑤扎营时,不能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及河道弯曲、支流汇合处扎营。
答案:(1)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
(2)滑坡、泥石流。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P76活动提示 1.不正确。过分夸大自然的威力,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宿命论的表现。
2.不正确。减灾防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减灾防灾工程的实施既需要政府领导下的全社会行动,也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个人参与。
3.不正确。自然灾害的发生、分布非常复杂,要尊重事实,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4.不正确。 同第3题。
5.不正确。灾难救助中,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财产,更要关心他人的生命、财产。                         
6.不正确。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
7.不正确。要尊重事实,不能心存侥幸。
8.不正确。面对自然灾害不该畏惧、逃避,而是应该积极应对。
9.不正确。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防灾工程只能减轻、减少灾情,而不能“战胜自然”“杜绝灾害”。
10.正确。灾前措施是减灾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是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                         
一、选择题
(北京高考)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紧急救援强度在短期内突然升高、迅速降低甚至停止这一特点,说明此类灾害是突发性的,并且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洪涝最符合此特点。第2题,完善城市功能区划能降低灾害损失,如生产危险品的工业应远离居民区布局;房屋加固能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直接降低地震对房屋的破坏程度,从而减少灾害损失,降低救灾活动强度;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紧急救援工作的开展;避灾自救技能培训能提高居民的自救和他救能力,减少人员伤亡。故选项D正确。
2016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4.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解析:3.A 4.C 第3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第4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垂直于山沟向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泥石流。
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
①训练爬高能力 ②预备钢制家具 ③听汛期天气预报 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 ⑤学会游泳 ⑥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④⑤⑥
6.下列洪水应急方法错误的是(  )
A.登上大树 B.爬到电线杆上
C.抓住木板等漂浮物 D.尽量跑到高坡上
7.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解析:5.B 6.B 7.D 钢制家具易沉入水中,不适宜防洪;爬到电线杆上,可能导致触电;对落水人员应及时救治。
二、综合题
8.由于灾难事故而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用身边的木棒等坚硬物体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9.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监测显示,2016年5月25日至29日,安徽南部有184个乡镇雨量超过100 mm,最大降雨量出现在休宁徽州高速公路站,为206.3 mm。其中,旌德县于28日上午遭强降雨侵袭,8~9时的小时降雨量达34.9 mm,全天累积降雨量为121.5 mm,达到大暴雨量级。境内徽水河等主要干支流水位上涨迅速,造成洪水泛滥。损失巨大。
(1)当遭遇突发洪水时,个人应怎样做才能获得逃生的机会?
(2)在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的个人和家庭,应如何做好防洪准备?
解析: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下游,针对洪水灾害,灾中逃生要尽量逃向高处,灾前要关注天气预报,学习游泳、划船等基本技能,准备应急物资等,并以保护生命安全为核心。
答案:(1)不能惊慌失措,而应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顶部、大树、山丘或高坡等。
(2)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③准备逃生物资等。
课件33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九)”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九) 深入理解减灾防灾
一、选择题
(北京高考)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紧急救援强度在短期内突然升高、迅速降低甚至停止这一特点,说明此类灾害是突发性的,并且容易造成较大人员伤亡。洪涝最符合此特点。第2题,完善城市功能区划能降低灾害损失,如生产危险品的工业应远离居民区布局;房屋加固能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直接降低地震对房屋的破坏程度,从而减少灾害损失,降低救灾活动强度;组建志愿者队伍有利于紧急救援工作的开展;避灾自救技能培训能提高居民的自救和他救能力,减少人员伤亡。故选项D正确。
2016年6月的一个周末,有20多名“驴友”通过网络自发组织,去邻近的浙江一山区探险旅行。傍晚他们就在山沟一个水道弯曲处的平地上搭上帐篷扎营过夜。夜里突发山洪,一名女性驴友在这次山洪中死亡。据此完成3~4题。
3.造成这个事故的原因之一是防洪准备不充分,具体表现为(  )
A.没有关注天气预报,不该在雨季去山区探险
B.没有事先进行登高、快跑能力训练
C.没有准备好急救药品
D.没有学会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救生技能
4.当这样的山洪来临时,人们最好的逃生方法是(  )
A.迅速顺着山沟向低处跑
B.迅速朝山洪来向的山沟高处跑
C.迅速向垂直于山沟的高处跑
D.迅速找到树枝漂浮不下沉
解析:3.A 4.C 第3题,雨季发生山洪、地质灾害的概率大,不宜去山区探险旅游。第4题,山洪突发性强、速度快,且有异于一般洪水,垂直于山沟向高处跑能最快地躲避泥石流。
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7题。
5.下列属于个人或家庭防洪准备的是(  )
