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鲁教版选修6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鲁教版选修6 第三单元 环境污染与防治(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5-17 07:44:56

文档简介


第一节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及其类型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是苏东坡的故里,是四川省实现“还三江清水”的重点控制区域。由于历史原因,全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排污企业点多、面广,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无序排放。加之近年来泡菜食品、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面对严峻的农村环境形势,东坡区委、区政府采取举措、狠抓落实,着力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思考探究:材料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哪里?
提示:排污企业、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泡菜食品、畜禽养殖业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污染
(1)定义: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形成机制:
①进入环境的废弃物浓度或数量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②废弃物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时。
(3)类型划分:
①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②按污染物性质划分: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等。
③按污染物形态划分:废气污染、废液污染、噪声污染等。
④按污染物来源划分:生产污染、生活污染。
⑤按污染的分布范围划分:全球性污染、区域性污染和局部性污染等。
2.环境污染物
(1)定义:人类在生产、生活中,排入大气、水体和土壤等自然环境而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
(2)类型:
①生产性污染物;②生活性污染物。
(3)来源:
①工业生产活动;②农业生产活动;③交通活动;④生活活动。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环境污染类型
二、环境污染的形成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环境污染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环境问题中,不属于环境污染的是(  )
A.轧钢厂的噪声传到附近居民区
B.氮肥厂的废水排入附近河流
C.焦化厂的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D.黄土高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
2.下列人类活动会引起环境污染的是(  )
①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市民购买家庭轿车 ②农民在麦收后燃烧秸秆 ③使用电脑、手机等现代技术装备 ④街道上彻夜通明的霓虹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1.D 2.D 第1题,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
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A、B、C三项正是由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而导致的环境污染。D项属于生态破坏。第2题,市民购买家庭轿车、麦收后燃烧秸秆导致大气污染加剧,使用电脑、手机等现代技术装备会导致辐射污染增强,彻夜通明的霓虹灯会产生光污染。
环境污染可依据不同标准分为不同类型,据此完成3~4题。
3.以下污染类型不属于“按污染物的来源”划分的是(  )
A.工业污染        B.农业污染
C.生活污染 D.大气污染
4.按污染的分布范围划分,酸雨属于(  )
A.全球性污染 B.区域性污染
C.局部性污染 D.大气污染
解析:3.D 4.A 第3题,大气污染是按照环境要素划分的。第4题,按污染的分布范围划分,酸雨属于全球性污染。
                     环境污染的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思考探究:漫画中反映了什么环境污染?此污染如何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提示:重金属汞、镉和铬污染。通过食物链聚集重金属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对动植物影响
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
2.对建筑物影响
破坏建筑物,如酸雨可以腐蚀建筑物、文物古迹。
3.对地球环境影响
可以改变地球气候环境,如CO2过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4.对人类的危害
(1)危害:引起急性中毒和慢性危害,影响免疫功能,引起人体遗传基因变化。
(2)途径:
①直接影响:污染物通过人体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直接进入人体。
②间接影响:通过动植物间接进入人体。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成因和危害
类型
概念
原因
危害
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进入大气,改变了大气成分
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生长;对各种材料的危害,对大气的影响,如改变大气成分、性质和气候等
水污染 
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中,使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水体的使用价值和功能的现象
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污染物主要有三大来源:工业废水、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水
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土壤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污染物质的来源主要有工业和城市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等
造成有害物质在植物体内积累,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
[拓展提升]
重金属物质污染水体的过程和危害(以日本水俣病为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这里山清水秀,有巍巍青岭山,淙淙渠溪水……尤其是乡镇后面的大塘,污染非常严重,以致鱼虾绝迹,塘水变臭变黑,由原来清可见底可用之水,变成现在连手脚沾泥都不敢到塘中洗。据此回答1~3题。
1.造成该乡镇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主要污染源是(  )
①工业废水②生活污水③农业废水④酸雨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该乡镇鱼虾绝迹、塘水变臭的后果是(  )
①破坏水生生态环境 ②危害人体健康 ③增加酸雨的次数 ④抽水灌溉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从水污染的类型看,该乡镇的水污染最可能是(  )
A.物理性污染 B.化学性污染
C.生物性污染 D.自发性污染
解析:1.C 2.A 3.B 第1题,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等。第2题,酸雨是人们向大气中排放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所致。第3题,物理性污染主要是热污染及固体废弃物带来的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是寄生虫及虫卵、病菌和细菌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4.(全国乙卷)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下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殖过程中会造成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层土壤盐碱化,进而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居民生活;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可造成海域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5月16日《光明网》消息 随着气温的攀升,安徽巢湖部分水域开始发生绿藻集聚现象,湖面湖水像绿豆汤,并发出阵阵难闻气味。绿藻被风吹到岸边,堆积成厚厚的藻层。绿波荡漾,巢湖看上去成了“翡翠湖”。农民划船游过,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思考探究:巢湖的绿藻发生实际上是一种水体污染,这种水污染属于哪一种类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水体富营养化。生产生活排放含有大量P、N的污染、水产养殖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环境污染的发展变化
2.典型案例——水污染
(1)污染类型:江河水和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海洋污染等。
(2)水资源短缺:
①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一个资源型缺水的国家。
②水污染加重水资源短缺。
(3)淮河水污染治理措施:
①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流域内污染企业的发展。
②全流域实现工业污染源的达标排放和排污总量控制。
③加强流域内各省市之间水污染防治的协调。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水体富营养化
项 目
内 容
概 念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形 成
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农田径流中的营养物质排入湖泊等水体后,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使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以致影响到鱼类等的生存
表 现
水体富营养化后,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往往呈现蓝色、红色、棕色、乳白色等。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中则称为赤潮
危 害
①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破坏了水体的正常生态结构;
②有些藻类会分泌出黏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其呼吸,导致其窒息死亡;
③大量藻类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水生生物的死亡;
④含有毒素的藻类被水生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积累了毒素的水生生物及其制品,也会造成中毒
易发生
的水域
湖泊和较封闭的海湾
易发生
的季节
夏季与秋季
  二、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源
1.工业污染源
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其中,工业废水是工业引起水污染的最重要最普遍的原因,它占工业污染源排出污染物的大部分。工业加工过的残渣废料直接弃置河流中或者露天堆放,被雨水淋溶随水进入河流造成污染。另外,工业烟囱排放的有害有毒成分和粉尘通过沉降,也可能进入水体,造成水污染。
2.农业污染源
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降雨时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和通过垂直淋溶进入地下水,形成污染。
3.城市污染源
随着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和废气已经成为引起水体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污染源。
[拓展提升]
易形成赤潮的条件主要包括:
