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登幽州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登幽州台》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7 15:50: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
登幽州台歌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陈子昂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重点)
2.把握詩歌主旨,体味本诗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和遣词造句的独到之处。(难点)
3.领悟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课题解读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歌",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登幽州台歌"即写诗人登台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作者名片
陈子昂(661一702),字伯玉,唐代文学家。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糜文风,诗风质朴浑厚、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陈子昂集〉(中华书局1960年版)。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悠悠(yōu)
怆然(chuàng) 涕(tì)
语句段解
前 不见古人,
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明君。
生字认读
以前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
后不见 来者。
指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
品析: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
念 天地之悠悠,
我独自悲伤,眼泪纵横!
想到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独 怆然而涕下。
悲伤的样子
眼泪
一、二两句诗,诗人纵观古今写自己没能遇见贤君明主,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1、诗中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想到天地之广大、时间之久远。
2、诗中的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诗歌渲染了作者怎样的思绪?
第三句写时间和空间,第四句描写自身情状,天、地、人融为一体,勾勒了辽阔悠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壮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登楼远眺一空间辽阔
怆然泣下一凄恻悲愁
感于往事
慨叹身世
登幽州台歌
意境雄浑,直抒胸臆全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写登台的感慨。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写作特色
结构分析

《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达了诗人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愤和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想的失意孤独、寂寞苦闷的情怀。
主旨归纳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诗人纵观古今,放眼历史的长河,像燕昭王那样的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的明君也不可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 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之感。
小组讨论
一、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静下心来,设身处地想象自己在古代,是那样寂寞地独自登台远望,瞬间感到天地无穷,人生有限。试试看,你能否进入并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否理解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课后题解 思考探究
参考答案: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两句是说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诗人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后两句天地之“悠悠”与人之“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字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字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