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1.积累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把握 记叙文的六要素,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把握课题含义,理解文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3.激发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专业心理学家。其作品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等。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中,往往会有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情况。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的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分叙(平叙)五种。知识链接 (1)订正字音
灼人( zhuó ) 气喘吁吁( xū )
突兀( wù ) 耸立( sǒnɡ )
参差( cēn cī ) 臭椿( chūn )
岩脊( jǐ ) 滑稽( jī )
嘘声( xū ) 晕眩( xuàn )
恍惚( hū ) 安慰( wèi )
口吻( wěn ) 抽噎( yē )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突兀:高耸的样子。
哄堂大笑:形容众人一起大笑的样子。
嘘声:发出“嘘”的声音来制止、驱逐或嘲笑。
晕眩:眩晕,感觉本身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
天旋地转: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安慰:使心情安适。
口吻: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彩。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遥不可及:指很远很远。
惊慌失措: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1.第1自然段交代了记叙文的哪几个要素?
整体感知 “费城”,点明事件发生的地点。
“七月天”,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
“厌倦了”“寻觅其他好玩的事”,点明了爬悬崖的原因。
2.复述“我”从冒险到脱险的经过。(复述要点:六要素) 时间:七月的一天。
地点:空地边的悬崖上。
人物:“我”,小伙伴们。
起因:玩其他游戏玩厌了,很久没去爬悬崖了。
经过:“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在父亲的策略引导下,终于战胜困难。
结果:顺利爬下悬崖。 3.“我”为什么“犹豫了”?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悬崖了呢? 因为“我”体质弱,而且母亲又“警告”过“我”不能去冒险,使“我”缺乏其他孩子的活泼勇敢。而“我”最终决定跟着伙伴们去爬悬崖是因为“我”怕被伙伴们讥笑,不想做胆小鬼。这说明“我”也想战胜自己的怯懦。 1.试从第7~9自然段中找出描写“我”当时的状态和处境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内容探究 “犹豫不决”“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心“怦怦地跳动”,“吓坏了”“缓慢地爬着”“反胃”“偷偷地抓住”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紧张的心理和欲上不敢、欲下不能的艰难处境。
2.第17、18自然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用傍晚时分暗淡、沉寂的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恐惧和不自信的心理。悬崖已令“我”恐惧不堪了,加上如此寂静、黑暗的环境,可见“我”的无助,同时也暗示“我”在悬崖上待的时间之长。
3.文中在写“我”攀爬悬崖的处境的同时也提到了其他的孩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我”的艰难处境与其他孩子的顺利攀爬相对比,突出“我”的体质弱,也表现了那些孩子对弱者的漠视与嘲讽。
4.分角色朗读“我”爬下悬崖这一部分的内容,并概括出“我”爬下悬崖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
继而: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随后:信心大增(“再一次,我做到了。”)
最后:巨大的成就感(“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
5.父亲为什么不采用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与本文父亲的做法相比,哪一种做法更好些? 上去把孩子抱下来的办法也可以,但是这种办法只能使孩子脱险,对于孩子自己应付困难能力的培养却毫无益处。本文父亲的做法更好些,它能让孩子自己体验用自信战胜困难的感觉,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1.如何理解“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的含义?品味赏析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而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1.叙事的伏笔和照应。
“伏笔”“照应”是文学创作的手法,即作者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并与中心事件有联系的人物或事件,预先提示或暗示。如文章多次提到“我”的体质弱是伏笔;杰里喊“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是伏笔;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也是伏笔。这些必要而周密的交代,行文一一照应。因危险才出现险情,因“我”体质弱才出现恐惧,因“我”胆小才爬到山腰而不能上又下不来,因不放心,杰里才把“我”父亲领来。写法探究2.巧妙运用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文中多处描写了自然环境,如第⑥段中的“在很远的另一边……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这一部分,通过对悬崖的描写表现了“我”惧怕、不自信的心理,为后文的叙述做了铺垫。再如第?、?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则说明了“我”的处境的艰难、危险,烘托出了“我”恐惧和绝望的心理。 谈谈你对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的理解和认识。鉴赏评价 父亲是一个非常睿智、理性,并且懂得教育的人。在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作为父亲的他虽然也很担心,但却并不慌张。他能理性地认识到在这种时候自己应该做的是教导孩子如何独自解决困难,而非亲自帮助孩子脱离困境。他的这一做法能使孩子增加脱困的经验,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变得更加勇敢。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悬崖,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拓展延伸 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文中的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通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 “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许多坎坷泥泞,在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除了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之外,我们还要有战胜困难的智慧和方法,“走一步,再走一步”。?总 结结构图示走一步,再走一步爬悬崖的经历“我”的心理变化父亲的指导得到的经验毫无信心
信心萌发
信心大增
巨大的成就感走一步
再走一步
每次走一小步困难面前不应畏惧却步,而要冷静分析,化解困难。将大困难化小,一步一步解决,就能战胜困难。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