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5-18 07: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他们在做什么?
概念:国家为维护其自身利益,
推行其对外政策,所进行的国际间交往活动。
什么是外交?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二战后的世界形势
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最主要特点是什么?
对 峙
美国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两大阵营的对峙和冷战
⑴资本主义阵营(削弱)
⑵社会主义阵营 (壮大)
⑶亚非拉国家纷纷独立
国际环境
最大特点:
有利形势:
不利形势:
时代背景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 毛泽东的声明
新中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原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目的:巩固政权、保卫和平
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和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
苏联(1949.10.3)
保加利亚(10.4)
罗马尼亚(10.5)
匈牙利(10.6)
朝鲜(10.6)
捷克斯洛伐克(10.6)
波兰(10.7)
蒙古(10.16)
民主德国(10.27)
阿尔巴尼亚(11.23)
越南(1950.1.18)
印度(1950.4.1)
——第一个与中国建
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瑞典(1950.5.9)
——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
英国
——最早承认中国的西方大国(1950.1.6)
1954.6,互设代办处
社会主义国家
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长期奉行独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也体现在中国与160多个国家的建交公报中。50多年来,中国努力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钱其琛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周年的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什么历史意义?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局限,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分析归纳
提出时间
提出者
内容
首次确认
影响
1953年,中印两国就西藏问题谈判的时候
周恩来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平等互利、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
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知识链接:
请你课本内容,谈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意义.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奠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础,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亮相国际舞台。
日内瓦会议(1954.4-7)
主要议题:
出席对象:
中国贡献:
重要成果:
评 价:
恢复朝鲜、印度支那和平
中苏美英法和有关国家
美国阻挠→ 周恩来合理建议→达成协议
《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大大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会后, 英国外长艾登说——
现在看来,今后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再也离不开中国和周恩来。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概况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众多亚非的独立国家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时间:
地点:
参与国家:
会议特点:
讨论主题:
中国的贡献: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和平、独立、发展经济
攻击中国
会议本来是什么航向
偏离的航向指什么
周恩来“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动脑筋:
重回航向


历史遭遇相同:
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
1.发展国家经济 2.维护民族独立
3.促进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
建设道路不同
【问题探究】如何理解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
材料一 会议最终达成了经济与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等七项共识,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成为亚非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材料二 会议一年后,中埃正式建交,埃及由此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材料三 人们把万隆会议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平等协商,保卫世界和平、增强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材料四 胡锦涛纪念万隆会议5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 “那次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家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求同存异”方针和万隆会议的历史意义。
分析归纳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与更多国家建交,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形成了“万隆精神”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1.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2.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 结与合作

【求同存异方针的历史意义】



万隆精神
【思维拓展】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通过下面两幅外交图的对比,你得到什么启示
1901年中国同美德英法等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016年习近平与美、德、英、法等国领导人共同探讨世界和平与经济发展
中国外交风云掠影:
4、在50多年前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的,而不是来求异的。”这次会议是
A 开罗会议 B 日内瓦会议 C 万隆会议 D 26届联大
5、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① 万隆会议 ② 日内瓦会议
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 与苏联建交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②①
C
D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B、亚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两极格局
D、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2、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① 万隆会议 ② 日内瓦会议
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 与苏联建交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③②④ D ④③②①
基础巩固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是在
A、 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B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C 、1954年日内瓦会议
D 、1955年万隆会议
4、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日内瓦会议 D 、万隆会议
5、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这里的“同”包括
(1)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
(2)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
(3)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4)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1)(2)(3)(4)
B、(1)(2)(4)
C、(1)(2)(3)
D、(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