①训练爬高能力 ②预备钢制家具 ③听汛期天气预报 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 ⑤学会游泳 ⑥学会救生演习的知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④⑤⑥
6.下列洪水应急方法错误的是(  )
A.登上大树 B.爬到电线杆上
C.抓住木板等漂浮物 D.尽量跑到高坡上
7.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解析:5.B 6.B 7.D 钢制家具易沉入水中,不适宜防洪;爬到电线杆上,可能导致触电;对落水人员应及时救治。
二、综合题
8.由于灾难事故而死亡的人中,立即死亡者不到1/3,而大部分的死亡者属于“丧失生命机会”的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下面在灾害发生时的做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判断理由。
(2)结合下图说明地震后被埋压时如何进行自救?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中内容。第(1)题,①顺泥石流方向跑;②藏在大石后;③用毛巾掩住口鼻匍匐前进;④离开桥梁;⑤抱头屈膝躲在屋梁下;⑥躲避在墙角,头顶棉被。第(2)题,结合图形内容可知,地震发生后若被埋压,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用木棍支撑、包扎伤口、敲击水管和静卧。
答案:(1)①不正确。顺着泥石流的方向逃跑会被掩埋。
②正确。山崩时躲在巨石背后,以防被乱石击伤。
③正确。发生火灾时地面可获得氧气,匍匐前行可逃离火场。
④正确。洪水来临时应远离河流和桥梁。
⑤不正确。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⑥正确。屋角稳定,不易倒塌;头顶棉被,保护头部。
(2)首先,用身边的木棒等坚硬物体把上覆块体支撑牢固,以防继续塌落;其次,要处理好伤口,以防失血昏迷;再次,用石块敲击掩埋的物体求救;最后,要保存体力,等待救援,不能惊慌失措,大喊大叫。
9.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监测显示,2016年5月25日至29日,安徽南部有184个乡镇雨量超过100 mm,最大降雨量出现在休宁徽州高速公路站,为206.3 mm。其中,旌德县于28日上午遭强降雨侵袭,8~9时的小时降雨量达34.9 mm,全天累积降雨量为121.5 mm,达到大暴雨量级。境内徽水河等主要干支流水位上涨迅速,造成洪水泛滥。损失巨大。
(1)当遭遇突发洪水时,个人应怎样做才能获得逃生的机会?
(2)在洪水危险区和多发区的个人和家庭,应如何做好防洪准备?
解析: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下游,针对洪水灾害,灾中逃生要尽量逃向高处,灾前要关注天气预报,学习游泳、划船等基本技能,准备应急物资等,并以保护生命安全为核心。
答案:(1)不能惊慌失措,而应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顶部、大树、山丘或高坡等。
(2)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③准备逃生物资等。
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
    
                     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
思考探究:(1)我国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2)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提示: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减灾防灾模式
(1)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方式:面临重大灾害
2.基本目标
(1)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2)加强对灾害科学的研究和认识,促进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因地制宜地实施减灾对策。
(3)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止灾情扩展,增强全社会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我国的救灾方针和救灾管理体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列有关我国减灾防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
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
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
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
解析:选B 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御灾害。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
2.实施减灾防灾对策要因地制宜,下列对策不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上海市要注意采取防止地面沉降的措施
C.我国西南地区要建设护坡工程和抗震工程
D.四川盆地大力植树造林,防治沙尘暴
解析:选D 四川盆地由于多年耕作,自然植被较少,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较为严重,应注重植树造林,四川盆地北有秦岭、大巴山阻挡,受沙尘暴影响很小。
3.读灾后恢复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填上相应的内容。
(2)我国多年来坚持的防灾抗灾工作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救灾工作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减灾的主要管理部门是________。
(4)我国农业保险的主要险种有水稻保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奶牛保险、________和畜禽保险等。
解析:本题考查灾后恢复的基础知识,要求掌握灾后恢复的核心措施、目标、方针、管理部门等基本知识。
答案:(1)从上至下依次为: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 生命线 生产线 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
(2)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3)民政部
(4)小麦保险 棉花保险 生猪保险 养鱼保险
                     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行动和成就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2013年11月,被誉为我国“绿色长城”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走过了35周年,如今这项工程已取得令世人瞩目成就。该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该工程建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思考探究: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有哪些?
