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件:11 《论语》十二章 29张PPT+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课件:11 《论语》十二章 29张PPT+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5-19 16:32:20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 《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
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
特点。
3.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
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学习目标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1.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
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
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
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知识链接2.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1)订正字音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三省(xǐnɡ)
传不习乎(chuán) 逾矩(yú jǔ) 罔(wǎnɡ)
殆(dài) 箪(dān) 曲肱(ɡōnɡ) 笃志(dǔ)
(2)通假字
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
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
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检查预习(3)古今异义词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自远方来。

今义:朋友。
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
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古义:粗劣。例:饭疏食。

今义:疏通、疏散。
(4)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知道,领悟)
七十而从心所欲(介词,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5)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6)文言虚词
人不堪其忧(这样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而 温故而知新(表顺承)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其(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
②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代自己)
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朗读指导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
第二章: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
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
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2.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
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
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3)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内容探究 1.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
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2.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3.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品味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1.思想深刻,富有哲理。
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写法探究 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鉴赏评价 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无遗力”,一是“要躬行”。这一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的经验总结。
只有从年少时就开始努力学习,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深自己的理解,才能把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本领。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总 结结构图示 勤于复习
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
以学为乐
《论语》十二章 学习态度 诚实谦虚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做人
珍惜时间
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
坚贞守节谢谢观看