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选修5鲁教版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选修5鲁教版 第一单元 用辩证观点认识自然灾害(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17 07:36:04

文档简介


第一节初识自然灾害
      
                     自然的力量及其威胁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加拿大摄影记者凯文·弗赖尔拍摄的《台风海燕》夺得第十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年度新闻照片战争灾难类的金奖。该照片反映的是在菲律宾塔克洛班,一名妇女和家人坐在被台风海燕摧毁房屋的阳台上。
思考探究:(1)台风“海燕”的力量来自哪里?
提示:来自自然界。
(2)台风是百害无一利吗?
提示:不是。 还能带来大量降水,缓解旱情,降温消暑。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自然的力量
(1)自然界的巨大力量:
既是推动自然发展演变的动力,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人类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
自然灾害具有双重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掌握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本领,将自然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小限度。
2.自然力量的威胁
(1)呈现方式: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损失的表现:
①主要表现: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②造成难以估量的心理伤害和精神痛苦。
③导致秩序混乱和社会动荡,加重贫困和粮食不安全状况,阻碍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自然界中某些特定物质及物质的运动会产生巨大的能量,通过自然灾害的方式对人类构成全方位的威胁。如下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显示的自然力量是(  )
A.地光       B.彗木相撞
C.闪电 D.火灾
2.图中的自然力量不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
A.损毁高层建筑物 B.击落运行中的宇宙飞船
C.造成通信线路中断 D.损伤牲畜
解析:1.C 2.B 从图片中很容易看出是闪电。闪电会危害人畜生命安全,击毁建筑物,造成通讯设备损坏或通信线路中断,但宇宙飞船是在太空中运行,闪电不会对其产生影响。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印尼东爪哇省克卢德火山爆发使火山灰喷发到10英里高空,并向西和西南方向漂移了300英里,弥漫的火山灰导致空气能见度不足10 m,6座机场被迫关闭,逾20万民众被迫撤离。图为火山喷发的景观图。
(1)火山喷发的能量来自哪里?
(2)材料中的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3)谈一谈你对火山喷发“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句话的看法。
解析: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高温的地下岩浆沿地下通道喷出地表而形成的。第(1)题,火山喷发的能量主要来自自然界蕴藏的巨大力量,它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释放。第(2)题,自然灾害的危害主要表现
在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方面。第(3)题,火山喷发在经济密集区,首先肯定它是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危害,同时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含大量的矿物养分元素,可为人类提供肥沃的土壤、矿产、建材等自然资源。
答案:(1)地球内部的热能。
(2)造成人员伤亡;吞没周围的村镇、田园、建筑、造成财产损失;此外还会造成心理伤害和精神痛苦,导致秩序混乱和社会动荡等。
(3)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火山喷发一方面危害人类,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威胁,并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却又造福人类,为人类提供沃土、矿产、建材、能源和其他资源等。

P5活动提示 应辩证地来看待这位古人。古人认识到的天塌从形成机制上来看就是星际间的天体撞击地球,而地裂缝很大程度上是由地震引起的。了解自己所处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掌握防灾减灾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如果过分地担心而导致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出现精神恍惚,影响到身体健康就没有必要了。
                        
                     自然灾害及其类型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2016年6月9日证实,“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一架战机当天完成飞行表演任务返回驻地途中坠毁,一名飞行员丧生,另一名飞行员生死不明,尚在搜寻中。战机两个黑匣子已经找到。有分析称,事故原因很可能是发动机故障。
思考探究:此次飞行事故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不属于。因为虽然造成了人员伤亡,但不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不具备自然属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灾害
(1)概念: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发展的各类事件。
(2)类型: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3)基本要素:致灾因子、承灾体。
2.自然灾害
(1)概念:自然过程的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秩序混乱,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事件。
(2)致灾因子:纯自然作用或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
(3)分类:
分类方法
具体类型
按成因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人为诱发灾害等
按表现特征
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等
按发展过程
原生灾害、次生灾害等
按承灾体的性质
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
按损失程度
轻度灾害、中度灾害、重大灾害等
3.人为灾害
(1)概念:以人为因素为主导因素造成的灾害。
(2)类型: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生活事故以及战争和社会动乱等造成的灾害。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自然灾害与自然异变的区别和联系
自然异变为自然灾害的诱因,是自然灾害的首要条件,而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导致的一种结果,但并非唯一结果,其相互联系与区别如下表所示:
属性
衡量标准
关系
自然异变
只具有单一的自然属性
变化程度或强度
自然灾害
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二、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关系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都属于灾害,都会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两者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类型
自然灾害
人为灾害
致灾因子
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
承灾体
人类和人类社会
典例
地震、洪涝、风暴潮
生产事故、交通事故、战争、社会动乱
[拓展提升]
(1)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各种灾害大部分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的。灾害的发生首先是自然现象,其次是人类活动的“放大”作用。
(2)一些灾害的表现形式为自然灾害,但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诱发的。如过量采伐森林造成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两条标准、两种属性”理解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判断标准有两条:一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二是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社会秩序混乱,进而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如荒无人烟区的火山爆发只属于自然现象。
(2)自然灾害具有两种属性:自然灾害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种属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根据下面给出的四个事件,完成1~3题。
①无人区的火山喷发 ②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库区地震频发 ③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④某村庄遭遇暴雪
1.以上给出的四个事件中,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四个事件中是由自然与人类活动叠加造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关于这四个事件的对应分类正确的是(  )
A.①按成因属地质灾害
B.②按成因属人为诱发灾害
C.③按承灾体性质属城市灾害
D.④按表现特征属缓发型灾害
解析:1.A 2.B 3.B 第1题,无人区的火山喷发没有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所以不属于自然灾害。第2题,阿斯旺大坝库区的地震是由于人类修建大坝造成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是人们破坏植被造成的;这两者都是自然与人类活动叠加而形成的自然灾害。第3题,①不属于自然灾害;②按成因分类属于人为诱发灾害;③按承灾体的性质属于农业灾害;④按表现特征是突发型灾害。
4.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纵观人类的历史可以看出,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异变,二是人为影响。因此,通常把以自然异变为主因的灾害称为自然灾害,如地震、风暴潮;而以人为影响为主因的灾害称为人为灾害,如人为引起的火灾和交通事故。
一般年份中国灾害损失估计
灾害种类
粮食损失
/亿千克
直接经济损失
/亿元人民币
干旱
200~250
150~200
洪涝
100
150~200
台风、风暴潮
2.5~5
50~60
冰雹与低温
15~25
20~30
森林火灾
50~100
崩塌、滑坡、
泥石流
2.5~5
20~30
风沙和沙漠化
2.5~5
20~30
(1)表中所列的灾害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的有哪些?
(2)把表中的灾害用所学知识按成因分类。
(3)从表中看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按其表现特征应属哪类灾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灾害基本构成要素的判断及分类方法。正确判断致灾因子的种类和掌握自然灾害的分类标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可以是纯自然作用,也可以是由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其中,表中所列的自然灾害中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的有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风沙和沙漠化;按成因分类可分为地质灾害、水文灾害、气象灾害、人为诱发灾害等。结合表中资料可知,对我国造成损失最大的灾害应为干旱和洪涝,由于这二者从表现特征上看发生过程较为缓慢,应为缓发型灾害。
答案:(1)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风沙和沙漠化。
(2)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文灾害:洪涝;气象灾害:干旱、台风、风暴潮、冰雹、低温;人为诱发灾害:森林火灾、风沙和沙漠化。
(3)干旱与洪涝灾害;缓发型灾害。