提示:提高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防治沙尘、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和生产生活条件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
时间
防灾减灾工作
20世纪50年代初
大规模的江河治理建立一定规模的防灾工程体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加强地震灾害监测、预防的组织领导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注重建立健全防灾减灾的法律、规划及对自然灾害的管理工作
1989年
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成立
1997年11月
成立国家减灾中心
2.我国的减灾防灾的行动
(1)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
(2)开展减灾工程建设。
(3)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4)加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
(5)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研究。
(6)进行减灾宣传教育。
3.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1)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
(2)成功抗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
(3)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4)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中国政府已在全国建立了100多个减灾研究机构。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我国的主要减灾工程
工程名称
主要措施
取得的成就
长江防洪
体系建设
工程  
①中下游:治理支流、加固干流堤防;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②上游: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③建设三峡工程
提高了防洪标准和能力,减轻了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的威胁,改善了生态环境
“三北”防
护林体
系工程
①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②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带、片、网相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相结合
①防风固沙、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
②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较大改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淮河流域
治理工程
①治理上中游水土流失;②除险加固病险水库、河堤;③疏通河道
经历洪水和旱灾考验,治理任务仍然艰巨
二、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成就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国减灾防灾成就的一大表现,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归类法把握我国重大减灾项目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读淮河水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和所学知识从自然角度分析淮河多水灾的原因。
(2)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简述其洪涝的整治措施。
解析:第(1)题,河流流域多水灾的自然原因应从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地形及气候等方面综合考虑。第(2)题,由于季风的强弱不均,引起锋面雨带移动快慢不同,从而导致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整治淮河洪涝的措施因地段不同而不同。
答案:(1)支流多,落差小,河道弯曲狭窄,湖泊淤积,暴雨频繁。
(2)锋面雨带移动快慢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退耕还湖、修筑大堤;下游开凿入海新河。
2.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长江支流众多,基本上南北对称,一般年份,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与我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5月份位于南岭一带,长江南岸各支流进入汛期;6月份,锋面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北岸支流和干流开始进入汛期。这种支流的南北分布和雨带自南向北的推移规律,使南岸支流与北岸支流涨水的时间错开,加之沿长江地带有洞庭湖、鄱阳湖等众多湖泊对洪水起调节作用,干流不至于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大洪峰。但在1998年夏季,锋面雨带在长江流域活动时间过长,并且长江流域普遍出现暴雨,南北支流普遍涨水,与上游的洪水共同汇入长江,使干流水量大增,引发了特大洪水。
(1)一般年份,对长江干流水量起天然调节作用的两个因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资料1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资料2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资料3反映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长江洪水灾害,写出我国加强防洪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三例)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和图可以总结出一般年份长江不会出现过大洪水的原因。第(2)、(3)、(4)题,分别根据图中资料1、2、3分析长江流域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产生原因。第(5)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应联系教材内容作答。
答案:(1)中游支流南北分布 雨带由南向北推移
(2)河源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扩大 过度放牧
(3)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蓄水能力降低,调节功能减弱 围湖造田
(4)森林减少,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加剧 乱砍滥伐森林
(5)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加固长江堤防;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