(1)气候条件:气温越高,越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
(2)环境条件:环境污染,各种含有N、P等营养元素的污水大量汇入海洋,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3)生物条件:蓝藻、绿藻等大量繁殖。
(4)水域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一方面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另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的繁殖。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福建高考)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从污染物浓度曲线可以看出水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形成原因要结合降雨量和河流流量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该河水污染的措施主要有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加强宣传教育等。
答案:(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
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
2.读我国南海海域水质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南海水质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区域工业结构以________为主,大量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农业废水排放,极易造成海水________,成为我国沿海________发生最严重的海域之一。同时海运繁忙,________成为南海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3)每年冬春季节,该海域发生咸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仔细观察图例联系图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第(2)题,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由于含有大量N、P的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大量排入江河,极易造成藻类的大量生长繁殖,使得水中的溶解氧缺乏,形成富营养化,加之该地气温较高,使得红藻大量繁殖,形成海水呈红色的赤潮。除此之外,该海域石油资源丰富,由运输石油船的石油泄漏而引起的该海域石油污染也相当严重。第(3)题,提及的咸潮应为海水侵入河流而形成的,其原因与冬春季节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降水稀少有关。
答案:(1)从外海到内陆,污染逐渐加剧,尤其以珠江口最严重
(2)轻工业 富营养化 赤潮 石油污染
(3)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减少
一、选择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下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  )
①固体垃圾 ②汽车尾气 ③沙尘 ④燃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
A.市中心垃圾外运
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
C.大量使用洒水车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
解析:1.C 2.D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燃煤。第2题,可通过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减少颗粒物释放量。
读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示意图,完成3~5题。
3.造成土壤污染的途径有(  )
①滥施农药、化肥 ②污水灌溉 ③固体废物 ④大气污染物 ⑤农作物吸收 ⑥水生生物吸收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4.污染物在土壤、农作物和水生生物、人体中的浓度(  )
A.依次增大 B.依次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5.该图所示环境污染对人体的损害(  )
A.属于直接损害 B.属于间接损害
C.直接和间接损害兼有 D.属于积累损害
解析:3.A 4.A 5.B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造成土壤污染的污染源有农药、化肥、灌溉污水、大气污染物和固体废物。第4题,污染物在土壤、农作物和水生生物、人体中的浓度越来越大。第5题,该图所示环境污染通过土壤、动植物间接损害人体。
某大城市每天排放污水5.1×106 t,其中约4.0×106 t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流经该市的河流中,造成河流终年黑臭。据此回答6~7题。
6.该市排入江河的污水来源是(  )
A.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流
B.上游来水
C.海水倒灌
D.以上各项均是
7.该市的河水黑臭,不能为生产和生活利用,你认为最迫切、最经济、最有效的近期解决办法是(  )
A.大力抽取地下水
B.海水淡化
C.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关闭所有化工厂
D.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城市河流上游未受污染河段
解析:6.A 7.D 第6题,大城市工业发达,人口稠密,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第7题,A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B、C项不符合“最迫切、最经济”,且关闭所有工厂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到,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材料二 企业地下排污示意图。
(1)据图归纳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
(2)简述地下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分析归纳可知,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有矿藏水下渗、河湖污水下渗、公路中的含盐物质、垃圾填埋、深井排放污水、化粪池和下水道污水等。第(2)题,从水资源短缺、危害人体和动植物健康等方面思考。
答案:(1)矿藏水下渗、河湖污水下渗、公路中的含盐物质随雨水下渗、垃圾填埋厂污水下渗、化粪池污染地下水、深井排放污水、下水道污水排放。
(2)加剧用水紧张;危害人畜健康;生物多样性减少。
9.(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加大,同时工农业的发展使水污染加重,水质越来越差,水源地不得不往上游等水质更好的地方迁移。第(2)题,保护水源地是保证水质的重要举措,必须从立法的角度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督,杜绝企业等生产活动随意排污行为,有效控制污染源。
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课件33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七)”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七) 环境污染
一、选择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下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  )
①固体垃圾 ②汽车尾气 ③沙尘 ④燃煤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
A.市中心垃圾外运
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
C.大量使用洒水车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
解析:1.C 2.D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燃煤。第2题,可通过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减少颗粒物释放量。
读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示意图,完成3~5题。
3.造成土壤污染的途径有(  )
①滥施农药、化肥 ②污水灌溉 ③固体废物 ④大气污染物 ⑤农作物吸收 ⑥水生生物吸收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④⑤⑥
4.污染物在土壤、农作物和水生生物、人体中的浓度(  )
A.依次增大 B.依次降低
C.先升后降 D.先降后升
5.该图所示环境污染对人体的损害(  )
A.属于直接损害 B.属于间接损害
C.直接和间接损害兼有 D.属于积累损害
解析:3.A 4.A 5.B 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造成土壤污染的污染源有农药、化肥、灌溉污水、大气污染物和固体废物。第4题,污染物在土壤、农作物和水生生物、人体中的浓度越来越大。第5题,该图所示环境污染通过土壤、动植物间接损害人体。
某大城市每天排放污水5.1×106 t,其中约4.0×106 t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流经该市的河流中,造成河流终年黑臭。据此回答6~7题。
6.该市排入江河的污水来源是(  )
A.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流
B.上游来水
C.海水倒灌
D.以上各项均是
7.该市的河水黑臭,不能为生产和生活利用,你认为最迫切、最经济、最有效的近期解决办法是(  )
A.大力抽取地下水
B.海水淡化
C.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关闭所有化工厂
D.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城市河流上游未受污染河段
解析:6.A 7.D 第6题,大城市工业发达,人口稠密,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第7题,A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会造成新的环境问题;B、C项不符合“最迫切、最经济”,且关闭所有工厂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二、综合题
8.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的发言中提到,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据新华网报道,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材料二 企业地下排污示意图。
(1)据图归纳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
(2)简述地下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直接据图分析归纳可知,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有矿藏水下渗、河湖污水下渗、公路中的含盐物质、垃圾填埋、深井排放污水、化粪池和下水道污水等。第(2)题,从水资源短缺、危害人体和动植物健康等方面思考。
答案:(1)矿藏水下渗、河湖污水下渗、公路中的含盐物质随雨水下渗、垃圾填埋厂污水下渗、化粪池污染地下水、深井排放污水、下水道污水排放。
(2)加剧用水紧张;危害人畜健康;生物多样性减少。
9.(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加大,同时工农业的发展使水污染加重,水质越来越差,水源地不得不往上游等水质更好的地方迁移。第(2)题,保护水源地是保证水质的重要举措,必须从立法的角度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督,杜绝企业等生产活动随意排污行为,有效控制污染源。
答案:(1)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2)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第三节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据统计,目前,全国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3.7×108 t,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7×108 t,清运量1.4×108 t,处理率为60.3%;而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1.9×108 t,高于城市垃圾产生量,但清运量与处理量微乎其微。
思考探究:城市垃圾来源于何处,有何危害?
