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
【所需课时】2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标要求: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人口政策。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课标分析:
课标中有四个行为动词,“说明”、“理解”、“描述”、“说出”,认知内容为“人口增长趋势、人口政策、人口分布特点、民族分布特征”。因此,教学中因在围绕课标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图表进行探究式学习,重点落脚在人口增长趋势、人口政策、人口分布和民族分布这些问题上。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是粤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和疆域》为中国地理部分的开章之篇。七年级地球与地图及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都为本节以及本学期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侧重从人口和民族等人文地理方面对我国的基本地理概况作进一步的了解。人口的增长趋势、人口政策、人口的分布特点、民族分布特点是重点。依据课程内容将本节分成2个课时。第一课时:人口的数量、人口分布特点。第二课时:民族概况、民族分布特点。
学情分析:
1.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七年级地球和地图和世界区域地理等基础知识,世界地理尤其是世界人口、人种特点及分布特点的学习,为本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2.能力:学生基本具有读图提取所需地理信息的能力。
3.现状:对地理充满学习兴趣,但是自主探究、分析综合能力有待提高。
【学习目标】
1.读我国六次人口普查图表说出我国人口数量并说出我国人口增长趋势。
2.读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过多给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4.理解我国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5.读我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基本构成,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分布特点、民族分布特点。确定依据:依据课标。
难点:
人口分布特点、民族分布特点。确定依据:以课标为基础,同时结合学情和教情确立。
【教学方式与方法】
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材料对比分析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遵循“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在设计上利用多种图表、案例,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在合作互动中学习,并尽可能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重难点和教学方法,采用教材图册、图文资料、编选音乐、PPT课件等多元教学资料,以增强课堂有效性。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图片:黄金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我国西部地广人稀、人口老龄化图片。
读图,思考每幅图反映了什么问题。
读图,找出并说出每幅图反映的问题。
以黄金周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等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中国人口形成感性认识。
承转
通过图片和大家的讲解,我们看到中国人口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国人口到底有哪些特点?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材料。
知识探究一:人口概况及人口政策
课件展示资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组图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负担
材料三:
计划生育政策成效
通过分析材料,自己说出人口的数量,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分析人口增长趋势、结合人口现状实行理解人口政策。
让学生从材料中自主阅读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使他们对我国人口现状及人口政策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
过渡:
阅读材料,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总数是多少?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是多少?
我国人口增长存在怎样的趋势?
4. 人口增速较快,我国实行了什么人口政策?该政策的具体内容是?
阅读材料和课本,层层深入思考问题。
把人口增速过快和人口政策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人口政策。
把人口概况细化为:人口数量、增长趋势、人口政策等内容。并在相关知识点间帮助学生建立逻辑关系,便于学生理解问题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知识总结
世界人口大国
人口数量庞大(13.7亿)
2. 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人口增长速度渐缓)
过渡: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负担,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人口政策
计划生育
政策内容: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承转
我们刚刚从人口数量的角度来了解了我国人口总数及人口变化的情况,下面我们从人口空间分布的角度来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情况。
知识探究二:人口分布特征
课件展示资料:
阅读资料,思考问题。根据老师所设的问题,层层深入,分析出人口分布特征。
把人口分布特征这个问题细化,让学生结合人口密度分布图,层层深入分析。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有分析综合问题的成功体验。
过渡:
阅读材料,思考下面的问题:
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
在“人口密度分布图”找到黑河—腾冲线,对比此线东南和西北地区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所占比例,说出人口密度的差异。
我国人口产生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总结
人口分布特征
我国人口分布大势:黑河—腾冲线西北的地区人口稀疏,东南地区人口稠密。
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承转
之前我们学习到我国人口的概况,人口的分布,人口政策等知识。在我国,大部分人是汉族人,还有一部分是其他民族。到底我国的民族有什么特点呢?
知识探究三:民族概况及民族分布特征
课件展示资料
材料一:汉族、壮族、蒙古族、藏族民族服饰、民俗、传统节日图片。
材料二:中国民族分布略图
阅读资料及课本,找出汉族、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地区。
读图分析得到民族地区分布及分布特征。
从民族过渡到与广东福建密切相关的华人华侨。课后搜集资料,完成剪报。
给出地图,让学生自己读图提取所需信息。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引导学生结合所给资料和课本,把民族分布这个问题细化为民族地区分布课民族分布特征。
华人华侨对祖国的贡献这部分较容易,对学生要求不高,可让学生课后完成。
过渡:
阅读材料和课本,思考下面的问题:
根据材料一,同学们说出课件所示的少数民族。
根据材料一和课本,总结我国民族组成。
根据材料二,找出汉族和少数民族主要的分布地区。
根据材料二和课本,总结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知识总结:
民族
民族概况:我国一共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数最多,占全国91.5%。除汉族外55个为少数民族,占全国8.5%。各民族地位平等。
民族分布:(引导学生读图并总结)
地区分布:汉族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部地区。
分布特征: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小聚居”这一特点可以直接从图中读取,“大散居、交错杂居”需要辅助添加说明,帮助学生理解。)
过渡:
我国各民族同胞中有很多背井离乡,甚至漂洋过海到国外,谋取生路。全球华人华侨已达3000多万人,其中广东、福建两省为原籍的最多。华人华侨为我国发展及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课堂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出一期剪报,向大家介绍海外侨胞支持家乡建设的事迹。
本节小结
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我国人口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近年因计划生育政策增长速度减缓。我国人口也因自然环境、经济差异、历史等原因分布不均匀。我国众多人口中大部分是汉族人,其他为少数民族。各民族地位平等。我国各民族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征。本节从人口和民族这两个人文因素角度加深了我们对我国的认识,为我们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
、
【目标检测】
(必做)
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A.人口基数大,增长已非常缓慢 B.人口数量多,素质高
C.人口基数大,增长非常快 D.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2.我国下列地区中人口疏密的是
A.沿海地区 B.沿河地区 C.平原地区 D.高山地区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人口压力得到基本解决
C.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 D.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明显
4.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A.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B.东南、西北、西南地区
C.东南、东北地区 D.东部和西南地区
5.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所在的省区是
A.广西 B.西藏 C.新疆 D.内蒙古
(双选)6.下列属于因人口增长过快而产生的问题的是
A.教育发达 B.交通拥挤 C.住房紧张 D.环境优美
(双选)7.关于我国民族的正确表述是
A.除汉族外的其他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B.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分布界线非常清晰
C.我国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5%,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D.汉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所以地位最重要。
(选做)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AB线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其中,A是 ,B是 。
上图反映我国人口分布特征是: 。
我国人口呈现以上分布特征的原因是: 。
9. 读我国民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我国汉族主要分布在: 。
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