一、选择题
1.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 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解析:选B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海防林工程的作用是防风抗灾和固岸;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的作用是防洪;修建“西气东输”管道和兴建大亚湾、阳江核电站是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我国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交界地区形成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的灾害系统。据此完成2~3题。
2.造成该地区灾害系统的原因有(  )
①该地区地震频发,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突发 ③人类活动大肆砍伐森林是该地区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④滑坡导致地壳产生强烈的振动,产生地震,加上多暴雨,进而形成泥石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防止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采取的正确的防御措施有(  )
①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②退林还耕 ③实施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④修筑梯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2.A 3.C 第2题,西南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故选A项。第3题,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有:(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此外,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故选C项。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建设。据图完成4~5题。
4.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是针对下列灾害中(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崩塌 ⑤山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图中边坡上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  )
A.加速径流 B.保持水土
C.促进蒸发 D.美化环境
解析:4.C 5.B 挖方边坡、护栏、碎落台可以防止滑坡、崩塌;排水边沟可减轻泥石流和山洪灾害危害。挖方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拦截泥沙,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京珠高速广东粤北段沿线受灾,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A.a    B.b
C.c     D.d
7.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冲锋舟 B.食品
C.矿泉水 D.棉衣
解析:6.B 7.A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a为南宁,b为长沙,c为武汉,d为郑州。粤北段高速离长沙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
二、综合题
8.(福建高考)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料大小一般为5~50 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解析:冰雹为固体降水,对地面的破坏极大,不仅会击毁农作物,还可击伤人畜及房屋等建筑物。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答案: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9.农业气象灾害是由于不利气象条件的出现而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下图为2013年2月初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预估与防御重点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依据图示分析任意两种农业气象灾害对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2)请你谈谈如何预防B、C两地的旱情。
解析:第(1)题,A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容易发生大风降温、降雪等灾害,强降温可能使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降雪可能压倒棚圈、掩盖草场,导致牲畜食物不足。B位于华北地区,主要干旱灾害是春旱,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小麦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而锋面雨带尚未到达,导致土壤缺水,影响小麦返青生长,造成旱灾。C位于云贵高原地区,主要干旱灾害是在冬、春季,这里是湿润区,石灰岩分布广,多溶洞、地下河,导致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造成地面作物缺水的情况。D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湿渍灾害是指冬季低温阴雨天气,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正在拔节,油菜陆续抽薹,抗寒能力下降,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将使在田作物根系活力下降,植株生长缓慢,茎干水分增多,抗倒伏能力减弱,病害发生加重,造成减产。第(2)题,B、C两地地表水缺乏,所以要整修水利,充分利用地表水,打机井,适当利用地下水,优化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培育耐旱作物,提高抗旱能力。
答案:(1)A-强降雪易使棚圈损毁倒塌,掩盖草场,强降温会使作物和牲畜受冻害严重;B-对冬小麦返青生长不利;C-春播用水紧张,影响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生长发育;D-影响油菜、冬小麦等越冬作物正常生长。(任答两种)
(2)积极整修水利、开发水源(兴修水利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作物耐旱抗灾的能力等。
课件28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十一) 我国的减灾防灾
一、选择题
1.下列工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