提示:城市垃圾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的废弃物等。占用土地、污染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壤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定义
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
2.特点
来源广、品种多、数量大、变化大。
3.垃圾排放量增加的原因
(1)工业的发展。
(2)商品消费量增加。
(3)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
(4)人们不良的消费行为。
4.城市垃圾的类型
①食品垃圾;②普通垃圾;③建筑垃圾;④清扫垃圾;⑤危险垃圾。
5.城市垃圾的危害
(1)占用土地,污染土壤。
(2)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
(3)污染大气。
(4)传播疾病,损害健康等。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城市垃圾的特点
城市垃圾主要是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随着其数量的不断增加,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城市垃圾具有以下特点:
特 点
成 因
数量大
城市垃圾的数量庞大,具有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特点,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生的垃圾越多
品种多
城市垃圾主要由废纸、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电池、建筑材料残体、树叶等多种废弃物混合而成
变化大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新产品的推广,不断出现新的垃圾,如废旧汽车、电脑、家具、包装材料等
二、城市垃圾的危害
城市垃圾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表所示:
影 响
主要危害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①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
②垃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
③垃圾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
④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对水环境的影响
①垃圾倾倒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
②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产生含有害物质的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①风化、雨雪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环境;
②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积蓄,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其他影响方面
①占用土地,加剧耕地短缺;
②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
③危险废弃物危害人类健康
[拓展提升]
图示法理解垃圾的污染途径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危机,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据此完成1~3题。
1.2015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 1.92亿吨,这说明城市垃圾具有的特点是(  )
A.数量大       B.品种多
C.变化大 D.危害持久
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电脑等废旧产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的特点是(  )
A.数量不断增大 B.品种不断增多
C.变化大 D.治理越来越困难
3.下列关于城市垃圾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垃圾中的细微颗粒不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B.直接把垃圾倾倒于湖泊中使水体受到污染,湖泊的有效面积缩减,调蓄能力降低
C.垃圾若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后,不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D.医院废弃物若已经过消毒处理,则可以任意堆放,不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解析:1.A 2.B 3.B 第1题,1.92亿吨的清运量说明城市生活垃圾具有数量大的特点。第2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产品不断出现,城市垃圾的品种也在不断增多。第3题,垃圾中的细微颗粒在大风吹动下会随风扩散,污染大气;垃圾经风化、雨雪淋溶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后,将污染土壤,进而对植物造成危害;医院废弃物含有病菌、化学药品等污染物,即使消毒后任意堆放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占用土地。
4.(福建高考)下图为2000年中国南北方城市生活垃圾的成分构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中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地区差异,并从气候角度说明其原因。
(2)简述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主要危害。
解析:第(1)题,据图中的数据可以总结出南北方不可回收物成分构成的差异,再根据括号内的注记,从气候条件上说明二者差异的原因。第(2)题,城市生活垃圾属于固体废弃物,除了占用城市空间以外,还通过下渗等环节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腐烂或燃烧污染空气,进而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1)地域差异:无机物的比重北方多于南方,有机物的比重南方多于北方。原因:北方冬季气温低,需要燃煤取暖,会产生大量煤灰等;南方水热条件好,蔬菜种类多、产量大,产生的菜叶等生活垃圾多。
(2)堆放垃圾占用土地或水域;污染地下水、土壤和大气;危害人体健康。
                     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面积50×105 m2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 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60 hm2,总填埋面积40余公顷,日处理垃圾2 000 t,占北京垃圾处理量的1/6。
思考探究:垃圾防治除了填埋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处理方法吗?