P8活动提示 1.印度洋海啸造成死伤空前惨重的灾难,其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如下:苏门答腊岛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洋板块(或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因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
最后这些能量集中释放出来,形成里氏8.9级地震;此次地震导致海浪以每秒200 m的速度传播,形成海啸。
2.以成因分类,海啸属于海洋灾害;以表现特征分类,海啸属于突发型灾害;以发展过程分类,海啸属于次生灾害;以损失程度分类,此次海啸属于重大灾害。
3.要想减轻海啸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可采取的措施有: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高度重视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尽快完善灾害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全民防灾教育。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不属于自然力量的释放带给人类恩惠的是(  )
A.爪哇岛上的农民喜欢到火山附近进行农业耕作活动
B.唐山大地震后,我国政府在废墟上又建设起一座美丽的新城市
C.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就了黄河三角洲
D.每年发生的台风给陆地上带来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解析:选B 灾后重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属于自然力量的释放带给人类的恩惠。
2.下列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可取的是(  )
A.大自然的报复是可怕的,人类应屈服于它
B.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C.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就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D.这是天意,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解析:选B 自然灾害具有双重性,应该辩证地对待它,既不能屈服于它认为无能为力,也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结合灾害、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回答3~4题。
3.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酸雨危害生物体  B.马航MH370客机失联
C.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D.印度洋地震、海啸
4.下列可以正确表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灾害关系的是(  )
解析:3.D 4.C 第3题,酸雨是人为原因引起的;B、C两项为人为灾害;印度洋地震、海啸既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又有承灾体,所以属于自然灾害。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了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三者之间的关系。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属并列关系。
阅读下表,回答5~6题。
发生时间
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
1920年
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 000万,死亡达50万人
1937年
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
2008年
5月12日
中国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逾8万人
5.表中既属缓发型灾害,又属气象灾害的是(  )
A.大旱       B.飓风
C.地震 D.大旱和飓风
6.表中灾害发生时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少,这说明(  )
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
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
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
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
解析:5.A 6.A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自然灾害分类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5题,地震属于地质灾害,而飓风属于突发型灾害。第6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灾害发生时死亡人数越来越少。
7.对于西藏墨竹工卡县大面积山体滑坡灾害分类正确的是(  )
A.属于气象灾害 B.属于缓发型灾害
C.属于原生灾害 D.属于轻度灾害
解析:选C 工卡县山体滑坡按成因、表现特征、发展过程、损失程度应分别属于地质灾害、突发型灾害、原生灾害、重大灾害。
二、综合题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6年6月15日是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第二十五个周年纪念日。当时火山喷出的灰、沙、石、蒸气等直冲云霄。两周内,伤亡700余人,20多万人逃离家园,损失达50亿比索。四处飞扬的火山灰使30万公顷农田绝收、7千多公顷森林毁于一旦。火山灰甚至远落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海南省和福建省等地。
材料二 火山喷发的图片。
(1)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2)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属性?为什么?
解析:第(1)题,由自然灾害的概念可判断出皮纳图博火山属于自然灾害。第(2)题,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同时又对人员造成伤亡,所以体现了它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答案:(1)属于。因为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引起的,并对人员造成了危害。
(2)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反映了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该火山喷发给人员造成了危害,反映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9.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
解析:图中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减少趋势。这种变化容易形成高温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工业用电造成影响,还会导致缺水、森林火险等问题。
答案:(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课件29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一)”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一) 初识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
1.下列地理现象不属于自然力量的释放带给人类恩惠的是(  )
A.爪哇岛上的农民喜欢到火山附近进行农业耕作活动
B.唐山大地震后,我国政府在废墟上又建设起一座美丽的新城市
C.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就了黄河三角洲
D.每年发生的台风给陆地上带来了丰富的淡水资源
解析:选B 灾后重建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属于自然力量的释放带给人类的恩惠。
2.下列对待自然灾害的态度可取的是(  )
A.大自然的报复是可怕的,人类应屈服于它
B.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C.只要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就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
D.这是天意,我们对此无能为力
解析:选B 自然灾害具有双重性,应该辩证地对待它,既不能屈服于它认为无能为力,也不能避免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尽可能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结合灾害、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回答3~4题。
3.下列现象或事件中,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A.酸雨危害生物体  B.马航MH370客机失联
C.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D.印度洋地震、海啸
4.下列可以正确表示自然灾害、人为灾害和灾害关系的是(  )
解析:3.D 4.C 第3题,酸雨是人为原因引起的;B、C两项为人为灾害;印度洋地震、海啸既是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又有承灾体,所以属于自然灾害。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了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三者之间的关系。灾害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属并列关系。
阅读下表,回答5~6题。
发生时间
灾害地点及灾情摘要
1920年
中国华北大旱,灾民2 000万,死亡达50万人
1937年
印度加尔各答飓风,死亡30万人
2008年
5月12日
中国四川省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逾8万人
5.表中既属缓发型灾害,又属气象灾害的是(  )
A.大旱       B.飓风
C.地震 D.大旱和飓风
6.表中灾害发生时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少,这说明(  )
A.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
B.自然灾害的强度越来越小
C.人类已能控制灾害的发生、发展
D.人口的密度越来越小
解析:5.A 6.A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自然灾害分类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第5题,地震属于地质灾害,而飓风属于突发型灾害。第6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抗灾能力越来越强,灾害发生时死亡人数越来越少。
7.对于西藏墨竹工卡县大面积山体滑坡灾害分类正确的是(  )
A.属于气象灾害 B.属于缓发型灾害
C.属于原生灾害 D.属于轻度灾害
解析:选C 工卡县山体滑坡按成因、表现特征、发展过程、损失程度应分别属于地质灾害、突发型灾害、原生灾害、重大灾害。
二、综合题
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6年6月15日是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第二十五个周年纪念日。当时火山喷出的灰、沙、石、蒸气等直冲云霄。两周内,伤亡700余人,20多万人逃离家园,损失达50亿比索。四处飞扬的火山灰使30万公顷农田绝收、7千多公顷森林毁于一旦。火山灰甚至远落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以及中国海南省和福建省等地。
材料二 火山喷发的图片。
(1)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否属于自然灾害?为什么?
(2)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属性?为什么?
解析:第(1)题,由自然灾害的概念可判断出皮纳图博火山属于自然灾害。第(2)题,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同时又对人员造成伤亡,所以体现了它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答案:(1)属于。因为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引起的,并对人员造成了危害。
(2)皮纳图博火山喷发是岩石圈的变异活动,反映了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该火山喷发给人员造成了危害,反映了自然灾害的社会属性。
9.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
(2)推断这种变化可能产生的气象灾害,并简述其危害。
解析:图中西南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减少趋势。这种变化容易形成高温干旱灾害,对农作物生长、工业用电造成影响,还会导致缺水、森林火险等问题。
答案:(1)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总体上减少。
(2)高温干旱。供电紧张,造成部分工业企业停产、减产;危害农作物生长,农作物减产;蒸发量增加,可用水源减少;森林火险等级偏高。
第二节剖析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特点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夏威夷一座火山近日爆发,而喷发的熔岩流入该地区的夏威夷火山国家公园,继而引发森林火灾。该公园消防员表示此次火灾已经烧毁至少75英亩的山林。
思考探究:此次火山喷发继而引发森林火灾,这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自然灾害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最基本的特点
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2.基本属性
基本属性
含 义
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大多具有突发性特点,但其发生、发展又往往表现为渐变过程
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灾害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既是自然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防治既要依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要依靠社会科学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进步
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原动力是自然所固有的,难以避免。但是可以认识其发生、发展规律,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进行防治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自然灾害的特点——以黄土高原为例
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
水土流失年复一年,从长时间尺度表现为渐变的特点,但在年内主要集中在降水较多的6~9月份,而且在此期间往往几场暴雨就能造成大的水土流失。
2.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黄土高原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但提到黄土高原最典型的灾害便是水土流失。
3.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其土壤特性、降水密不可分,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发生强度。
4.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
由于黄土高原地处过渡地带,自然环境特点决定了水土流失的难免性,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从这一方面来讲,水土流失又是可防的。
[拓展提升]
自然灾害的突变和渐变双重性侧重于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根据表现特征将自然灾害分为突发型和缓发型是就自然力量释放的时间长短而言的,如水土流失在总体上主要表现为渐变的特点,属缓发型自然灾害;而地震则突变性明显,属突发型自然灾害。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集中且分布面积最大的黄土区。长期以来,这里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和年内的时间过程看,具有的自然灾害特点是(  )
A.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B.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2.其土壤性质和该区降水强度等是人类难以改变的,但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可减少水土流失。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B.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解析:1.B 2.D 第1题,黄土高原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渐变的特点,但从年内的时间过程长,又具有突发性的特点。第2题,自然灾害难以避免,但可以防御,从而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3.据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106km2(含风蚀),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1%,读下图,回答问题。
(1)河流输沙量大的地区,水土流失也较严重,图示地区,水土流失自然灾害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为________(突变或渐变)的特征;从年内的时间过程看,水土流失多发生在________季,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________性。
(2)水土流失与人类破坏植被有关,它的发生又受到自然规律的控制,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
B.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
(3)图示地区中,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哪种地形区?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哪种地形区?水土流失往往加剧洪涝灾害,试简要分析其原因,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第(1)题,水土流失从长时间尺度上表现为渐变的特征,但是一年内的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夏季,且夏季的水土流失往往是由暴雨造成的,这反映了自然灾害的突变性。第(2)题,水土流失的发生是一种自然现象,又与人类活动有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性。第(3)题,从图中看出,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我国阶梯过渡地带的山地地区;而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平原地区。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洪涝加剧的原因,要从水土流失对河流排洪、湖泊调蓄洪能力的影响来分析。以上反映了自然灾害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答案:(1)渐变 夏 突变 (2)C
(3)山地。东部平原地区。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淤积,蓄洪、泄洪能力减弱;湖泊(水库)淤积,调蓄径流能力减弱,降低防洪标准。联系和分异的双重性。
                     自然灾害的规律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据统计: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为丰水期,10年分别发生8次和11次大洪水,60至70年代,20年中仅发生4次。另外,我国春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华北春旱,北方的沙尘暴等;夏季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风暴潮、暴雨洪涝等;秋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台风、低温冷害、凌汛等;冬季自然灾害主要有:寒潮、雪灾等。
思考探究:以上文字说明了自然灾害有什么规律?
提示: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1)表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
(2)控制因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
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自然灾害主要规律的对比分析
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规律
表现(含义)
举 例
空间
分布
的规
律性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主导性灾害、不同的灾害组合和不同的灾害后果
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滑坡主要分布在山区,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主要发生在平原地区
时间
分布
的规
律性
从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来看,各种自然灾害总是表现出在某些时间发生或增多,而在另一些时间不发生或减少的不均匀分布现象,并且这种变动的时间间隔往往是有规律的,表现为周期性和阶段性
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的11年周期相关,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地震发生频率的变化存在活跃期和相对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现象,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规律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即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害,在它们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常常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台风除带来大风外,还会带来暴雨,暴雨引起洪水和水土流失,暴雨和洪水引发泥石流和滑坡;滑坡和泥石流又可阻塞河流,破坏堤坝,并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还可能引发农作物病虫害和人畜瘟疫等灾害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灾害之间联系性的判断方法
1.分清主灾和次生灾害
在判断哪些灾害之间能形成灾害链时,分清主灾能诱发出哪些次生灾害是关键。
2.看看能否联成灾害链
自然灾害链主要包括三类:串发性灾害链、并发性灾害链和串发—并发灾害链。例如:
(1)串发性灾害链:寒潮→低温→霜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山区自然灾害链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2.图中灾害链反映了自然灾害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变突和渐变的双重性
解析:1.C 2.C 第1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具体思路分析如下图:
第2题,根据上题选项所给地质灾害中,地震为原生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其次生灾害。原生灾害诱发次生灾害反映了自然灾害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3.2015年,台风“鲸鱼”、“莲花”、“灿鸿”、“苏迪罗”、“杜鹃”等先后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台风经常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什么规律?
(2)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受台风危害影响大,而中西部地区较小,这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发生过程的规律性
(3)联系材料,分析台风登陆之后一般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哪个特点和什么规律?
(4)台风除了能带来灾害以外,也有为人类造福的时候,试说出其对人类的有利之处。
解析:本题以新材料为背景,主要考查自然灾害的特点、规律及成因。解题关键是了解台风的发生时间、分布地区、危害特点及规律等。
答案:(1)夏秋季节 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2)B
(3)洪涝、风暴潮、大风、滑坡、泥石流等。联系和分异双重性;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4)①大量降水,缓解旱情;②降温消暑。