①兴建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 ②兴建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③修建“西气东输”管道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 ⑤兴建广东大亚湾和阳江核电站 ⑥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⑥
C.①②③⑥ D.②③④⑤
解析:选B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首要任务是防洪;长江、黄河中上游防护林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海防林工程的作用是防风抗灾和固岸;加固长江、黄河、珠江大堤的作用是防洪;修建“西气东输”管道和兴建大亚湾、阳江核电站是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我国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交界地区形成以地震、泥石流、滑坡为主的灾害系统。据此完成2~3题。
2.造成该地区灾害系统的原因有(  )
①该地区地震频发,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促使滑坡、泥石流突发 ③人类活动大肆砍伐森林是该地区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④滑坡导致地壳产生强烈的振动,产生地震,加上多暴雨,进而形成泥石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防止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采取的正确的防御措施有(  )
①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②退林还耕 ③实施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改善生态环境 ④修筑梯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2.A 3.C 第2题,西南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故选A项。第3题,地质灾害的防御措施有:(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此外,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故选C项。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建设。据图完成4~5题。
4.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是针对下列灾害中(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泥石流 ④崩塌 ⑤山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5.图中边坡上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  )
A.加速径流 B.保持水土
C.促进蒸发 D.美化环境
解析:4.C 5.B 挖方边坡、护栏、碎落台可以防止滑坡、崩塌;排水边沟可减轻泥石流和山洪灾害危害。挖方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拦截泥沙,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京珠高速广东粤北段沿线受灾,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A.a    B.b
C.c     D.d
7.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A.冲锋舟 B.食品
C.矿泉水 D.棉衣
解析:6.B 7.A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a为南宁,b为长沙,c为武汉,d为郑州。粤北段高速离长沙最近。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冲锋舟。
二、综合题
8.(福建高考)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料大小一般为5~50 mm。月雹日指某月降雹的天数。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
解析:冰雹为固体降水,对地面的破坏极大,不仅会击毁农作物,还可击伤人畜及房屋等建筑物。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主要是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答案: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9.农业气象灾害是由于不利气象条件的出现而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的自然灾害。下图为2013年2月初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农业气象灾害预估与防御重点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依据图示分析任意两种农业气象灾害对所在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
(2)请你谈谈如何预防B、C两地的旱情。
解析:第(1)题,A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容易发生大风降温、降雪等灾害,强降温可能使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降雪可能压倒棚圈、掩盖草场,导致牲畜食物不足。B位于华北地区,主要干旱灾害是春旱,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小麦等作物生长需水量大,而锋面雨带尚未到达,导致土壤缺水,影响小麦返青生长,造成旱灾。C位于云贵高原地区,主要干旱灾害是在冬、春季,这里是湿润区,石灰岩分布广,多溶洞、地下河,导致地下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造成地面作物缺水的情况。D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湿渍灾害是指冬季低温阴雨天气,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正在拔节,油菜陆续抽薹,抗寒能力下降,持续低温阴雨天气将使在田作物根系活力下降,植株生长缓慢,茎干水分增多,抗倒伏能力减弱,病害发生加重,造成减产。第(2)题,B、C两地地表水缺乏,所以要整修水利,充分利用地表水,打机井,适当利用地下水,优化水资源配置,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培育耐旱作物,提高抗旱能力。
答案:(1)A-强降雪易使棚圈损毁倒塌,掩盖草场,强降温会使作物和牲畜受冻害严重;B-对冬小麦返青生长不利;C-春播用水紧张,影响小麦、油菜、蚕豆等作物生长发育;D-影响油菜、冬小麦等越冬作物正常生长。(任答两种)
(2)积极整修水利、开发水源(兴修水利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分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作物耐旱抗灾的能力等。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5月1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遥感卫星三十号将主要用于科学试验、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
思考探究:遥感技术可用于哪些自然灾害的监测?