提示:分类回收法、焚烧法、堆肥法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分类回收处理
(1)有用垃圾——回收利用。
(2)无用垃圾处理:
①填埋:
a.特点:简便、经济,但占地较大。
b.注意问题:合理选择填埋场地,注意防漏、防爆。
②焚烧:
a.特点:减量最大。
b.注意问题:造成大气污染。
③堆肥:
a.特点:可生产有机肥料,杀死病菌。
b.注意问题:不能处理不可腐烂的垃圾。
2.解决途径
(1)总措施: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
(2)方式:
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②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
③商品包装尽量使用可分解、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④提高商品加工深度。
⑤改善燃料结构。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一、四种垃圾处理方法的异同点
方法
优点
缺点
原则
回收法
较理想的方法,既可物尽其用,又可减少垃圾
不是所有的垃圾都能回收
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无害化
填埋法
操作简便、经济,可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
占用土地资源面积大,同时存在二次污染
焚烧法
减容、减量及无害化很高且热量用来发电,可实现垃圾的能源化
控制不当会存在大气污染问题,且设备投资巨大
堆肥法
适用于易腐烂、有机质含量高的垃圾处理,且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
不能处理不可腐烂的物质
二、垃圾填埋场的要求
1.建设要求
(1)防渗漏处理:避免垃圾中有害物质受雨水、地表径流冲刷而渗漏,污染地下水和相邻地区土壤。
(2)要设置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填埋后垃圾经过发酵,产生的甲烷等可燃性气体必须排出,否则遇到明火可能爆炸。
(3)排气管网出气口的位置与高度应科学合理:填埋场使用期满,表面覆土后,排气管网出气口的位置与高度应科学合理,以确保安全。
2.选址要求
(1)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
(2)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
(3)避免污染物飘浮、扩散和渗漏。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蚯蚓不仅能使垃圾“减量”和“无害”,同时还可“化害为宝”,实现它的“资源化”。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蚯蚓处理垃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符合生物循环原理
B.不适合现代工业垃圾的处理
C.费用较高
D.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
2.蚯蚓垃圾处理场的建立,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减少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环境
B.产生有机肥,促进物质和能量的再利用
C.会产生更大范围的污染
D.降低处理垃圾的费用
3.生物降解是自然净化的一个重要机理和途径,下列关于生物降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固体废弃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降解进行处理
B.自然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其中之一就是通过生物降解使某些废弃物重归环境
C.将生物降解应用于垃圾处理工艺,会使垃圾得到完全处理,不会产生其他问题
D.利用生物降解的方式处理垃圾,不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解析:1.C 2.A 3.B 第1题,蚯蚓不仅能吃掉食物垃圾,且蚯蚓制造的“副产品”,如排泄物和脱落的表皮,是草坪极好的肥料。这一过程符合生物循环原理,且费用较低,是一种比较环保的垃圾处理方式,但这一过程不适合现代工业垃圾的处理。第2题,蚯蚓能减少有机垃圾,而且消除了垃圾的臭味,因此,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保护了环境;B、D两项属于经济角度,不属于对环境的影响;C项明显错误。第3题,生物降解是利用微生物分解自然界中的物质。自然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其中之一就是通过生物降解使某些废弃物重归环境,但并不是固体废弃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降解进行处理,如塑料,因此,不会使垃圾得到完全处理;某些废弃物重归环境也可能造成某些污染物的蔓延,带来更多的危害。
4.当都市里的人们陶醉在繁华的城市生活中时,是否意识到有一支“大军”正向我们逼近,影响我们的生活,危害我们的健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回收利用垃圾,首先要对垃圾进行分类。一群环保志愿者在某社区推广垃圾分类回收,他们在垃圾房放置一些有分类标识的垃圾回收箱,结果却发现仍然有许多居民并没有分类放置。不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是(  )
A.居民嫌麻烦,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
B.居民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多
C.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
D.居民不清楚垃圾分类的标准
(2)下图是某居民小区中垃圾收集点(小圆圈)的布局,它在选址上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垃圾收集点选址应考虑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埋”是目前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设计合理、清洁的填埋式垃圾处理场,不仅要能填埋垃圾,而且要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源的污染。下图是填埋坑的地下剖面示意图,图中P管设计所起的作用可能是(  )

A.排放垃圾分解产生的气体
B.收集在底部汇集的过滤液
C.监测垃圾是否污染周围的地下水
D.作为衬垫层,防止过滤液渗入土壤
(4)有人设想在住宅小区附近建立小型生活垃圾焚烧厂,其流程如下图,请将图中①②③所要表达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生活垃圾的回收需要居民的积极参与,现在某些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对环保知识了解不够等是造成生活垃圾的回收不能有效进行的重要原因。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垃圾收集点均集中在一起,且靠近小河。这样做的不利后果是:较远的居民可能因为路远的缘故不愿把垃圾送到收集点;垃圾在下雨时或在转运过程中的散落会对小河造成污染。因此,设置垃圾收集点应使其尽量分布均匀以提高使用效率,还要考虑是否会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污染。同时,造型美观、设计精巧的收集点还能对居民小区起到美化作用。第(3)题,垃圾填埋后会在土壤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某些产物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P管伸入填埋坑下,可以及时监测到垃圾是否对地下水造成了污染。第(4)题,生活垃圾经过收集、分类后,能直接焚烧的垃圾进入焚烧厂;焚烧产生的热量可直接进行供暖,也可发电提供电能等;焚烧后的固体残留物经加工后可以制成各种建筑材料等。
答案:(1)B (2)分布不均匀(不合理);沿河放置污染水源 利用率的高低;是否便于居民使用;对小区景观的影响;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否污染环境;运输等
(3)C (4)垃圾(分类)收集点 热量(或热能、能量、电能等) 再利用(或制砖、制肥、作为建筑材料等)。
                     城市垃圾综合利用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人们在享受城市文明同时,也在遭受城市垃圾所带来的烦恼,其中建筑垃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因此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将成为最佳的处理途径,上图为建筑垃圾粉碎机粉碎垃圾。
思考探究:你知道城市垃圾综合利用方式有哪些?试举例。
提示:如用城市垃圾发电、生产新能源——沼气、生产有机复合肥料和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意义
(1)消除污染,保护环境。
(2)减少垃圾数量,节约资源和能源。
(3)创造财富,增加就业岗位。
2.城市垃圾资源化过程
(1)通过破碎、分选等方式,直接利用和回收资源。
(2)通过化学的、生物的方法回收、处理垃圾。
3.综合利用方式
(1)用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有机复合肥料。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4.德国的垃圾处理
(1)垃圾分类投放。
(2)垃圾按规定时间投放。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垃圾被称为“放错位置的财富”。城市垃圾不经处理弃入环境则为“废”,合理利用则为“宝”。城市垃圾综合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常见的利用方法如下表所示:
方 法
利用成分
优 势
发电
有机物质
减少垃圾堆放量,消除细菌传播,减轻大气污染
生产沼气
有机垃圾、人畜粪便、
活性污泥
工艺简单,质优价廉,可部分替代煤、石油;杀灭病虫卵,有利于环境卫生
生产有机
复合肥料
有机物质
城市垃圾中丰富的有机质和作物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培养土地肥力、改良土壤结构
生产新型
建筑材料
无机物质
生产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价廉物美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理解城市垃圾处理流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食品的过度包装是导致城市垃圾排放量增长的原因之一,如有的中秋月饼,包装过于华丽复杂,既耗费了大量纸材或金属,又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据此回答1~3题。
1.食品包装纸或金属产生的垃圾属于(  )
A.食品垃圾        B.普通垃圾
C.清扫垃圾 D.建筑垃圾
2.处理此类垃圾合理的方法是(  )
A.回收 B.焚烧
C.填埋 D.生产有机复合肥