P12~P13活动提示 可画出如下的由干旱引发的灾害链示意图:
                         
自然灾害的本质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位于阿富汗东北部马达赫尚省一处偏远山区发生的山体滑坡共造成两千多人死亡。导致这次重大灾难的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当地地质条件复杂,山体中断层分布广泛且植被稀疏,山体裸露,土质疏松;第二,持续一周的暴雨天气,降水量为百年一遇;第三,人类的建筑、采矿活动和交通工程建设破坏了斜坡力学平衡。
思考探究:根据上面的材料,说说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什么?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
提示:人地关系的冲突。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本质
(1)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2)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
(3)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2.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1)人类诞生前:无自然灾害。
(2)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规模:出现自然灾害。
(3)人类无节制地扩张并改造自然时:自然灾害开始加重。
3.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4.认识自然灾害本质的意义
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加重作用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有加重作用,这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其内在关系,如下图所示:
[拓展提升]
自然灾害实质上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人类要发展,就要利用自然,利用自然必然会有风险。所以关键是认识其本质和特点,改变行为方式,遵循自然规律,以最小风险换取更好的发展。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导致自然灾害的频率和损失出现加速增长态势的根本原因是(  )
A.世界人口和经济快速增长
B.迅猛的城市化进程
C.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
D.以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为指导的传统发展模式
解析:选D 自然灾害的本质在于人地关系的冲突,也就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不合理的传统发展模式使人类遭到自然界的报复。A、B、C三项均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2.下列地理事件直观地表明自然灾害本质的是(  )
A.夏秋季节,我国东部沿海常遭受台风袭击
B.河流对泥沙的搬运沉积导致黄淮海平原多洪涝现象
C.黄土高原的人为植被破坏,使其水土流失灾害加剧
D.冬季大规模冷空气南下带来寒潮灾害
解析:选C 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而A、B、D三项只表明了自然灾害过程的异变。
3.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甲图到乙图洪水高风险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相同的灾害强度下,甲、乙两图中,灾情较大的是________图。
(3)从图中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洪水灾害的影响并揭示自然灾害的本质。
解析:该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承灾体(洪水高风险区环境)和灾情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学以致用的能力。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引起承灾体的变化,结合图例可以看出,乙图中居住人口增加,房屋建筑
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人类活动进入高风险区就会“放大”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的本质就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答案:(1)在洪水高风险区,居住人口增加,房屋建筑增多,经济密度明显增大。
(2)乙
(3)洪水本来是一种自然现象,当人类在河流两岸,进而在河漫滩上修筑定居点扩大耕地面积,用堤坝束狭河床、保护家园的同时,也人为抬高了洪水水位,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和灾情。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P15活动提示 1.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柱状统计图,如下图:
2.自然灾害是自然进程与人类发展矛盾冲突的产物,其本质就是人地关系的冲突,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极端表现形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加速发展的同时,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造成的损失出现了加速增长的态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所造成的人地关系失衡。
3.人类诞生至今,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由于人类无节制地自我扩张,盲目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和防灾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使自然灾害的风险和损失程度都大大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协调好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探索和掌握自然发展的规律,调整发展的战略,趋利避害,用最小的自然风险换取最好的人类发展。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一、选择题
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据此回答1~3题。
1.水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平原,这说明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变突和渐变的双重性
2.暴雨洪涝在山区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B.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3.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但是我国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和植树造林等措施,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
A.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B.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解析:1.B 2.C 3.D 水旱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具有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点;暴雨洪涝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我们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减轻灾害损失,说明自然灾害具有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2014年2月1日,印度尼西亚减灾署官员证实,北苏门答腊省锡纳朋火山已喷发,喷出的火山炽热岩屑造成至少11人丧生。2013年12月底,锡纳朋火山活动活跃,当地政府陆续疏散逾3万名民众。若火山爆发于高山,则会引发冰雪大量融化,使山谷中的泥石流暴发,造成巨大损失。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的喷发具有周期性
B.火山的分布具有规律性
C.火山喷发属渐变性的自然灾害
D.火山喷发常形成洼地地形
5.火山喷发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和台风 B.风暴潮和泥石流
C.泥石流和地震 D.滑坡和寒潮
解析:4.B 5.C 第4题,火山根据活动特征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只有活火山喷发具有周期性。火山是地球内能量的释放形式,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常形成火山锥。第5题,火山喷发是一种地质现象,常常诱发地震和滑坡,同时火山喷发使山顶积雪融化也能产生泥石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和承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的变化有“放大”和“缩小”作用。据此回答6~7题。
6.同一次灾害中,能缩小灾情的行为是(  )
A.迁入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B.到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地的活火山附近种田居住
C.在洪水的高风险区开垦荒地
D.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B.台风灾害在人类诞生之前即存在
C.人类社会越发展自然灾害越严重
D.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是人类加重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
解析:6.D 7.A 第6题,A、B、C三项均是人类进入了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这样能增大灾情,在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可有效地减小灾害的影响。第7题,在人类诞生前,因无承灾体,因此,无所谓灾害;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使灾害频率和损失增加的同时,也会开展减灾救灾活动,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是造成人地关系失衡的根本原因。
二、综合题
8.读台湾岛地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台湾岛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2)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地区发生地震的原因及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第(1)题,台湾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发生地震。第(2)题,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也就是说致灾因子的强度是相同的,那么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的投入,防灾抗灾投入因处在同一行政范围内,差别也不大,因此应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因素分析,从地形图可知,台湾岛的西部是平原地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东部多为山地,平原面积小,人口、城市分布少,经济落后,在同一次灾害中灾情小于西部。
答案:(1)地震。
(2)西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多、交通设施密集。
9.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图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回答问题时要明确:灾害强度越大,灾害的次数越多,经济损失越大;反之,经济损失越小。若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重;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轻。若要减轻灾害损失,其措施要从遵循自然规律,及时预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和强度不同。
(3)①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地关系激化;②研究灾害发生规律,及时预报;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
课件37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二)”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二) 剖析自然灾害
一、选择题
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据此回答1~3题。
1.水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平原,这说明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  )
A.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B.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变突和渐变的双重性
2.暴雨洪涝在山区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B.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C.成因机制的规律性
D.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3.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但是我国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和植树造林等措施,减轻了水旱灾害的损失,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
A.突变和渐变双重性
B.联系和分异双重性
C.自然和社会双重性
D.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解析:1.B 2.C 3.D 水旱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具有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点;暴雨洪涝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灾害,这说明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我们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但是可以减轻灾害损失,说明自然灾害具有难免和可防双重性。
2014年2月1日,印度尼西亚减灾署官员证实,北苏门答腊省锡纳朋火山已喷发,喷出的火山炽热岩屑造成至少11人丧生。2013年12月底,锡纳朋火山活动活跃,当地政府陆续疏散逾3万名民众。若火山爆发于高山,则会引发冰雪大量融化,使山谷中的泥石流暴发,造成巨大损失。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的喷发具有周期性
B.火山的分布具有规律性
C.火山喷发属渐变性的自然灾害
D.火山喷发常形成洼地地形
5.火山喷发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和台风 B.风暴潮和泥石流
C.泥石流和地震 D.滑坡和寒潮
解析:4.B 5.C 第4题,火山根据活动特征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只有活火山喷发具有周期性。火山是地球内能量的释放形式,其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分布在板块交界处,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常形成火山锥。第5题,火山喷发是一种地质现象,常常诱发地震和滑坡,同时火山喷发使山顶积雪融化也能产生泥石流。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和承灾体的易损程度,对灾情的变化有“放大”和“缩小”作用。据此回答6~7题。
6.同一次灾害中,能缩小灾情的行为是(  )
A.迁入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B.到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地的活火山附近种田居住
C.在洪水的高风险区开垦荒地
D.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灾害的本质是人地关系的冲突
B.台风灾害在人类诞生之前即存在
C.人类社会越发展自然灾害越严重
D.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是人类加重自然灾害的根本原因
解析:6.D 7.A 第6题,A、B、C三项均是人类进入了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这样能增大灾情,在灾后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可有效地减小灾害的影响。第7题,在人类诞生前,因无承灾体,因此,无所谓灾害;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使灾害频率和损失增加的同时,也会开展减灾救灾活动,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传统发展模式是造成人地关系失衡的根本原因。
二、综合题
8.读台湾岛地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台湾岛发生最多的自然灾害是什么?
(2)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岛的西部往往比东部灾情严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台湾地区发生地震的原因及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第(1)题,台湾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发生地震。第(2)题,在同一次自然灾害中,也就是说致灾因子的强度是相同的,那么决定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防灾抗灾的投入,防灾抗灾投入因处在同一行政范围内,差别也不大,因此应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因素分析,从地形图可知,台湾岛的西部是平原地形,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而东部多为山地,平原面积小,人口、城市分布少,经济落后,在同一次灾害中灾情小于西部。
答案:(1)地震。
(2)西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多、交通设施密集。
9.下图是世界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柱状统计,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1950~2001年自然灾害损失的发展趋势,并分析说明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年份,灾害损失差异很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要减轻灾害损失,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图中反映的是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回答问题时要明确:灾害强度越大,灾害的次数越多,经济损失越大;反之,经济损失越小。若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危害程度重;经济发展水平低,防灾、抗灾能力强,危害程度轻。若要减轻灾害损失,其措施要从遵循自然规律,及时预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方面分析。
答案:(1)灾害损失越来越重,199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不断加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发生次数增多;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期下降的原因可能是:①重大灾害次数减少;②防灾、抗灾能力提高。
(2)不同年份重大灾害发生的次数不同和强度不同。
(3)①遵循自然规律,避免人地关系激化;②研究灾害发生规律,及时预报;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等。

