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7 14:2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中国历史的纵向发展看,康乾盛世是值得称颂和自豪的,它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上都有显著发展,其盛世局面超过前代任何一次,确实值得赞扬。
但从世界历史横向发展来看,却不宜夸大评价。在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上,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西方国家相比,这种盛世已显得暗淡无光了。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明朝末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 。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人民多遭惨杀,
田土尽成丘墟。
官虽设而无民可治,
地已荒而无力可耕 。
表现
(1)水利方面
大力兴修水利。
(2)种植方面
①改进粮食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推广玉米、甘薯高产作物;
②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甘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及大运河进行治理,组织人力修建堤坝、渠堰、海塘。
双季稻
当时在南方
很多地区
种植双季稻,
在河北有大
批旱地改为
水田种植,
粮食产量有
了很大提高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等水利工程。
黄河山东段至聊城至河口地区河汛图
清朝治水图
清康熙年间(1662~1722),福州城区有烟丝店十几家,年产烟丝约3.6吨。在福建永定县,条丝烟作坊曾达到千家以上。山西曲沃的烟丝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由此推动和促进了其他相关行业的兴旺发达。
意义
(1)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2)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概况: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2)表现
①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清朝纺织工场
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今江苏南京)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清朝手工工场
LOGO
《丝织十景图》描绘了丝织过程中10道工序:胰炼、染色、络丝、牵经、摇纺、接经、挑花、倒花、织绸和提花,不同的工序产生泡丝工、染丝工、整经工、接头工、倒花工等不同的工种。《丝织十景图》中出现了60多个人物,为清一色的男性。这些男性主要是从事丝织业生产的操作工,画面上偶尔出现头戴红顶帽的,则是官府所派的管理人员。
LOGO
据《大清会典事例》所载:“乾隆十年奏准,江宁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七百八十名。苏州现设机六百六十三张,机匠一千九百三十二名。杭州现设机六百张,机匠一千八百名。外江宁现留摇纺、染匠所管高手等匠七百七十七名,苏州挑花、拣绣所管高手等匠二百四十三名,杭州摇纺、染匠、挑花及所管高手等匠五百三十名。”
结合课文和材料,说说清朝手工业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
清代花楼木质机
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清代节日集市
清 苏州繁忙的怀胥桥商市
王素《纺织图册》节选
清《纺织图》
规模大、分工合作、雇佣关系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1)各种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国清代汉族传统彩瓷品种之一,康熙时,粉彩瓷器技术已问世,雍正时期,粉彩瓷器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尤其是丝织、棉纺、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LOGO
《盛世滋生图》涉及人物1.2万人,有中国最美丽的园林、建筑2000多栋,各种船只400余艘,描绘的是苏州的盛世场景,官场、民俗文化、杂耍等应有尽有。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LOGO
观察以上图片,试着找找“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具体表现?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商帮名称 组成人员 主要商业活动 特点
晋商 山西商人组成 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
徽商 江南徽州府商人 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商业:
(1)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
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2)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
(如盛泽镇、汉口镇;如北京、苏州等)
(3)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著名的工商业市镇——苏州
“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地值寸金”。
盛世滋生图
南都繁会图(南京)


街市上店铺林立,“西北两口皮货发客”,“东西两洋货物俱全”等,这说明当时的南京除销售本地商品外,还销售来自外地甚至海外的东西
晋商,俗称“山西帮”,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票号”,便于货币流通。
徽商,又称新安商人,徽州商人或“徽帮”,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等行业的经营活动。
“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著名的商帮
明朝鼎盛时期:1亿多。
三、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1.5亿,乾隆末年:3亿
连年战乱
明末经济衰败
明末人口锐减。
清初统治者措施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1.人口增长的原因
清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材料二: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简表
三、人口的增长
时间 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统计数
顺治十八年(1661年) 6.88亩
康熙六十年(1721年) 8.26亩
雍正十二年(1734年) 8.13亩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2.51亩
LOGO
延伸探究
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