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面积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用正方形做面积单位最合适,能用正方形作单位表征简单图形的面积。
2.经历用不同图形作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知道确定面积单位的方法,培养初步的度量意识。
3.使学生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感受用正方形作面积单位的便捷与合理。
教学重点:结合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准备:两个形状接近面积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画一个小耳朵,问:“这是什么?”
生:“耳朵”
问:“上课的时候小耳朵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
生:“认真听课”
师:“对,可以帮助我们认真倾听!”
画一个眼睛 问:“这是什么?”
生:“眼睛”
问:“上课的时候眼睛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
生:“看,观察……”
师:“仔细观察” 你的回答真精彩!来击个掌吧!
画一个小问号 问:“上课的时候它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
生:“思考”“质疑”“提问”
师:“对,质疑” 今天我们就用倾听、观察、质疑等方法来学习这节课!
二、引课
师:老师的手和她的手比谁的大?
生:老师的手大!
师:手的什么大?
生:面积大!
师:这节课老师与大家共同研究认识面积。板书:认识面积
(生活有目标就会有方向,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
(一)、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什么是面积。
(二)、会用一种图形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
(一位学生读)
师:摸一摸数学书与语文书的封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数学书比语文书大!
师:数学书比语文书的什么大?
生:面积大!
师:摸一摸桌面与语文书的封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桌面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师:那黑板面与桌面那?
生:黑板的面积比桌面面积大!
师:面积指的是什么?
生:表面的大小叫面积!
师:黑板表面积的大小叫做黑板的面积!
指这国旗并说国旗表面积的大小叫( )生:补充叫国旗的面积!
师:手摸文具盒的表面,生:文具盒表面的大小叫文具盒的面积!
师:你还能说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
生:汇报
(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师:拿出字典,摸一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你有什么发现?
生:字典的封面面积大于字典侧面的面积。
师:(引导)字典的下面和前面有面积吗?
生:有面!
师:手拿足球,足球的面积指哪?(学生拿出海洋球摸一摸)
生:整个球面!师:谁能说得更完整些!
生:足球表面的大小是足球的面积!
师:看来物体不光正面有面,侧面有面,曲面也有面积!只要物体表面有大小,就有面积。只不过有的面积大有的面积小!
师:将数学书摆放在不同的位置问:“数学书封面面积的大小会发生变化吗?”
生:不变!
师:物体面积的大小与位置无关!
四:练习
(一)出示比一比课件
师:同学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观察看看这几组图形谁大?
生:汇报
( 设计意图:渗透封闭图形也有面积!)
过渡:同学们的眼睛可真亮!
(二)有两位同学因为两个图形的面积一直争执不下!因为什么哪?
这里有两个图形一个16格一个4格。
师:同学们猜一猜谁的面积大?
生:16格大
生:4格大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16格和4格两个长方形
生:4格的图形大!师:为什么格子多的反而小,格子少的反而大哪?
生:汇报
师:这样能比出面积的大小吗?
生:用同一种图形!
师:课件演示用统一的图形度量!看来用同一种图形更方便测量!板书:同一种图形测量!
小结:用一种图形才能测量出图形面积的大小。(设计意图:为下面的操作做铺垫。)
(三)出示两个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师:仔细观察这两图形面积哪一个大?
生:看不出来、蓝的大、粉的大!
师:看来得要用合理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到底谁大?
生:用同一种图形!
师:你真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如果要选一种图形,你会用哪一个图形哪?
生: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每个小组讨论好用哪一种图形派组长上来领取!要求领回图形后做好,一会一起比赛操作。
出示活动要求:学生读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四)学生汇报
引导学生像这样去汇报----你选择的是哪一种图形、两个长方形中分别用几个这样的图形、最终得出谁大一些!
师:我们选用这三种图形都能测量出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但是那一种图形能够准确测量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哪?
生:正方形。
师:为什么?
生:
五、练习
完成62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一个图形中含有几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几,感悟单位价值!
六、回顾整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其实还有更简单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就会学到,让我们共同期待吧!
教学反思
(一)挖掘资源,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
在日常生活中,虽说学生对“面积”这一知识并非一片空白,会从平时家长的一些谈话中有所耳闻,但都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产生联系。因此,通过老师与学生比手掌面得大小,摸一摸数学书封面、文具盒盖面、桌面……感受“物体的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二)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无论是“感知面积的概念”的环节,还是“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的大小”的环节,我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耳倾听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首先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手掌、数学书、字典的正面侧面,感知物体的面,体验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这个大小就叫物体的面积;接着,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拼一拼、数一数”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比较面积大小的过程。
(三)设计冲突,让学生深化对面积的理解。
在教学“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这一环节时,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不断地创设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可谓层次递进。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索,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挑战性和趣味性,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我在设计冲突这一环节中,给学生准备两个长方形比较容易比较,给学生造成的冲突、矛盾不够引起学生质疑的效果。在以后的备课中,我会更加注重细节,哪怕只是小小的教具!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学习成果,更要尊重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的情感和程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向40分钟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