第一节地质灾害
    
                     地震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 km。
思考探究:(1)试分析这次地震的类型。
提示:按震源深度属浅源地震;按成因机制属构造地震。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吗?为什么?
提示:是。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地震的概念
一定区域内的地面震动现象,它主要是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的结果。
2.地震构造
(1)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2)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衡量指标
(1)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指标。
(2)烈度:
①定义:衡量地震发生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标。
②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
4.分类
划分方法
主要类型
按震级
微震(<3级)、有感地震(3~5级)、破坏性地震(>5级)
按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70 km)、中源地震(70~300 km)、深源地震(>300 km)
按成因机制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
5.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
构造运动使岩石变形积累能量,从而发生破裂和错动。
6.地震的发生过程
发生较大地震时,震中附近地区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感觉到水平晃动。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地震的分类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陷落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人工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震动。
二、地震的发生机制分析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这两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另外,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用图表示地震的形成与分布如下:
三、震级和烈度的区别与联系
1.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概念
计量和单位
影响因素
震级
表示地震的大小
是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它的单位是“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地震释放的能量
烈度
表示地面遭受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
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室内设施的反应、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及地面破坏现象等综合评定,一次地震有多个烈度
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建筑物性状等
2.震级与烈度的联系
震级越大、烈度越大。一般而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理解影响烈度的因素与烈度之间的关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江苏高考)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随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及核泄漏。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该地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 (  )
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  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
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 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
2.此次地震海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原因有(  )
①震级高 ②震源较深 ③建筑物抗灾性差
④灾情突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D 2.C 第1题,根据图中不同震源深度图例的位置,可知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由东向西深度增大。第2题,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坚固程度、地质构造等,日本此次地震伤亡大的原因有震级高、灾情突发等。
3.(山东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56年1月23日24时左右,陕西关中地区发生8.0级以上地震。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山西、陕西、河南同时地震,声如雷。渭南、华州、朝邑、三原、蒲州等处尤甚。或地裂泉涌,中有鱼物,或城郭房屋陷入地中,或平地突成山阜,或一日数震,或累日震不止。河、渭大泛,华岳、终南山鸣,河清数日。官吏、军民压死八十三万有奇。”
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解析:从材料看,该次地震震级高,余震多,地震影响的范围广,发生地震时“24时左右”,不利于逃生、自救与互救,又加上“河、渭大泛”,所以造成的损失较大。
答案:地震震级高,烈度大;地震发生在午夜,人员来不及反应;地震波及范围广、人口多;房屋倒塌严重;次生灾害(水灾)严重。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5月8日凌晨5时许,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因连降大雨发生山体滑坡。滑坡事故造成一在建工地7人受伤,39人失踪。截止5月9日上午11:00,已发现14具遇难者遗体。
思考探究:什么样的地区易发生滑坡?
提示:滑坡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
(1)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2)泥石流:山区沟谷中,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滑坡和泥石流的共性
二者都是地球外力作用导致的,都具有突发性特点。
3.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
摧毁道路、桥梁、村庄、厂房,堵塞河道,埋没田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退化。
4.滑坡发生机制
(1)不稳定的山坡形态。
(2)软弱面的存在。
(3)破坏平衡的触发机制。
5.泥石流发生机制
(1)充足的水。
(2)足够的堆积物。
(3)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
6.滑坡发生过程
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
滑坡
泥石流