提示:台风、沙尘、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森林火灾、赤潮等突发性灾害的发现。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减少防灾的各种措施
(1)基本途径:依靠科技进步。
(2)重要途径: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提高全民减灾防灾意识,协调人地关系。
(3)指导方针:预防为主,加强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报,大力推动减灾防灾系统工程建设。
(4)法制规范:以科学的观念和法制的力量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减灾措施体系
二、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
就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
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
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
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
  [拓展提升]
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性防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工程”,在于“软件”和“硬件”的差别。
(2)联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回答1~2题。
1.在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是(  )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2.在干旱地区修建水库可以起到的减灾作用有(  )
A.改变地表环境,提高灾害强度
B.控制灾害与人口的直接相遇
C.改变水循环,提高抗灾性能
D.消除旱灾灾情
解析:1.A 2.C 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范畴。修建水库可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求,提高抗灾性能。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面沉降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华北地区尤为严重,累计损失高达三千多亿元。
材料二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附近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分布图(单位:mm)。
(1)指出图示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主要成因。
(2)针对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除了加强宣传和监测外,你还能为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面下沉或地陷,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所致。图中东北部为主城区,区内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发生沉降,所以图示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点是沉降幅度由东北向西南减小;沉降幅度由城区向四周减小。第(2)题,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所致,所以地面沉降防治工作应从合理使用水资源的角度分析。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开采层位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公众参与。
答案:(1)特点:沉降幅度由东北向西南减小;沉降幅度由城区向四周减小。(距主城区越近沉降幅度越大,靠近河流的地方沉降幅度较小)
成因:城区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发生沉降。
(2)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开采层位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公众参与。
                     科学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科技日报北京2016年1月17日电 经过历时两年的科研攻关,中国计量院解决了我国气象观测量值溯源难题,使风云气象卫星红外遥感测温有了精准的“刻度尺”。 该科研项目“风云气象卫星红外遥感亮度温度溯源标准研究”近日通过了专家验收。
思考探究:气象卫星在台风监测中有何作用,试举例说明?
提示:如台风发生后可随时跟踪,并向受灾地区发出警报。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遥感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1)重大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技术:遥感技术。
(2)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组成:卫星、地面接收站、空间信息交换中心、区域监测网络应用系统。
(3)应用:及时为救灾行动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火灾跟踪、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
3.地理信息系统在综合减灾中的应用
(1)实质:集成与减灾防灾有关的多种数据库和模型库,构成功能强大、快速高效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2)用途:
①模拟和预测灾害的发生发展情景。
②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预案制定。
③灾情实况评估和抢险救灾决策。
④灾后重建决策。
(3)案例: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
①基础:网络GIS。
②功能:信息服务、洪水预报、淹没分析、指挥调度等。
4.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1)趋利避害:
①基本手段: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
②技术支持
③成果
(2)化害为利:
将自然灾害强大的力量从致灾的方向引向造福的方向。例如,城市的雨洪调蓄。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3S”技术及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
(RS)
监测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形成和发展过程;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突发性灾害,如赤潮等;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以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全球定位系统(GPS)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GIS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害程度作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实况监测并作出评价,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拓展提升]
卫星是重要的遥感平台,可以通过我国近年发射的卫星成为防灾减灾的“千里眼”,进一步理解遥感技术的作用,如下表所示:
卫星系列
主要作用
气象卫星
天气分析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候分析与预测以及火灾、雪灾、沙尘暴的监测
资源卫星
灾情评估、灾害区域动态监测和管理以及为防灾、减灾规划提供信息支持等方面
海洋卫星