3.从源头入手,解决城市垃圾问题,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不使用不可分解的饭盒
B.使用清洁能源,用天然气代替煤炭
C.实行净菜进城
D.购买包装考究的商品
解析:1.B 2.A 3.D 第1题,此类垃圾属于普通垃圾;容易错选为食品垃圾,应注意概念区分。第2题,由于此类垃圾中既有纸类又有金属,故应回收再利用;而焚烧、填埋垃圾造成资源浪费,金属不能生产有机复合肥。第3题,包装考究的商品,既浪费资源,又会产生大量垃圾,故不利于解决城市垃圾问题。
4.填埋法是处理城市垃圾的常用方法之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埋法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不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填埋后垃圾经过发酵,产生的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必须排出,否则遇到明火可能爆炸。因此,垃圾填埋场要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
解析:第(1)题,考查填埋法的特点。第(2)题,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后经过发酵,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性气体,如不及时排出,遇到明火可能爆炸。因此,垃圾填埋场要设置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第(3)题,用填埋的方法处理垃圾,对保护环境不利,可能会占用大量土地,甚至耕地;有毒成分随地表水下渗,造成地下水污染;有害成分造成土壤污染;垃圾填埋也会产生污染液体和有害气体,会污染环境,所以垃圾填埋场的选址应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避免污染物漂浮、扩散和渗漏。
答案:(1)简便 经济 填埋场占地较大
(2)甲烷 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
(3)远离生活区和水源地,避开城市上风向和水源上游,避免污染物漂浮、扩散和渗漏。
一、选择题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常称为垃圾。垃圾泛滥并成为一种环境污染问题,是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结果。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城市垃圾排放量不断增长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商品消费量的迅速增加
③不良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的发生 ④农业革命的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面对“垃圾围城”现象,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将垃圾全部填埋 ②将垃圾全部焚烧 ③对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④对无利用价值的垃圾采用填埋、焚烧和堆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A 2.B 第1题,农业革命与城市垃圾的产生无关。第2题,对城市垃圾首先要进行分类,将可再生利用的废纸、废塑料、玻璃瓶、废金属等与其他废物分开;剩余的垃圾,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进行处理。
“废弃物”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一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成为另一过程的原料,所以废弃物也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之称。据此回答3~4题。
3.对“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A.大多数“废弃物”都可以变成原料
B.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废弃物产生量要远远少于任何时代
C.在发展中国家是“废弃物”,在发达国家可能就是原料
D.在城市里是废弃物,在农村可能就成为原料
4.处理“废弃物”的最好方法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下列处理方法中能够直接实现的是(  )
A.分类回收 B.压缩
C.填埋 D.堆肥
解析:3.B 4.D 第3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废弃物产生量的多少与“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无关。第4题,用城市垃圾堆肥,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分解食品垃圾和人畜粪便等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杀死垃圾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卵,将垃圾变成无害的优质有机肥料。
目前,许多城市周边地区垃圾堆积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十分严重的污染问题。据此完成5~6题。
5.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的方式,该方式简便、经济,但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有(  )
①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②污染土壤 ③污染地下水
④垃圾堆积方位需要研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垃圾回收和再生是世界性的潮流和研究性课题,为此许多国家推广使用“分类垃圾箱”,其好处有(  )
①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 ②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③减少了垃圾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 ④便于垃圾的分类处理 ⑤美化城市环境 ⑥便于居民楼区的合理布局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④
解析:5.C 6.D 第5题,填埋法是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之一。城市垃圾的数量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变化大的特点。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同时往往会引起地下水、土壤污染。堆积方位的研究不属于垃圾填埋产生的环境问题。第6题,许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进行分类处理,其中有害或有毒垃圾的专门处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可循环利用的垃圾再次利用,成为工业的原料等。
7.读下图,与我国目前多数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相比,图示垃圾处理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  )
①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减少了投资 ②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 ③实现了垃圾的分类处理,分类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④减少了土地占用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⑤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符合循环经济原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选D 图中垃圾在处理时分类回收,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环境。垃圾资源化的处理过程需要增加投资。垃圾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土地占用量,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
国家
填埋/%
堆肥/%
焚烧/%
回收/%
美国
63
8
10
19
德国
46
2
36
16
中国
70
20
5
5
材料二 垃圾处理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比较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
(2)评价图示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
(3)提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合理措施。
解析:第(1)题,直接据表分析可知,中国与美国都以填埋为主,中国堆肥比重较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收利用和焚烧比重较多。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图所示的垃圾处理方式为填埋法,评价时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第(3)题,从源头、过程处理和加强教育等方面思考。
答案:(1)相同点:以填埋为主。
不同点:中国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比重小,堆肥较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较多,堆肥较少。
(2)有利:垃圾填埋方法简单、节省投资。
不利: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存在火灾及爆炸的隐患。
(3)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发展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回收利用等水平);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9.城市垃圾主要是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其中有机物多占60%~70%。下图为世界城市固体垃圾产生量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城市每人每天丢弃垃圾量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有哪些?
(2)P国每日产生的城市垃圾总量很大,其原因主要有哪些?