发生部位
山地斜坡上
山地沟谷中
运动物质的
体积大小
较大
较小
是否必须有
水的参与
可以无水的参与
必须有水的参与



①主要发生在山区;②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③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④破坏力极强;⑤由外力作用导致;⑥突发性
二、正确认识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三、认识滑坡的形成机制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分析一个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一般思路(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16年6月19日凌晨3时至20日8时,湖北黄冈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暴雨,并引发山体滑坡,导致多处道路损毁。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该滑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滑坡是由山洪水流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B.该滑坡的发生具有突发性, 不可能有任何先兆
C.该滑坡的形成原因是岩体或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
D.该滑坡的形成完全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2.不考虑岩体影响,在下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修建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C 2.B 第1题,A项表述的是泥石流概念;B项中说滑坡的发生没有先兆不正确,因为典型滑坡的形成要经过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的三个阶段;D项中提到滑坡的形成,自然因素往往起决定性的作用。第2题,滑坡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控制性因素:图中①③不存在软弱面(岩层之间交界面)。②④有软弱面且软弱面与山坡体倾向一致,故容易发生滑坡。
3.(全国卷Ⅱ)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解析: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与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少,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答案: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一、选择题
1.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日益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解析:选D 地质灾害都与地质构造有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其中的地震震级越大,其释放的能量越大;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并且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会加剧其发生。
2.川滇山地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该地区泥石流成因类型最有可能是(  )
A.冰川泥石流      B.降雨泥石流
C.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D.暴雨引发泥石流
解析:选B 我国川滇山地的泥石流类型主要是降雨泥石流。
3.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
B.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
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
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
解析:选B 滑坡、泥石流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重灾区。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天津高考)图甲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乙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5.图乙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甲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4.B 5.B 第4题,根据图甲可知,上面表示滑坡、下面表示泥石流,这两种地质现象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山地。第5题,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山区有受山峰、山脊遮挡的地区,阳光照射的时间最长;结合等高线可知,b位于小山峰的南侧山脊上,周围没有山峰或山脊遮挡该处的阳光。此外,该处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因此不易出现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时会掩埋、摧毁道路,严重导致交通正常运行。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铁路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是(  )
A.京广线、京九线 B.石太线、石德线
C.成昆线、宝成线 D.包兰线、兰新线
7.在修筑铁路时,为防止泥石流或者滑坡的发生,在设计中应注意(  )
A.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
B.大量开挖坡脚,以增加铁路周围的宽度
C.驱散积雨云,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
D.发射卫星及时监测灾害,进行卫星导航
解析:6.C 7.A 第6题,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有宝成线、成昆线等,C项符合题意。第7题,根据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修筑铁路时,应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二、综合题
8.阅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表资料,说明震级、烈度、震源深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有哪些?
解析:第(1)题,由左图可看出,在5级地震中,震中烈度随震源深度的增大而变小。由右图可看出,在震源深度5 km的地震中,震级越高,震中烈度越大。第(2)题,地震往往带来滑坡、海啸、火灾以及疫病的传播等次生灾害。
答案:(1)烈度主要受震级和震源深度的影响;震级相同,震中烈度随震源深度的加大而减小;震源深度相同,烈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加。
(2)引发的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9.(全国卷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课件34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三)”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三) 地质灾害
一、选择题
1.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B.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C.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日益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解析:选D 地质灾害都与地质构造有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其中的地震震级越大,其释放的能量越大;滑坡、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并且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会加剧其发生。
2.川滇山地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该地区泥石流成因类型最有可能是(  )
A.冰川泥石流      B.降雨泥石流
C.暴雨激发的黄土泥流 D.暴雨引发泥石流
解析:选B 我国川滇山地的泥石流类型主要是降雨泥石流。
3.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
B.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
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
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
解析:选B 滑坡、泥石流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的重灾区。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天津高考)图甲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乙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发生图甲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5.图乙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甲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4.B 5.B 第4题,根据图甲可知,上面表示滑坡、下面表示泥石流,这两种地质现象都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山地。第5题,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山区有受山峰、山脊遮挡的地区,阳光照射的时间最长;结合等高线可知,b位于小山峰的南侧山脊上,周围没有山峰或山脊遮挡该处的阳光。此外,该处的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因此不易出现滑坡、泥石流。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时会掩埋、摧毁道路,严重导致交通正常运行。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铁路线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是(  )
A.京广线、京九线 B.石太线、石德线
C.成昆线、宝成线 D.包兰线、兰新线
7.在修筑铁路时,为防止泥石流或者滑坡的发生,在设计中应注意(  )
A.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
B.大量开挖坡脚,以增加铁路周围的宽度
C.驱散积雨云,减少暴雨洪水的发生
D.发射卫星及时监测灾害,进行卫星导航
解析:6.C 7.A 第6题,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铁路干线有宝成线、成昆线等,C项符合题意。第7题,根据滑坡、泥石流形成的条件,修筑铁路时,应加固路基,植树种草护坡,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二、综合题
8.阅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表资料,说明震级、烈度、震源深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2)地震带来的次生灾害有哪些?
解析:第(1)题,由左图可看出,在5级地震中,震中烈度随震源深度的增大而变小。由右图可看出,在震源深度5 km的地震中,震级越高,震中烈度越大。第(2)题,地震往往带来滑坡、海啸、火灾以及疫病的传播等次生灾害。
答案:(1)烈度主要受震级和震源深度的影响;震级相同,震中烈度随震源深度的加大而减小;震源深度相同,烈度随震级的增大而增加。
(2)引发的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海啸以及疫病蔓延等。
9.(全国卷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示地区发生地震,导致岩层破碎,土层疏松;地震后出现了多次降雨,加上该地区地势起伏大,为滑坡和泥石流次生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答案: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第三节生物灾害

                     虫灾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元)至正十九年(1353年),五月,山东、河东、河南、关中等处,蝗飞蔽天,人马不能行,所落沟堑尽平。(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思考探究:上述材料记录了我国哪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状况?
提示:蝗虫灾害。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虫灾的概念
害虫造成的灾害,一般指昆虫造成的灾害。
2.害虫及其危害
(1)害虫:
①农作物害虫:
主要类型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粘虫
东北和华北
随温度梯度分布
蝗虫
黄河河滩和沿海滩涂
稻螟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②森林害虫:有松毛虫、天牛等。
(2)危害:造成谷物、棉花生产损失,农业投资增加。
3.我国的蝗虫灾害
(1)历史: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自然灾害。
(2)现状:并未消失,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蝗灾的发生、分布与旱涝的关系
水、旱、蝗虫是中国历史上三大农业自然灾害,蝗虫的发生、分布与旱涝关系密切,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我国蝗灾严重的原因
1.由蝗虫的生活习性决定
蝗虫特别是飞蝗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食性又杂,使得它们能经常保持巨大的种群数量,并能积极适应环境,不容易被人类清除。
2.与气候条件有关
一方面,我国以季风气候为主,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的不稳定性和不均匀性使得我国旱涝灾害频繁,为蝗虫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也给蝗虫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加了防治的难度。
3.农业类型的多样性起到了加剧作用
我国作物种类和耕作栽培方式的地域差异也为不同种类的蝗虫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环境,使得蝗灾的种类和危害形式也趋于多样,从而增加了蝗灾防治的复杂性。
三、蝗虫的防治措施
1.人工捕杀。
2.夜晚利用篝火焚烧。
3.农业防治:
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减少蝗虫的生存地;减少蝗虫的产卵地。
4.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当地蝗虫的天敌控制蝗虫;采用生物农药防治蝗虫;牧鸡和牧鸭防治蝗虫等。
[拓展提升]
农作物病虫害形成的主要原因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我国黄淮地区洪涝过后,水位降低,天气变干,出现大量适于某种害虫生活和繁殖的荒地、草滩,引发害虫灾害。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提到的“某种害虫”应为(  )
A.老鼠        B.蝗虫
C.松毛虫 D.粘虫
2.此种害虫大量繁殖的自然因素是(  )
A.农作物众多 B.害虫天敌多
C.气候条件有利 D.人类防虫害意识差
解析:1.B 2.C 第1题,蝗虫的发生与旱涝关系十分密切。洪涝过后,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天气变干,又有利于蝗虫繁殖,使得蝗虫数量激增。根据材料可以确定该害虫为蝗虫。第2题,蝗虫大量繁殖得益于有利的气候条件。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飞蝗灾害是指飞蝗种群数量激增,并且成群迁飞为害,造成重大农业损失的自然灾害。飞蝗俗称蝗虫、蚂蚱、蚱蜢等。我国发生的主要有三种:东亚飞蝗、亚洲飞蝗、西藏飞蝗,以东亚飞蝗危害最大。
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害虫,发生地分布区域极广,但是经常或有发生基地的蝗区,主要在河北、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省市的低洼地带。
亚洲飞蝗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地区的低洼地方。
西藏飞蝗主要分布于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流域或草滩地带。
(1)我国飞蝗灾害多发区在地形上有何共同特点?
(2)东亚飞蝗危害大,发生地区广,但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试结合本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第(2)题,蝗灾的发生除与旱涝关系密切外,还与地形条件有关,结合黄淮海平原的气候、地形以及土壤条件作答即可。
答案:(1)蝗灾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地形上低洼地带是我国蝗灾的多发区。
(2)黄淮海平原地处我国暖湿季风气候区,旱涝灾害频发;地形由斜缓平原、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组成,涝洼地、盐碱荒地、沙荒地多;土壤的水分及温度等条件比较有利于虫卵的孵化。

P38活动提示 依据表中的数据,可绘制成如下折线图:
分析图可以看出一年中蝗灾出现较多的月份是4、5、6、7、8几个月,其他月份很少或没有,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春夏季是蝗虫繁殖的活跃季节。
                         