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和环境综合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江苏高考)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在震后救灾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发挥了重要作用。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1~2题。
1.BDS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芦山地震与2008年汶川8.0级地震震中位置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但芦山地震造成的损失较小,主要原因有(  )
①震级较低 ②提前预报 ③防震意识强
④救援及时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D 2.B 第1题,本题的关键在于材料中“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故选择③④两项,而①项为遥感的主要作用;统计灾区经济损失,需要GIS的参与。第2题,①芦山地震7.0级相比汶川地震8.0级震级较小;②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预报较为困难,未能提前预报,故排除。③防震意识强、④救援及时,在汶川地震以后,无论政府还是个人,抗震意识增强、反应及时,有效降低了损失。
RS、GIS、GPS等现代化技术是灾害防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技术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监测手段,主要是(  )
①遥感技术 ②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比人工监测(  )
①获取资料大 ②受地面限制少 ③获取信息量大
④探测范围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3.C 4.A 第3题,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主要监测手段是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第4题,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受地面限制少、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特点。

P81活动提示 1.1月份白色区域比4~5月份大,绿色区域面积比4~5月份小。1月份为冬季,植物生长不旺盛,并且地面上有冰雪覆盖。4~5月份气温上升,冰雪融化,卫星影像图上白色区域变小;同时气温回升利于植物生长,从而使绿色区域变大。
2.被滑坡体阻断的河流,其上游方向在图的左上方,即西北方向。因为位于滑坡体西北方的易贡湖水面从4月13日到5月9日处于扩大之中,说明河流从西北方向注入易贡湖。
3.该案例充分体现了卫星遥感在监测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优点,尤其是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更能体现遥感技术的优越性。 
      
 一、选择题(天津高考)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回答1~2题。
1.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
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
D.建防护林
2.不能有效防御风暴潮灾害的非工程性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    B.进行防灾演练
C.制定防灾预案 D.加固沿海堤坝
解析:1.C 2.D 第1题,题干突出强调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A选项中完善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警报,及时作出防范措施,减轻危害,但不能有效抵御风暴潮;围海造田可能加剧风暴潮的危害;建防护林也能抵御风暴潮,可以抵御大风,但不能抵御海水涌向陆地,并且目前还没有适合在北方海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植被类型(盐碱度高),亚热带或热带地区的红树林海岸可有效防御风暴潮灾害;修筑沿海堤坝可有效防御海水涌向陆地且效果直接、明显,并与题干相符,故选C项。第2题,加固沿海堤坝能有效防御风暴潮灾害,但属于工程性措施。
当地时间2016年5月17日下午5时,斯里兰卡暴雨引发泥石流,席卷三处村庄,造成大规模掩埋。18日为止的官方死亡人数为35人,但救援人员称可能另有150多人已遭泥石流活埋。据此回答3~4题。
3.政府欲获取此次泥石流地区图像信息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信息高速公路
4.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正确做法是(  )
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②植树造林,减小滑坡和泥石流的频率和强度
③陡坡地开山采石,可减少滑坡发生
④砍伐森林,让地表水畅流,可减少泥石流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A 4.A 第3题,要快速的获取该区域的图像信息,要利用遥感技术。第4题,防御地质灾害要综合采取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监测预报水平,是非工程性措施的重要内容。植树造林可以增强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陡坡开山采石,砍伐森林则会诱发滑坡、泥石流。
全球定位系统(GPS)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据此完成5~7题。
5.森林发生火灾时,GPS的主要作用是(  )
A.交通导航     B.绘制地图
C.灾情跟踪 D.通讯联络
6.救灾物资空投,利用GPS主要是为了(  )
A.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B.提高空投精确度,让救灾物资尽快投入使用
C.缩短空投距离
D.减少人员伤亡
7.利用GPS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监测的对象主要是(  )
A.海陆分布的变化
B.地球内部岩浆的活动情况
C.地壳的运动状况
D.灾情的发展
解析:5.C 6.B 7.C 本组题主要考查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由于GPS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因此在减灾防灾中可用于交通导航、绘制地图、火灾跟踪、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利用GPS对地震监测主要是监测地壳的运动状况,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二、综合题
8.(全国卷)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美国西部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跃,多地震灾害,即图中甲灾害为地震。飓风是生成于海洋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乙类灾害多出现在墨西哥湾沿岸及大西洋沿岸,此灾害为飓风。第(2)题,预防气象灾害重在加强天气预报,及时躲避,以及加固沿岸堤坝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主要是提高人们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
答案:(1)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发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森林火灾位居破坏森林的三大自然灾害(火灾、病害、虫害)之首,它不仅给人类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图1是我国北方某地区2013年森林火灾频次统计图,图2是某地区火灾发生时的资料图。气象与森林火灾的关系非常密切。
(1)分析判断在火灾发生后,及时获得图2中影像资料的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相比有何优点?
