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望岳》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望岳》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8 23: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 岳
语文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背诵默写全诗。(重点)
2理解诗句的内容,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蕴含的哲理。(难点)
3感悟诗人高瞻远瞩的气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重点)
杜甫
望 岳
课题解读
杜甫写成的《望岳》诗,共有三首,故又称“望岳三首”,本诗是第一首。“望”,是远远地看;“岳”,指山,本诗中指泰山。标题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和内容。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思想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感人肺腑,因而他又被后人尊为“诗圣”。代表作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婚别》等。
作者名片
律诗中国旧诗体裁之一。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十句及以上的,则称排律或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歌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仗。
文体知识
生难字 岱宗(dài) 决眦(z?)

古今异义 造化 古义:指天地、大自然例句: 造化钟神秀
今义:福分,运气

通假字 荡胸生曾云(同“层”,层叠)
词类活用 一览众山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
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杜诗详注》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是第一首。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24岁的杜甫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他的父亲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杜甫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较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语句段解
岱宗 夫 如何 ?
指泰山
发语词,无实际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
齐鲁 青 未了④。
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不尽
指山色

品析:首联写远望所见。“青未了”概写了诗人眼中的泰山。
造化 钟神秀, 阴阳 割 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秀丽集中于泰山,
山的南北两面,一 明一暗截然不同。
指天地,大自然
聚集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
首联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首句采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写人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是的形象,写出了泰山占地面积之广、气势之大。
品析:“钟”是聚集之意,把自然界写得有感情,把神奇秀美的景聚集到泰山,表达了作者的赞叹之情。“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阳光切断,形成山南山北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高大巍峨的特点。
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上句写泰山的神奇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神奇秀美一言难尽,通过虛写造物主对泰山的偏爱一语概括。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颔联:写近望泰山。上句写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写泰山的高大巍峨。
荡 胸 生曾云, 决眦 入归鸟。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使心胸震荡
眼眶
同”层“
品析:山中层云缭绕诗人张大眼睛看飞鸟归林,表达了诗人对相国大好河山无限眷念和热爱的感情。
颈联:写细望泰山。诗人抓住云和鸟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会当 凌绝顶, 一览众山 小。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到那时)四周的山峦看起来就会显得矮小。
品析: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展现了自己的抱负。
终要
登上

尾联化用了哪一句古语?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
尾联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在这里,它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绝顶的誓言,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
的雄奇境界。
不畏艰难
敢于攀登
结构图解
望岳
远望—巍峨高大
近望—神奇秀丽
细望—心胸荡漾
愿望—勇攀绝顶

主旨归纳
《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形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如何理解《望岳》一诗景、情、理融于一体的特点?
《望岳》前六句是写望岳所见,一、二句点出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三、四句写近望所见的泰山形象—神奇秀丽,高大巍峨;五、六句是细望泰山,写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涤荡着诗人的心胸,诗人目不转睛地望着飞鸟入林,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最后两句既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雄心气概,又饱含人生哲理:只有不畏艰险、敢于攀登,才能登高望远,俯视群山。这样,诗歌便景、情、理融为体,和谐自然,发人深省。

小组讨论

写作特色
借景抒情,层次清晰全诗紧扣“望”字,从诗人的角度远眺、近望泰山的雄浑景象,既宏观概括,又细致入微,最后落笔于诗人的主观心理活动,抒发了自己登临绝顶的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