(3)垃圾被称为“放错位置的财富”。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必要前提是________。分析下列垃圾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并将它们的代号填入下表中的适当位置。(每个号只填一次)
利用方式
焚烧发电
生产有机肥料
生产建筑材料
代号
①厨余垃圾 ②废旧纸张 ③玻璃制品 ④塑料制品
解析:第(1)题,直接读图分析可知,发达国家普遍较大,发展中国家较低。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P国为美国,从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人口总数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思考。第(3)题,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必要前提是分类收集,然后逐一分析选择填空。
答案:(1)发达国家普遍较大,发展中国家普遍较低(或欧美大洋洲国家较多,亚非拉国家较少)。
(2)人均丢弃量大(或社会经济发达,或消费水平高)、人口总量较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
(3)分类收集
利用方式
焚烧发电
生产有机肥料
生产建筑材料
代号


③④
课件44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九)”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九) 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一、选择题
固体废弃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通常称为垃圾。垃圾泛滥并成为一种环境污染问题,是近代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结果。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城市垃圾排放量不断增长的原因有(  )
①近代工业的发展 ②商品消费量的迅速增加
③不良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的发生 ④农业革命的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面对“垃圾围城”现象,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将垃圾全部填埋 ②将垃圾全部焚烧 ③对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④对无利用价值的垃圾采用填埋、焚烧和堆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A 2.B 第1题,农业革命与城市垃圾的产生无关。第2题,对城市垃圾首先要进行分类,将可再生利用的废纸、废塑料、玻璃瓶、废金属等与其他废物分开;剩余的垃圾,主要采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进行处理。
“废弃物”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一种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成为另一过程的原料,所以废弃物也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之称。据此回答3~4题。
3.对“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
A.大多数“废弃物”都可以变成原料
B.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废弃物产生量要远远少于任何时代
C.在发展中国家是“废弃物”,在发达国家可能就是原料
D.在城市里是废弃物,在农村可能就成为原料
4.处理“废弃物”的最好方法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下列处理方法中能够直接实现的是(  )
A.分类回收 B.压缩
C.填埋 D.堆肥
解析:3.B 4.D 第3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废弃物产生量的多少与“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无关。第4题,用城市垃圾堆肥,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分解食品垃圾和人畜粪便等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杀死垃圾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卵,将垃圾变成无害的优质有机肥料。
目前,许多城市周边地区垃圾堆积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十分严重的污染问题。据此完成5~6题。
5.目前,许多城市对垃圾处理主要采用填埋的方式,该方式简便、经济,但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有(  )
①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②污染土壤 ③污染地下水
④垃圾堆积方位需要研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垃圾回收和再生是世界性的潮流和研究性课题,为此许多国家推广使用“分类垃圾箱”,其好处有(  )
①使一部分非可再生资源得以再生 ②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③减少了垃圾占用人们的生活空间 ④便于垃圾的分类处理 ⑤美化城市环境 ⑥便于居民楼区的合理布局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③④
解析:5.C 6.D 第5题,填埋法是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之一。城市垃圾的数量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具有数量大、品种多、变化大的特点。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同时往往会引起地下水、土壤污染。堆积方位的研究不属于垃圾填埋产生的环境问题。第6题,许多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后进行分类处理,其中有害或有毒垃圾的专门处理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可循环利用的垃圾再次利用,成为工业的原料等。
7.读下图,与我国目前多数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相比,图示垃圾处理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  )
①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减少了投资 ②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量 ③实现了垃圾的分类处理,分类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④减少了土地占用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⑤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符合循环经济原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选D 图中垃圾在处理时分类回收,既产生了经济效益,又保护了环境。垃圾资源化的处理过程需要增加投资。垃圾的回收利用减少了土地占用量,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的问题。
二、综合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部分国家垃圾处理方式的比较。
国家
填埋/%
堆肥/%
焚烧/%
回收/%
美国
63
8
10
19
德国
46
2
36
16
中国
70
20
5
5
材料二 垃圾处理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比较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上的异同。
(2)评价图示反映的垃圾处理方式。
(3)提出解决我国城市垃圾问题的合理措施。
解析:第(1)题,直接据表分析可知,中国与美国都以填埋为主,中国堆肥比重较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收利用和焚烧比重较多。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图所示的垃圾处理方式为填埋法,评价时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第(3)题,从源头、过程处理和加强教育等方面思考。
答案:(1)相同点:以填埋为主。
不同点:中国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比重小,堆肥较多;美国等发达国家回收利用与焚烧处理较多,堆肥较少。
(2)有利:垃圾填埋方法简单、节省投资。
不利: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存在火灾及爆炸的隐患。
(3)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垃圾;分类处理,综合利用;发展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提高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回收利用等水平);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9.城市垃圾主要是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其中有机物多占60%~70%。下图为世界城市固体垃圾产生量的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城市每人每天丢弃垃圾量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有哪些?
(2)P国每日产生的城市垃圾总量很大,其原因主要有哪些?
(3)垃圾被称为“放错位置的财富”。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必要前提是________。分析下列垃圾合理利用的主要方式,并将它们的代号填入下表中的适当位置。(每个号只填一次)
利用方式
焚烧发电
生产有机肥料
生产建筑材料
代号
①厨余垃圾 ②废旧纸张 ③玻璃制品 ④塑料制品
解析:第(1)题,直接读图分析可知,发达国家普遍较大,发展中国家较低。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P国为美国,从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人口总数和城市化水平等方面思考。第(3)题,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的必要前提是分类收集,然后逐一分析选择填空。
答案:(1)发达国家普遍较大,发展中国家普遍较低(或欧美大洋洲国家较多,亚非拉国家较少)。
(2)人均丢弃量大(或社会经济发达,或消费水平高)、人口总量较大、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
(3)分类收集
利用方式
焚烧发电
生产有机肥料
生产建筑材料
代号


③④
第二节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工业污染的防治对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央视《经济半小时》深入报道了天能电池沭阳基地的“铅污染”情况。根据报道,天能电池沭阳基地附近的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徐庄村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铅超标。在对徐庄村几个孩子的血铅检测中,发现他们血液中的血铅含量都超过了100 μg/L,最高达162.9 μg/L。按照国际血铅诊断标准,儿童血铅含量等于或大于100 μg/L就为铅中毒。
思考探究:你认为应该怎样从根本上杜绝上述悲剧事件的发生?