                     鼠灾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末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
——清朝·师道南《死鼠行》
思考探究:该诗内容反映了什么灾害?
提示:鼠灾(鼠疫传播导致人员死亡)。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鼠灾的概念
鼠类造成的灾害。
2.危害
(1)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2)破坏森林和草场。
(3)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4)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3.鼠灾类型
农田鼠灾、草地鼠灾、森林鼠灾。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鼠灾的种类、危害及特点
老鼠属啮齿类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老鼠的繁殖能力极强,当其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造成严重的鼠灾。有关鼠灾的种类、特点、危害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老鼠损失贮粮3 500多万吨,因鼠害减产5 000万吨,足供3亿人吃1年。此外,老鼠还是各种鼠源性疾病的传染源。全球90%的鼠种,携带着200多种病原体,能使人致病的病原体主要有57种。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中的损失主要是由________造成的(  )
A.家鼠      B.田鼠
C.草地鼠 D.森林鼠
2.鼠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已造成很大威胁,我们应加强灭鼠保粮工作,下列措施中最科学的是(  )
A.加大毒鼠强的投放力度
B.人人参与,捕捉老鼠
C.将地面硬化,让其无藏身之地
D.生态灭鼠,保护和饲养老鼠的天敌
解析:1.B 2.D 第1题,材料中提到的损失主要是收获的粮食减少,因此应主要是由田鼠造成的。第2题,灭鼠工作应该采取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措施,A项会使鼠类抗药性增强,同时会杀灭其天敌。B项单靠人力捕捉远远不够,C项不利于生态保护。
3.下图为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述长江源区环境恶化的原因。
(2)试提出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合理化建议。
(3)该区鼠类灾害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认真阅读长江源区环境恶化过程示意图,弄清楚其含义及各部分的因果关系,根据图示线索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概括其成因,然后再根据环境恶化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鼠灾发生、发展是长期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的结果。
答案:(1)从自然条件方面看,全球气候变暖是主要原因,由此导致蒸发增加和地温上升,使河流的补给(冰川融水、土壤水)每况愈下,导致部分河段干涸,环境恶化。在人类活动中,滥捕野生动物,投药灭鼠误害其他动物,使得生态平衡破坏;鼠害日益严重,以及过度放牧,是破坏草场和草场沙化的两大因素。
(2)制止对有益动物的滥捕滥猎,加强草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是防止该区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主要措施。
(3)鼠灾与草场退化互为因果,相互作用。该区鼠灾增加的根本原因是长期超载放牧引起草场退化的结果。

P40活动提示 从活动内容中需要归纳出:鼠害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
草场过载放牧退化或弃耕撂荒的草场鼠密度增大加速草场退化鼠害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长期的过载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退化或弃耕撂荒的草场,鼠密度增加,加速草场退化,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关系结构图如右:
                         
一、选择题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约200亿千克、棉花400万担,种植业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森林虫害受灾面积700万公顷,经济损失达50亿元,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虫灾的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A.虫灾一般指昆虫造成的灾害,因身材小,不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B.破坏森林,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C.蝗灾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
D.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2.对我国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虫灾是(  )
A.粘虫        B.蝗虫
C.蚜虫 D.稻飞虱
3.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雷暴 D.洪涝
解析:1.B 2.B 3.B 第1题,发生虫灾的害虫是昆虫,虽体积小,但数量多,繁殖快,对农作物及牧场造成严重的威胁。蝗灾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鼠灾危害人体健康。第2题,蝗虫种类多,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危害最严重的虫灾。第3题,蝗虫易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我国北方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致使蝗灾十分严重。
孟津县政府网消息:针对近日美国白蛾在洛阳市孟津县大爆发的形势,孟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及时印发了“孟津县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防控应急预案的通知”,全县集中开展了防治美国白蛾的行动。据此回答4~5题。
4.“美国白蛾”在我国比美国成灾严重的原因是(  )
A.我国气候更适宜白蛾的生长
B.美国的食源缺乏
C.我国缺少白蛾的天敌
D.美国灭虫技术高
5.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  )
A.原始森林面积大
B.森林树种组成多
C.单一人工林太多
D.森林抗虫害能力差
解析:4.C 5.C 第4题,美国白蛾在中国成灾更严重是因为缺少天敌。第5题,单一人工林易遭受病虫害。
6.下列有关鼠类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类健康
C.森林鼠和草地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解析:选B 禽流感主要是由家禽和鸟类传播,因此不属于鼠灾危害。
7.下列因素中,不是生物灾害成灾区域差异因素的是(  )
A.气候条件 B.生态环境
C.地质条件 D.作物种类
解析:选C 生物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作物种类和耕作栽培制度不同,致使生物灾害在地域上有很大差异。地质条件虽然各地也不相同,但并不能影响到生物灾害的发生。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图。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
(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蝗灾发生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3)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蝗灾与旱灾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1)、(2)题,结合材料及教材有关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
答案:(1)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蝗灾几乎没有。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3)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出现严重蝗灾。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我国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正在实施。
材料二 我国将原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进后,现已遍布我国许多河湖水塘,并疯长成灾,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
材料三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种子又轻又小,可随风传播。它爬到树上,覆盖吞噬整个树木,使森林变成草地。薇甘菊原产南美洲,在那里上百种昆虫和菌类吃它,还有很多植物来限制它生长,从而达到一种生态平衡。
(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2)外来物种入侵会带来哪些危害?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生物入侵的含义可知物种入侵的途径。第(2)题,生物入侵将对入侵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侵入地生态平衡并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防治外来物种可利用法制手段及生物措施等手段进行防治。
答案:(1)自然入侵;人为引进(无意引进;有意引进)。(2)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人工清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
课件24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五)”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五) 生物灾害
一、选择题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有害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约200亿千克、棉花400万担,种植业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森林虫害受灾面积700万公顷,经济损失达50亿元,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有关虫灾的表现说法正确的是(  )
A.虫灾一般指昆虫造成的灾害,因身材小,不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B.破坏森林,有“不冒烟的森林火灾”之称
C.蝗灾因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而消失
D.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2.对我国农作物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虫灾是(  )
A.粘虫        B.蝗虫
C.蚜虫 D.稻飞虱
3.我国北方蝗灾十分严重,与其相关联的另一种灾害是(  )
A.寒潮 B.干旱
C.雷暴 D.洪涝
解析:1.B 2.B 3.B 第1题,发生虫灾的害虫是昆虫,虽体积小,但数量多,繁殖快,对农作物及牧场造成严重的威胁。蝗灾只要条件适宜,就会卷土重来。鼠灾危害人体健康。第2题,蝗虫种类多,适应性强,分布范围广,是危害最严重的虫灾。第3题,蝗虫易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我国北方持续高温、干旱的天气,致使蝗灾十分严重。
孟津县政府网消息:针对近日美国白蛾在洛阳市孟津县大爆发的形势,孟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及时印发了“孟津县松材线虫病和美国白蛾防控应急预案的通知”,全县集中开展了防治美国白蛾的行动。据此回答4~5题。
4.“美国白蛾”在我国比美国成灾严重的原因是(  )
A.我国气候更适宜白蛾的生长
B.美国的食源缺乏
C.我国缺少白蛾的天敌
D.美国灭虫技术高
5.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是(  )
A.原始森林面积大
B.森林树种组成多
C.单一人工林太多
D.森林抗虫害能力差
解析:4.C 5.C 第4题,美国白蛾在中国成灾更严重是因为缺少天敌。第5题,单一人工林易遭受病虫害。
6.下列有关鼠类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鼠类会危及水库和防洪大堤的安全
B.鼠类传播禽流感,危害人类健康
C.森林鼠和草地鼠分别破坏森林和草原
D.鼠类糟蹋粮食,造成农作物减产
解析:选B 禽流感主要是由家禽和鸟类传播,因此不属于鼠灾危害。
7.下列因素中,不是生物灾害成灾区域差异因素的是(  )
A.气候条件 B.生态环境
C.地质条件 D.作物种类
解析:选C 生物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作物种类和耕作栽培制度不同,致使生物灾害在地域上有很大差异。地质条件虽然各地也不相同,但并不能影响到生物灾害的发生。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从春秋到元朝111次蝗灾发生的月份统计图。
材料二 传统社会中,人们每遇到蝗灾时就到虫神庙中求蝗神接受人们的供品,不再吃他们的庄稼。下图为中国虫神庙的分布。
(1)由材料一分析我国蝗灾发生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二显示的信息,说明我国蝗灾的分布特点。
(3)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蝗灾与旱灾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蝗灾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1)、(2)题,结合材料及教材有关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
答案:(1)蝗灾多发生在夏季,其中6月份发生频率最高,冬季蝗灾几乎没有。原因:夏季气温高特别适宜蝗虫大量繁殖生长,冬季气温低,不利于蝗虫生长繁殖。
(2)黄河中下游地区最为集中;长江以南蝗灾减少,到东南沿海几乎没有。
(3)蝗灾与旱灾经常链性发生。因为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剧增,出现严重蝗灾。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我国防治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正在实施。
材料二 我国将原产于南美洲的水葫芦作为猪饲料引进后,现已遍布我国许多河湖水塘,并疯长成灾,严重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亡。
材料三 薇甘菊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其种子又轻又小,可随风传播。它爬到树上,覆盖吞噬整个树木,使森林变成草地。薇甘菊原产南美洲,在那里上百种昆虫和菌类吃它,还有很多植物来限制它生长,从而达到一种生态平衡。
(1)你认为物种入侵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2)外来物种入侵会带来哪些危害?在防治外来物种入侵方面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生物入侵的含义可知物种入侵的途径。第(2)题,生物入侵将对入侵地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侵入地生态平衡并危及人类健康,从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防治外来物种可利用法制手段及生物措施等手段进行防治。
答案:(1)自然入侵;人为引进(无意引进;有意引进)。(2)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给受害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等。利用入侵生物的天敌、人工清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
第二节气象灾害
      