(2)依据材料,从气象因素分析我国北方森林火灾多发的季节和原因。
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出获取信息的技术主要是遥感。它与传统方式相比,主要是获取信息的速度、数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北方的火灾多发生在春季。影响火灾多发的气象要素主要从气温、降水、大风等主要的因素来分析。
答案:(1)遥感(RS)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的特点。
(2)春季。春季气温回温快,气温偏高;春季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多。
课件30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十)”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十)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一、选择题(天津高考)2009年4月14日晚,渤海沿岸发生了一次较强风暴潮。这次风暴潮是由低压系统、向岸风共同引起的,海水涌向陆地,给沿岸地区造成较大损失。读图,回答1~2题。
1.在渤海沿岸,能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
B.围海造田
C.修筑沿海堤坝
D.建防护林
2.不能有效防御风暴潮灾害的非工程性措施是(  )
A.完善预警系统    B.进行防灾演练
C.制定防灾预案 D.加固沿海堤坝
解析:1.C 2.D 第1题,题干突出强调有效抵御风暴潮的措施,A选项中完善预警系统,能提前发布警报,及时作出防范措施,减轻危害,但不能有效抵御风暴潮;围海造田可能加剧风暴潮的危害;建防护林也能抵御风暴潮,可以抵御大风,但不能抵御海水涌向陆地,并且目前还没有适合在北方海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植被类型(盐碱度高),亚热带或热带地区的红树林海岸可有效防御风暴潮灾害;修筑沿海堤坝可有效防御海水涌向陆地且效果直接、明显,并与题干相符,故选C项。第2题,加固沿海堤坝能有效防御风暴潮灾害,但属于工程性措施。
当地时间2016年5月17日下午5时,斯里兰卡暴雨引发泥石流,席卷三处村庄,造成大规模掩埋。18日为止的官方死亡人数为35人,但救援人员称可能另有150多人已遭泥石流活埋。据此回答3~4题。
3.政府欲获取此次泥石流地区图像信息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信息高速公路
4.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正确做法是(  )
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②植树造林,减小滑坡和泥石流的频率和强度
③陡坡地开山采石,可减少滑坡发生
④砍伐森林,让地表水畅流,可减少泥石流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A 4.A 第3题,要快速的获取该区域的图像信息,要利用遥感技术。第4题,防御地质灾害要综合采取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监测预报水平,是非工程性措施的重要内容。植树造林可以增强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陡坡开山采石,砍伐森林则会诱发滑坡、泥石流。
全球定位系统(GPS)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据此完成5~7题。
5.森林发生火灾时,GPS的主要作用是(  )
A.交通导航     B.绘制地图
C.灾情跟踪 D.通讯联络
6.救灾物资空投,利用GPS主要是为了(  )
A.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劳动效率
B.提高空投精确度,让救灾物资尽快投入使用
C.缩短空投距离
D.减少人员伤亡
7.利用GPS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监测的对象主要是(  )
A.海陆分布的变化
B.地球内部岩浆的活动情况
C.地壳的运动状况
D.灾情的发展
解析:5.C 6.B 7.C 本组题主要考查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由于GPS能为全球范围内的用户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及时间数据,因此在减灾防灾中可用于交通导航、绘制地图、火灾跟踪、人员救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利用GPS对地震监测主要是监测地壳的运动状况,从而预测地震的发生。
二、综合题
8.(全国卷)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美国西部由于受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跃,多地震灾害,即图中甲灾害为地震。飓风是生成于海洋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乙类灾害多出现在墨西哥湾沿岸及大西洋沿岸,此灾害为飓风。第(2)题,预防气象灾害重在加强天气预报,及时躲避,以及加固沿岸堤坝等,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预防地震灾害的措施主要是提高人们防灾意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
答案:(1)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发源地。
(2)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森林火灾位居破坏森林的三大自然灾害(火灾、病害、虫害)之首,它不仅给人类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图1是我国北方某地区2013年森林火灾频次统计图,图2是某地区火灾发生时的资料图。气象与森林火灾的关系非常密切。
(1)分析判断在火灾发生后,及时获得图2中影像资料的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相比有何优点?
(2)依据材料,从气象因素分析我国北方森林火灾多发的季节和原因。
解析:从图中可以判断出获取信息的技术主要是遥感。它与传统方式相比,主要是获取信息的速度、数量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北方的火灾多发生在春季。影响火灾多发的气象要素主要从气温、降水、大风等主要的因素来分析。
答案:(1)遥感(RS)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的特点。
(2)春季。春季气温回温快,气温偏高;春季降水少,气候干旱;大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