提示:我们不仅要做到工业污染达标排放,更应该从源头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工业污染防治的关键
减少“三废”排放量和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2.清洁生产
(1)含义:在工业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并对生产实行全过程控制。
(2)基本内容:
①清洁的能源;②清洁的生产过程;③清洁的产品。
(3)目标:
①资源合理利用并且减缓自然资源的耗竭。
②促进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危害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3.循环经济
(1)定义:是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在保持扩大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封闭式循环流动。
(2)基本原则:
①减量化原则;②再利用原则;③资源化原则。
(3)基本特征: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4)根本目的:保护环境资源。
(5)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4.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1)建设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
(2)实施手段:废弃物交换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
(3)实施措施:将一个企业产出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
(4)目的:物质与能量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5)结果: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影响最小化,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6)典型案例:
①外国——丹麦卡伦堡;②中国——广西贵港。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工业污染主要是“三废”的排放,因此,防治工业污染的关键是减少“三废”排放量和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一、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二、循环经济
三、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含义及具体解释如下表所示:
利用手段
实施过程
结 果
目 的
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
实现园区内污染“零排放”,以及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物质与能量利用最大化,废弃物排放最小化
四、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的区别与联系
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园区
区别
生产过程的特点
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工业之间的组织形式
联系
循环经济的每个环节都有清洁生产的要求,而生态工业园区则是依据循环经济与生态学原理设计的,它吸取循环经济的实质,又体现了清洁生产的过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某酒精厂清洁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  )
A.原料产地      B.消费市场
C.动力基地 D.科技发达地区
2.与该厂废弃物有关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A.酸雨 B.全球气候变暖
C.臭氧层空洞 D.扬尘
3.A.实现了无废弃物排放
B.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C.隔断了与其他工厂的工业联系
D.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1.A 2.B 3.D 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该酒精厂的厂址临近玉米产地。第2题,据图分析可知,该厂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玉米油饲料、二氧化碳回收、沼气和饲料,其中与大气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第3题,据图分析可知,实施清洁生产后,该厂从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减少了对废弃物的排放,加强废弃物综合利用。
下图为某电厂循环经济利用图,读图完成4~5题。
4.若H是一个工厂,最适宜的是(  )
A.砖瓦厂         B.钢铁厂
C.玻璃厂 D.化工厂
5.该电厂的生产模式对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A.减弱噪声 B.减少酸雨
C.保持水土 D.绿化环境
解析:4.A 5.B 第4题,据图分析可知,图中H厂是利用石膏板材厂的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产生的废渣为原料的,所以最适宜的是砖瓦厂。第5题,该电厂的循环经济利用,脱硫被石膏板材厂利用,减少酸性气体排放,减少酸雨产生。
                     农业污染的防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我国许多地区曾有过漫长的污水灌溉历史。污水灌溉的地区主要是北方缺水地区。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工农业抢水矛盾突出、农业灌溉缺水严重、污水处理率不高。然而,污水灌溉给中国耕地带来了严重的土壤污染。
思考探究:图文材料中的“污水灌溉”会带来哪些污染?
提示:污染土壤、污染农作物等。
——————— 基础知识要记牢 ——————
1.内容
(1)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造成的农作物及土壤污染。
(2)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对水体的污染。
(3)温室农业中废旧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
(4)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与焚烧农作物秸秆产生的烟尘造成的大气污染。
2.特点
发生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等。
3.后果
若不及时治理,必然危及农业生产乃至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4.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1)施用化肥: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程,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2)防治病虫害: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
5.发展有机农业
(1)有机农业:不施用化肥农药,利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土壤,生长出“更洁净食品”的农业。
(2)施用肥料:作物秸秆、绿肥、禽畜粪便等有机肥料。
(3)防治病虫害: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防治。
(4)优势:产品是不受污染的有机食品。
6.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1)土壤污染的成因: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出土壤净化能力。
(2)土壤污染的防治:
①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②措施: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 重点难点掌握好 ——————
农业污染的防治
项 目
内 容
类型及
污染源
农作物及土壤污染: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
水体污染: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
白色污染:温室农业中的废旧塑料
大气污染: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焚烧农作物秸秆产生的烟尘
农业污
染的危
害 
①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污染土壤和环境,通过灌溉渠道或地表径流,流入江河湖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②大量使用农药提高了农业成本,污染了土壤和水源,增加了害虫抗药性,灭杀害虫天敌,破坏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人畜中毒事件也频繁发生;
③重金属污染
特点
发生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
农业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施用化肥、农药
施用化肥
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程,力求做到科学合理
防治病
虫害
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
发展有机农业
实质
不施用化肥农药,利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土壤,生长出“更洁净食品”的农业
施用肥料
作物秸秆、绿肥、禽畜粪便等有机肥料
防治病
虫害 
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防治
优势
产品是不受污染的有机食品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原因
土壤污染物超出土壤净化能力,使土壤性质发生变化,土壤微生物受到抑制和破坏而削弱土壤生产力
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措施
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
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当今社会对发展绿色食品、避免“白色污染”已经形成共识,但是目前“食品污染”正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据此回答1~2题。
1.所谓的“食品污染”是指(  )
A.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混入人们的食品中
B.食品没有清洗干净就食用
C.所食食品没有“绿色食品”标志
D.腐烂不能食用的食品
2.导致食品污染的原因有(  )
①在作物栽种过程中过多使用农药 ②用带有毒素的水浇灌作物 ③进行加工时,有毒或带菌物质进入食品 ④过度包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1.A 2.A 第1题,食品污染主要是指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混入人们的食品中。第2题,由于农药、化肥、污水灌溉等原因引起食品污染。
3.(江苏高考)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 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区土壤中4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4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镉、汞、铅3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为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逐渐升高。主要是因为我国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而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第(2)题,由图中的折线可知,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第(3)题,由图可知,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铅、镉。主要原因是矿冶区工业比较多,污染严重。第(4)题,土壤污染会降低土壤生产能力,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措施主要从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治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教育,提升环保意识
                    
一、选择题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宁瑞祥把刻有“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字样的匾额郑重地交到广西贵港市市长手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区正式启动,也预示着我国开始探寻21世纪的绿色工业文明之路。据此回答1~3题。
1.广西建设“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B.大面积肥沃黑土分布
C.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D.地处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
2.生态工业园内各类工业的配置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环境因素
C.生产协作 D.交通运输
3.实施生态工业的主要目的有(  )