                     洪涝和干旱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春雨贵如油”“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思考探究:上述谚语主要反映了我国哪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分别对应我国的哪些地区?
提示:干旱。 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洪涝灾害
概念

主要是指洪水泛滥常与流域性的暴雨洪水、融雪(冰川)洪水、冰凌洪水、风暴潮洪水等相关

主要是指积水内涝,与本区的降水、积水过多,排水不畅相联系
危害
直接
损失
对城市和工农业等各部门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
间接
损失
冲击社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
发生
机制
自然
因素
气象和水文,是决定性因素
人文因素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修筑堤坝、城市化等社会经济活动起重要作用
2.干旱灾害
(1)概念:是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明显少于正常年份而导致的灾害。
(2)危害:
①直接危害
②间接危害
(3)发生机制: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性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洪水灾害成因的分析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二、我国三种洪水灾害类型的成因及时空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
类型
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形成原因
暴雨
洪水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4~9月
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经济活动不合理
融雪
(冰川)
洪水
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
冬季气温低、积雪多,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冰凌
洪水
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如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河流结冰时和初春河流融冰时
初冬河流封冻时,高纬度的下游河段先封冻,上游河水因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初春河流解冻时,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并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三、干旱灾害在我国的分布及成因分析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思路分析
(1)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即水系特征(水系形状、流域面积等)、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地势低洼)。
(2)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方面考虑。
以长江流域为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形成原因要结合气候(降水)、地形等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涝灾的主要措施有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田还湖,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答案: (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答三点即可)
2.读我国干旱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干旱频次大于30的地区是________平原、________平原及________流域,其原因主要是夏季风的强弱及进退变化的不稳定。
(2)从水资源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3)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北方干旱灾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此题考查读图分析、归纳、回答地理问题的能力。从图中可以读出干旱频次大于30的三大地区。北方地区是我国干旱严重的地区,从影响因素看,既有降水因素,也有水资源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
答案:(1)华北 长江中下游 珠江
(2)北方水资源数量少、耕地多,供需矛盾突出。
(3)北方耕地复种指数增加,灌溉面积扩大,造成农田需水量增加;北方地区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受春旱威胁的农田面积进一步扩大;北方地区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生活和工农业用水量大。

P28活动提示 图中红色区域是植被,蓝色区域为水域,灰白色为建筑物和道路。B图中的许多建筑物已被洪水淹没,所以应是决堤后拍摄的。
                         
                     台风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4年7月18日,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是1973年以来登陆华南地区的最强台风。造成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4省(自治区)154个县(市、区)超过1 100万人受灾,62人死亡,2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84.8亿元,灾区电力、供水、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
思考探究:你知道这次台风灾害严重的原因吗?
提示: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引发风暴潮、洪涝等;登陆区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造成严重损失。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台风的概念
热带洋面上形成的巨大空气漩涡,是热带气旋发展的强烈形式。
2.发生领域
(1)生成于太平洋西部的被称为台风。
(2)生成于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则被称为飓风。
(3)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活动最多的地区。
3.灾害表现
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破坏力强。
4.影响我国的台风
(1)时空分布:
①时间:每年5~10月,7~9月最多。
②空间:东南沿海。
(2)路径:
主要路径
移动方向
主要影响地区
西移路径
从源地向偏西方向移动
我国广东、海南岛,越南
西北路径
从源地向西北偏西方向或向西北方向移动
台湾、福建、浙江、江苏
转向路径
从源地先向西北然后转向东北朝日本方向移去
对我国影响比较小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台风的剖面结构
台风自外围向中心可分为三部分:外围大风区、漩涡风雨区、台风眼。如下图所示:
二、台风的形成条件
生成于太平洋西部的叫台风,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台风是热带气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台风形成所具备的条件如下图所示:
三、影响我国的台风
1.成因
热带气旋发展的强烈形式,其天气系统图如下图所示:
2.不利影响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会摧毁海上建筑物,吹翻轮船。
(2)台风形成的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台风带来的风暴潮会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3.有利影响
7~8月份的台风所带来的降水,能够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为人们降温消暑。
4.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视)。
(2)船只及时返港避风。
(3)防洪、防风、防潮,加固大堤,加固防潮海塘,撤离低洼区。
(4)固定门窗,固定广告牌。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记忆影响我国的台风源地及路径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是我国某天气系统在某地过境时的气压与风速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天气现象是(  )
A.冬天大风寒潮天气   B.东南沿海台风天气
C.华北地区沙尘暴天气 D.长江流域伏旱天气
2.该天气系统是(  )
A.快行冷锋 B.反气旋
C.气旋 D.准静止锋
解析: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此天气系统过境时气压很低,而风速很大,在气压最低时,风速陡然降低,说明为台风天气,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无风。第2题,台风是气旋的一种。
3.(山东高考)下图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台风过境A地前后,该地气压和风速有何变化?
(2)该台风在A、B两地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有何不同?说明B地预防这些次生灾害的工程措施。
解析:本题以台风为载体考查气象灾害。台风过境前后的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少。A处于沿海,易引发风暴潮,B处于山区,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其防治措施主要是护坡固沙、植树种草等。
答案:(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风速先增大后减小。
(2)A地:风暴潮;B地:滑坡、崩塌、泥石流。
护坡固沙、植树种草。

P32活动提示 1.画图略,台风中心位置(12°N,135°E),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
2.我国海南省和广东省最可能遭受这次台风的袭击。台风中心抵达该地区的时间大约是7月30日10时。
3.船只提前返航;做好危险地区人员的疏散、转移;电力、通信、建设、物资、财政、卫生防疫等各部门各司其职,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工作。
                     寒潮灾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思考探究:你能说出诗中所反映的天气现象吗?
提示:寒潮。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寒潮的概念
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可导致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同时伴随大风、雨、雪、雨凇或霜冻、冰冻天气。
2.寒潮的危害
(1)使农作物、果木和热带作物遭受严重冻害。
(2)大雪、冰冻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以及电力、通信中断。
(3)沿海地区大风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3.时空分布
(1)时间分布:
9月下旬至次年5月;最高峰:3~4月;次高峰:11月。
(2)空间分布:入侵我国的寒潮都来自北极地区,大致可归并为中路、东路、西路三条路径。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寒潮灾害
1.入侵我国的寒潮路径和源地
(1)中路:源自俄罗斯新地岛附近的北冰洋。
(2)东路:源自亚洲北部的北冰洋。
(3)西路:源自欧洲北部的北冰洋。
2.危害
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3.防御措施
(1)发布准确的信息和警报。
(2)做好防寒、防风准备,减少损失。
二、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2016年1月20日开始中国南方出现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在北方全国范围内的普遍降温还达不到历史低温极值,南方部分地区低温低于历史同期极值纪录。 读寒潮—大风—雪灾的灾害链图,回答1~2题。
1.形成此次灾害的近地面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气旋
2.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B.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低温 ④生物冻害
C.①大气污染 ②雪灾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D.①低温 ②大气污染 ③雪灾 ④生物冻害
解析:1.A 2.B 寒潮是冬半年的快行冷锋形成的灾害性天气。做题时注意灾害之间的联系:农牧区雪灾与①雪灾有关;沙尘暴会造成②大气污染;③低温会造成④生物冻害。
3.(浙江自选模块)“冷湖”是丘陵地区山谷中冬、春季节微风晴夜因近地面空气的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近地面逆温现象。我国江南丘陵山谷中出现的“冷湖”经常使种植的柑桔遭受冻害。图1为冬、春季节微风晴夜江南丘陵山谷出现的气温分布模型, a、b、c、d代表等温线,且数值a>b>c>d。图2为江南丘陵山谷一次超强寒潮过境的微风晴夜测得的不同地形部位气温变化过程曲线。读图,完成(1)~(3)题。
(1)春季江南丘陵山谷地形中通常最早出现植物发芽、开花的地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江南丘陵地区大量种植柑桔,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 ℃。图2中,若按“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 ℃/10 m计算,则该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  )
A.24 m B.40 m
C.6 m D.60 m
(3)为预防遭受“冷湖”冻害,你认为应该选择怎样的地形条件种植柑桔?
解析:第(1)题,山谷地形中植物发芽、开花最早的地方应是气温最高的地方。根据四条等温线数值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a>b>c>d可知,甲、乙、丙三地的气温都低于d,而丁地的气温在c~d之间,即丁地气温最高。故选D。第(2)题,已知柑桔受冻害的临界低温是-9℃,从图2中可读取谷底部的最低气温约为-11.4℃,根据“冷湖”逆温垂直递增率1℃/10 m可计算出山谷种植柑桔的地方到谷底的相对高度至少为24 m。故选A。第(3)题,由上面两题可以看出,柑桔应种植在热量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要选择在山地阳坡、坡的中部,或者是向南开口的小盆地中,避开山谷的底部。
答案:(1)D (2)A (3)南坡(阳坡);坡中部;向南开口的围椅状小盆地。(任答两点)