①清洁生产,区域废弃物低排放 ②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工业产出 ③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⑤实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解析:1.A 2.C 3.C 第1题,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第2题,生态工业园内各类工业的配置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加强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提高效益。第3题,实施生态工业的主要目的是清洁生产,区域废弃物低排放,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实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谈到污染,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工业领域,但近些年来,从瘦肉精到有毒菜,从食品污染到土壤退化,一系列的事件使农业污染逐步成为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农药对环境危害的叙术,错误的是(  )
A.农药的使用会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B.农药的大量使用一定可以降低农业成本
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会杀灭害虫的天敌,破坏原有的生物物种平衡
D.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造成人畜中毒
5.下列有关生物防治病虫害的优势,错误的是(  )
A.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B.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安全无害
C.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效果较差
D.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可以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4.B 5.C 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增加农业成本。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效果虽然没有农药立竿见影,但是其取得的环境整体效益大大高于单纯使用农药。
下图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7.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
A.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解析:6.C 7.B 第6题,关键突破口是b,因为只有盐是海水淡化站的副产品,而且晒盐离不开太阳辐射。第7题,电厂和化工厂的废弃物,即虚缄箭头流出的部分并没有得到利用;制盐的副产品成了化工厂的原料,因此得到了利用;盐场并没有虚线箭头指向建材厂,所以建材厂没有利用盐场的废弃物。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GDP年增长效率达8.7%,发展势头不减。但也留下两大遗憾:一是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另一个是污染的超常规排放。我国正不可避免地遭遇人口、资源与能源制约以及环境的压力。我国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法、德的7.7倍,日本的11.5倍。可见,我国节约能源潜力很大,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1)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原因主要包括________。(多项)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C.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D.资源丰富
(2)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实施循环经济有什么意义?
解析:第(1)题,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原因主要包括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和深刻的环境危机。第(2)题,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有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最基本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第(3)题,我国实施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答案:(1)ABC
(2)减量化原则 再利用原则 资源化原则 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3)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贫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壤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2)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出________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必须坚持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各种________________;其次是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3)对于受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壤,防治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解析:第(1)题,认真读图可以写出土壤污染的来源。第(2)题,土壤污染的成因是污染物超出了土壤的净化能力,土壤污染的防治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所以治理中要从源头的污染物开始。第(3)题,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最根本的治理办法就是换上新土。
答案:(1)农药、化肥、垃圾与污泥肥料、汽车尾气、污水灌溉、粉尘沉降。
(2)土壤净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土壤污染源
(3)挖去受污染的土层,换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
课件32张PPT。
“课时达标验收”见“课时跟踪检测(八)”
(单击进入电子文档)
课时跟踪检测(八) 工农业污染的防治
一、选择题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宁瑞祥把刻有“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字样的匾额郑重地交到广西贵港市市长手中,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生态工业示范区正式启动,也预示着我国开始探寻21世纪的绿色工业文明之路。据此回答1~3题。
1.广西建设“国家生态工业(制糖)建设示范园区”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
B.大面积肥沃黑土分布
C.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D.地处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
2.生态工业园内各类工业的配置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环境因素
C.生产协作 D.交通运输
3.实施生态工业的主要目的有(  )
①清洁生产,区域废弃物低排放 ②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工业产出 ③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④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 ⑤实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解析:1.A 2.C 3.C 第1题,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第2题,生态工业园内各类工业的配置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加强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提高效益。第3题,实施生态工业的主要目的是清洁生产,区域废弃物低排放,充分利用资源,追求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实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谈到污染,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工业领域,但近些年来,从瘦肉精到有毒菜,从食品污染到土壤退化,一系列的事件使农业污染逐步成为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农药对环境危害的叙术,错误的是(  )
A.农药的使用会造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B.农药的大量使用一定可以降低农业成本
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会杀灭害虫的天敌,破坏原有的生物物种平衡
D.农药的过量使用,可能造成人畜中毒
5.下列有关生物防治病虫害的优势,错误的是(  )
A.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B.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安全无害
C.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效果较差
D.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可以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4.B 5.C 农药的大量使用会增加农业成本。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效果虽然没有农药立竿见影,但是其取得的环境整体效益大大高于单纯使用农药。
下图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a、b、c分别代表(  )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7.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
A.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解析:6.C 7.B 第6题,关键突破口是b,因为只有盐是海水淡化站的副产品,而且晒盐离不开太阳辐射。第7题,电厂和化工厂的废弃物,即虚缄箭头流出的部分并没有得到利用;制盐的副产品成了化工厂的原料,因此得到了利用;盐场并没有虚线箭头指向建材厂,所以建材厂没有利用盐场的废弃物。
二、综合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GDP年增长效率达8.7%,发展势头不减。但也留下两大遗憾:一是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另一个是污染的超常规排放。我国正不可避免地遭遇人口、资源与能源制约以及环境的压力。我国每创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法、德的7.7倍,日本的11.5倍。可见,我国节约能源潜力很大,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1)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原因主要包括________。(多项)
A.庞大的人口压力
B.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C.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
D.资源丰富
(2)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基本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实施循环经济有什么意义?
解析:第(1)题,我国实施循环经济的原因主要包括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相对贫乏和深刻的环境危机。第(2)题,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有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最基本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第(3)题,我国实施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答案:(1)ABC
(2)减量化原则 再利用原则 资源化原则 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资源化
(3)庞大的人口压力、人均资源贫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壤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2)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出________能力,就会造成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必须坚持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各种________________;其次是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3)对于受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壤,防治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解析:第(1)题,认真读图可以写出土壤污染的来源。第(2)题,土壤污染的成因是污染物超出了土壤的净化能力,土壤污染的防治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所以治理中要从源头的污染物开始。第(3)题,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最根本的治理办法就是换上新土。
答案:(1)农药、化肥、垃圾与污泥肥料、汽车尾气、污水灌溉、粉尘沉降。
(2)土壤净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土壤污染源
(3)挖去受污染的土层,换上新土,以根除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