P34~P35活动提示 1.过度砍伐 过度开垦
2.不是的。沙尘暴能增加空气中的凝结核,有利于成云致雨;沙尘天气有利于海洋生物生长;沙尘暴缓解了酸雨危害;沙尘暴有利于抑制全球气候变暖;沙尘还造就了黄土高原。
3.沙尘暴的防治首先要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形成全国性监测网络;其次要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包括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降低载畜量,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建立健全法规,工程固沙,生态管理;还应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环保意识。 
                        
一、选择题
热带风暴是级别较低的台风。2014年第3号热带风暴“法茜”于3月3日5时在关岛东南西北太平洋上加强为强热带风暴。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下图可知,该热带风暴风力最大的时间大致是(  )
A.18时       B.9时
C.6时 D.12时
2.下列海域最有可能生成台风的是(  )
解析: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热带风暴风力最大时为9时。第2题,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上,与A的经纬度范围最接近。B地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很小,形不成台风;C地位于日本以东温带洋面,而台风主要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域的洋面;D地位于太平洋中部的温带海域,也无台风形成。
每年的10月到次年5月,我国华北大部及江淮北部等地区常常遭遇旱情。下图为某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
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
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4.下列与干旱不属于同一类型灾害的是(  )
A.暴雨 B.寒潮
C.泥石流 D.台风
5.我国干旱的分布特点是(  )
A.分布范围的广泛性
B.干旱只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C.只对植物造成影响
D.干旱只在春季才发生
解析:3.D 4.C 5.A 第3题,读图可知,特旱区出现在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四省。第4题,干旱、暴雨、寒潮、台风都属于气象灾害,泥石流是地质灾害。第5题,我国干旱的分布范围较广,全国都有可能发生旱灾。
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这种气象灾害最有可能是(  )
A.台风 B.寒潮
C.洪涝 D.干旱
7.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A.地形为盆地 B.受盛行风影响小
C.距离海洋较远 D.纬度较低
解析:6.B 7.A 第6题,从次数等值线看,此气象灾害纬度越高发生的次数越多,且源地位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因此可判断此灾害为寒潮。第7题,图中的甲地通过经纬网可知是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巴山地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受寒潮影响较小。
二、综合题
8.(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作物减产、农业设施受损伤;由图可知,山地地形阻碍寒潮南下,加剧了该地区的冷冻灾害。第(2)题,预防冷冻灾害主要从监测预报、防灾管理、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9.《海西晨报》报道,一场暴雨再度让繁华的现代都市原形毕露。11日,深圳上演暴雨围城,5 000辆公车受阻、2 000辆汽车被淹。该地发生的内涝灾害在警醒城市管理者排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读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并分析不同区域形成该洪涝灾害的共同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中上演“暴雨围城”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其形成的共同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地形两方面。第(2)题,城市“内涝”的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中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城市硬化地面影响下渗和城市的应急管理系统滞后是主要原因。
答案:(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原因: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自然原因:降水强度大,范围集中;城市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城市排水设施老化或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下渗,易形成路面的积水;城市在暴雨应急机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软肋。
10.(浙江高考)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转向点自东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
A.5~6月         B.6~8月
C.8~10月 D.10~11月
(2)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
A.5~6月 B.6~7月
C.9~10月 D.10~11月
(3)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解析:第(1)题,由图1知,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在8~10月。第(2)题,向偏北方向移动,应在8月份以前;靠近台湾东部沿海,纬度应在回归线附近。第(3)题,台风的危害主要是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答案:(1)C (2)B (3)狂风、暴雨、风暴潮。
课件43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四)”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四) 气象灾害
一、选择题
热带风暴是级别较低的台风。2014年第3号热带风暴“法茜”于3月3日5时在关岛东南西北太平洋上加强为强热带风暴。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下图可知,该热带风暴风力最大的时间大致是(  )
A.18时       B.9时
C.6时 D.12时
2.下列海域最有可能生成台风的是(  )
解析: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热带风暴风力最大时为9时。第2题,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洋面上,与A的经纬度范围最接近。B地位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很小,形不成台风;C地位于日本以东温带洋面,而台风主要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域的洋面;D地位于太平洋中部的温带海域,也无台风形成。
每年的10月到次年5月,我国华北大部及江淮北部等地区常常遭遇旱情。下图为某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
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
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4.下列与干旱不属于同一类型灾害的是(  )
A.暴雨 B.寒潮
C.泥石流 D.台风
5.我国干旱的分布特点是(  )
A.分布范围的广泛性
B.干旱只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C.只对植物造成影响
D.干旱只在春季才发生
解析:3.D 4.C 5.A 第3题,读图可知,特旱区出现在山东、河南、安徽和江苏四省。第4题,干旱、暴雨、寒潮、台风都属于气象灾害,泥石流是地质灾害。第5题,我国干旱的分布范围较广,全国都有可能发生旱灾。
如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这种气象灾害最有可能是(  )
A.台风 B.寒潮
C.洪涝 D.干旱
7.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A.地形为盆地 B.受盛行风影响小
C.距离海洋较远 D.纬度较低
解析:6.B 7.A 第6题,从次数等值线看,此气象灾害纬度越高发生的次数越多,且源地位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因此可判断此灾害为寒潮。第7题,图中的甲地通过经纬网可知是四川盆地,北部有秦巴山地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受寒潮影响较小。
二、综合题
8.(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作物减产、农业设施受损伤;由图可知,山地地形阻碍寒潮南下,加剧了该地区的冷冻灾害。第(2)题,预防冷冻灾害主要从监测预报、防灾管理、生物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9.《海西晨报》报道,一场暴雨再度让繁华的现代都市原形毕露。11日,深圳上演暴雨围城,5 000辆公车受阻、2 000辆汽车被淹。该地发生的内涝灾害在警醒城市管理者排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读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并分析不同区域形成该洪涝灾害的共同原因。
(2)试分析材料中上演“暴雨围城”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其形成的共同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地形两方面。第(2)题,城市“内涝”的原因要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其中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城市硬化地面影响下渗和城市的应急管理系统滞后是主要原因。
答案:(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原因: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2)自然原因:降水强度大,范围集中;城市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城市排水设施老化或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下渗,易形成路面的积水;城市在暴雨应急机制、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软肋。
10.(浙江高考)影响我国的台风有西移、西北移、转向三种移动路径,其中转向路径台风常到达我国东部海面或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后转向东北方向,路径呈抛物线状。图1是西太平洋台风转向点的平均经纬度图,括号内是台风统计次数,实折线上各点表示纬度,虚折线上各点表示经度。图2是西太平洋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1、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台风转向点自东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是(  )
A.5~6月         B.6~8月
C.8~10月 D.10~11月
(2)图2中,台风中心正从东南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靠近台湾东部沿海,速度明显减小,有转向的迹象,这个台风可能出现的时段是(  )
A.5~6月 B.6~7月
C.9~10月 D.10~11月
(3)图2中的台风靠近台湾时,对台湾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造成的?
解析:第(1)题,由图1知,台风转向点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的时段在8~10月。第(2)题,向偏北方向移动,应在8月份以前;靠近台湾东部沿海,纬度应在回归线附近。第(3)题,台风的危害主要是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答案:(1)C (2)B (3)狂风、暴雨、风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